摘? ?要: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起源于傳統人權規范、政策條例保障與高校辦學需要,已然成為高校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配套措施。這一制度總休呈現四點特征:一是重視高校學術權力,滿足多方主體利益;二是適用范圍廣泛,申訴需滿足基本條件;三是基本概念明晰,以學術評估結果類型為申訴對象;四是設計程序規范,具有權責分明的制度運行機理。我國可強化分類治理,嘗試構建高校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優化程序設計,建立多中心協同治理的運行模式;增強學生維權意識,促進校內學術研究良性發展。
關鍵詞:一流大學 研究生教育 學術申訴 制度分析
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是貫穿于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過程中的彈性機制,也是促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舉措。構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具有雙重價值。在高校層面,一方面,高校在學術評估過程中不是絕對話語權掌握者,學生個體聲音同樣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有效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的有序運行,使質量評估在高校實踐層面形成完整的邏輯閉環,保障質量評估的正確性、公正性與客觀性。在學生層面,為學生申訴提供一條可操作路徑,既維護個人利益,又能消除質疑,減少因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的誤判。了解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起源、發展現狀與特點要素,可為我國高校治理提供借鑒。
一、制度起源
在文化上對人權思想的承續、政策對研究生申訴權利的保障與高校辦學的切實需要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美國一流大學構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并且各高校都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將這一制度寫入政策文本之中。
其一,在文化上延續國際與美國的人權規范。一方面,國際文化中對人權構想的倡導。《聯合國憲章》(簡稱《憲章》)中的人權條款明確了人權問題的重要性質,成為“全球人權體制的法理依據”[1]。《世界人權宣言》與兩項人權公約進一步詳細論述《憲章》中的人權條款[2],至此人權問題成為全球重要議題。另一方面,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重視人權話語價值。1941年,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提出“四大自由”的口號,率先響應《憲章》中的人權倡導[3]。雖然美國在日后以人權為外交政策[4],在國際范圍內追求霸權[5],但人權在美國政治正確的地位毋庸置疑。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從文化溯源上,可以視為對人權的一種回應。
其二,美國政策中對研究生學術申訴權利的保障。關于研究生學術權利的政策支撐,分散地存在于聯邦與州政府的法律條款、高校的《研究生手冊》《研究生學術權利與責任》等相關政策文本與教育行業協會的規范之中。一方面,聯邦與州政府的法律條例是研究生權利的法律來源。自1961年的迪克遜申訴阿拉巴馬州學校董事會案件以來,高校學生真正開始享有聯邦憲法賦予的各項權利,高校研究生也可依據聯邦憲法、行政命令、法律條款進行權利維護。州政府的法律同時保障了研究生各項權利。例如,加州大學在貫徹《加州教育法典》(California Education Code)[6]的基準上制定了《研究生手冊》(California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權利與責任》(Postgraduat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以及《研究生學術權利與責任》(Academic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Graduate Students)相關政策文本[7],強調研究生具有自由表達權、平等保護權等;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民事執業法律和規定》(New York Civil Practice Law and Rules)中尋找到質疑行政決定的正當程序[8],并基于此制定《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手冊》(Columbia University Student Handbook),保障學生的申訴權利[9]。由此,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具有來自聯邦、州政府的法律基礎。美國教育行業協會為研究生權利制定與落實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美國學院協會(AAC)和全國學生協會(NSA)先后對高校學生獲得公平評估權、參與管理權、自由表達權等做詳細規定,并集中體現在《學術權利和自由聯合聲明》《關于研究生的聲明》等相關文本之中。
其三,美國高校發展的切實需要。研究生通常為接受過本科階段教育的成年人,并且有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發展目標,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為保障研究生培育質量,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全程監管,并對研究生的學術行為與學術能力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受到高校與學生的雙重關注,并且與學生的日后發展密切相關。學術評估結果要確保其公正性、公平性與公開性,必須擺脫高校在學術評估中的一言堂地位,而應為學生消解對評估結果的質疑提供申訴渠道,以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工作的有序運行。因此,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作為一項配套措施符合高校辦學的迫切需要。
二、發展現狀
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已經成為美國開展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在眾多一流大學中都有相關的政策文本表述這一制度,多數存在于學生事務管理條例之中,并詳細說明研究生學術申訴的時間要求、前提條件等關鍵要素,如《約翰霍普金斯學生與學術紅皮書》(Johns Hopkins The Red Book Student and Academic Handbook 2020-2021)、《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手冊》、《耶魯大學學術規范條例》(Yale University Academic Regulations)、《芝加哥大學學生手冊》(Chicago University Student Manual)、《杜克大學學生行為和申訴程序》(Duke University Student Conduct and Grievance Procedures)。以下兩所高校的研究生學術申訴具有普遍性,通過案例分析,可了解基本發展現狀。
《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學生與學術紅皮書》是面向學校內全體師生的共同規定,若學生對學術評估結果感到質疑,可在結果公布的5日內,向學院院長申請上訴,由院長與學院榮譽委員會對評估結果進行系統審核。學生提出申訴請求的具體原因原則上應在以下三種情況之中:其一,學術評估程序出現錯誤,程序的錯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術評估結果;其二,在進行學術評估時,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明材料與信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術評估結果;其三,學生將面臨開除的處理結果,可申訴對其評估結果進行再審查,判斷評估結果是否過于嚴格[10]。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手冊》面向校內全體學生,對研究生的學術誠信、學術進展、學術評估等問題都有詳細的集中論述,并指明若研究生沒有在中期考核時取得令人滿意的學術進展,學生事務副主任將根據規定要求,對研究生實施警告、停學或開除的懲罰。一般而言,學術懲罰立刻生效或者在本學期結束時生效,但若學生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則可以延長生效日期。學生可以在10個工作日內提出申訴請求,而申訴理由原則上應在以下兩種情況之中:其一,學生具有學術評估中未參考的新信息;其二,學生對學術評估的程序提出質疑,并認為程序的混亂影響評估結果。在以上兩種情況下,申訴委員會將進行集中討論,決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原決定,并且將在學生提出申訴后的1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學生最終決定。[11]
通過分析案例高校的研究生申訴制度,可知具體高校在時間要求要素上有所差異,但是前提條件要素具有相同的條件,即對評估程序產生懷疑或者未提交充分的證明材料,導致研究生獲得不認可的學術評估結果的時候,研究生可以申請上訴。若對學術評估結果感到懷疑,不了解是否是評估程序或者是證明材料出現問題的話,可首先選擇與導師或院內負責老師溝通從而解決問題,若問題嚴峻無法通過溝通解決,則同樣可以申請學術申訴程序來進行復審。總而言之,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服務于對學術評估有重大疑問的學生,為其提供一條有跡可循的學術申訴路徑。
三、特點分析
基于對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考察,可從設置原因、基本前提、申訴對象、內在機理與制度特點五方面分析該制度的內容構成。
(一)重視高校學術權力,滿足多主體共同需要
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既是綜合考量多方相關利益主體的集體選擇,也是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監管存在利益關系的組織和個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學校范圍內,不同利益主體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需要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多方主體集中體現出對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迫切需要。正是在多方利益的共同需要下,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作為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配套措施應運而生并且受到廣泛重視,既全方面監管研究生學術質量,又為學生個體提供申訴渠道,有效保障判斷結果的公平、公正與公開。具體而言,學校范疇內的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主要牽涉三個主體,即以研究生院為代表的學校主體、以專業/系所為代表的學院主體和學生個人主體。
其一,學校是制度構建的規劃主體,需要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保障教育質量。一方面,學校需要滿足聯邦與州政府法律法規中對研究生權利的規定,包括研究生的公平評估權、自由表達權與平等保護權等。另一方面,美國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嚴格,分流淘汰比率居高不下。調查顯示,美國博士研究生的輟學率在40%~50%[12],即使可以成功攻讀博士學位,其修業年限也很長,僅約40%的博士生在5年內完成學業[13]。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可以切實保障學術評估的有序運行,而權威的學術評估是研究生分流的重要依據,同時有效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因此,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高校通過設置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以作為研究生高質量培育的配套措施。
其二,學院是制度服務的目標主體,需要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保障學術評估的正確性。學術評估通常在研究生所處的專業或系所中進行,由學術評估小組對研究生的學術表現進行審核或評級,其評估結果對研究生的學術發展道路影響重大。對于學院而言,亟需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保證評估結果的正確性,通過增加學生申訴渠道,給學生學術評估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學術評估結果經過師生雙方檢驗,不僅可以極大地降低由于評估程序偏差、信息交換不對稱等因素引起的錯判和誤判,還可以真正反映出學生的學術能力或學術問題。
其三,學生是制度執行的實踐主體,需要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保障學生的各項基本權利,擺脫學生在學術評估過程中的被動接受地位,為學生提供一條合理合法的申訴渠道。由于學術評估結果與學生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當學生沒有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時,需要通過學術申訴制度檢驗評估結果的正確性,以打消心中的質疑。因此,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符合學生的權利需要,而為其提供一條正規的申訴維權路徑,也有助于減少了極端事件的發生。
(二)適用范圍廣泛,學術申訴需滿足基本前提條件
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要求申請者滿足基本前提條件,不同學校之間規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歸為以下兩項:一是研究生應符合學校規定的行為準則;二是研究生的學籍信息為正常在學。只有滿足以上兩項基本條件,學生才有資格對學術評估結果申請上訴。
美國一流大學的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只維護符合學校基本規定的研究生,對于不符合條件的研究生,此制度不具有適用性。例如,耶魯大學研究生院明確禁止研究生發生以下行為,包括考試作弊,偽造數據,剽竊他人學術研究成果,濫用大學圖書館的材料或設施,偽造大學證書或文件(身份證或成績單作假),在領導的正式調查中撒謊或失時陳述,故意損壞大學財產等。若違反上述任何規定,研究生將被提交至研究生院紀律委員會進行審核,委員會一般由3名研究生、3名教職員工和1名副院長組成,如被委員會審核認定為確實存在違規行為,將面臨警告、留校察看、暫時停學、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罰款與權利限制等處分。學校規定若研究生在行為審核期間,則其無權對學術評估結果申請上訴。芝加哥大學規定,學術研究應建立在誠信的獨創研究基礎上,而研究生的學術行為是考察學術誠信的標準,若研究生被證實具有抄襲、未經授權發表成果、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則不能申請學術申訴[14]。美國一流大學的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只對在校研究生開放。若研究生因個人或其他原因不在學,包括休學、退學、停學等,則不允許其對學術評估結果提起申訴。
(三)基本概念明晰,以學術評估結果類型為申訴對象
作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具體申訴對象,可將學術評估結果劃分為學術表現評估結果與學術成就評估結果兩種類型。其中,研究生教育的學術表現評估是基于教學過程的綜合考慮,通過研究生真實的課程表現、實踐活動來評價學生的學術能力,主要表現為課程成績、實習分數和實踐活動評級等。列入教學大綱的學業規劃都屬于研究生學術范疇,當研究生滿足基本前提且對課程成績感到不公正或者不滿意時,可選擇私下問詢,在情況較為嚴重時也可以申訴學術訴訟,由院系老師負責復核,并以書面形式解答學生的疑惑。
研究生教育的學術成就評估是貫穿研究生培養全程的階段性成就考察,主要表現為中期考核與畢業考核。以美國一流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為例,中期考核又稱博士學位資格考核(Ph. D Qualifying Examination, PQE),這一考核程序嚴格、難度較大,其評估結果直接決定博士生候選人是否有資格成為博士候選人,是博士生分流與退出機制的重要參考依據。若學生在中期考核的評估結果無法達到學院的標準,有可能要退出原博士培養體系,分流至碩士培養體系或者退出任何培養計劃之外。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切實服務于學生,當學生質疑學術評估結果,并且難以通過私下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時,可以選擇申請學術申訴程序來保障自己的正當權利。可見,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作為中期考核與畢業考核的一項配套措施,有力保障了學生的基本權利與學術評估結果的權威性,切實維護了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分流與退出機制的有序運行。
總而言之,學生無論是對學術表現評估結果,還是對學術成就評估結果感到不滿,都有權利申請學術申訴。但一般而言,通過私下溝通便可以調節的問題,不需要通過學術申訴制度來維護權利;當評估程序失序、證明材料遺漏或者對結果帶有重大疑問且私下溝通已無法解決問題時,學生會通過申請帶有法律效力的學術申訴程序,經由公開透明的程序對學術評估結果進行復查。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設立極具前瞻性和大局觀,既全方面監管研究生培育過程的學術質量,又為學術提供合法申訴渠道,保證學術評估結果的公開、公正與公平。
(四)設計程序規范,具有權責分明的制度運行機理
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運行有序且權責分明,一般程序為學生向系所相關教師申訴、學生向系主任申訴和學生向研究生院副院長申訴(見圖1)。學生可根據問題是否被解決,選擇在任何一個程序結束申訴。一般而言,若非問題嚴峻,通過與系所相關教師申訴可以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申訴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學生可選擇向系主任申訴或者直接向研究生院副院長申訴兩種途徑,進入學術申訴制度程序。
杜克大學的研究生學術申訴流程具有代表性,在私下溝通無法調解問題后,學生將申請學術訴訟,并分為學院申訴和學校申訴兩個程序。杜克大學要求每個系所都應制定一套標準化的方法來處理學生的申訴,并且匯總成書面文字。學生在遇到學術評估問題時,會首先向系所負責教師申訴,系所應仔細記錄每一條申訴信息,并且展開討論、給予建議或者開展行動。在這一階段的申訴不是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正規程序,屬于私下溝通階段,不具備法律效力,絕大多數的問題在這一階段可以得到有效反饋并解決。
如果學生認為無法解決疑問,便可以向系主任提起申訴,此時將進入正式的研究生申訴程序。系主任接收到申訴請求時,首先,應集中學術評估委員會與學生見面,面對面聽取學生的投訴;其次,結合學生的個人觀點,重新審查所有的相關材料;最后,根據委員會認為合適的方式以書面形式做支持或者否決的決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成績有爭議,學術評估委員會應咨詢學生導師與任課教師的意見,只有任課教師和系主任才有權申請修改分數,并上報研究生院的教務單位進行成績修改。
如果學生不接受院系的決定,可以選擇向研究生院的副院長提起上訴,并且提供在整個申訴過程中的所有文件。研究生院副院長接到上訴申請后,可以選擇親自審理或者指定司法委員會進行審理,并將最終的裁決結果以書面形式告知學生與所在系所。上訴是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的最終途徑,其裁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研究生認為無法在系所內得到公正的審理,認為在系所內部申訴會影響其研究生涯,或者以任何理由不愿意在系內提出申訴,都可以直接向研究生院副院長提起上訴。綜上,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已形成一套完善的運行程序。
四、啟示
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申訴權,通常指當公民認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向有關部門申請重新審理的權利救濟制度。高校學生申訴屬于非訴訟申訴,即當大學生對高校處理結果不服從時,可向有關部門提請重新處理的制度。以1990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1995年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05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為法律法規依據,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均具備學生申訴處理辦法,并且日趨完善透明。但我國學生申訴制度存在以下問題:其一,分類治理思想不明確,尚未構建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而是存在于學生申訴制度之中,與其他學生事務融合在一起;其二,多中心協同治理運行模式有待進一步優化,應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申訴途徑,高效解決學生申訴問題;其三,學生維護權利意識不強,較少有學生懂得通過制度維護自身權益。基于以上三方面問題,綜合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得出對我國構建學生申訴制度的三點啟示。
(一)強化分類治理,構建我國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
我國高校可以嘗試構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將學術問題剝離出來進行單獨處理、高效解決。我國高校申訴制度整體停留于學生事務層面,未針對學術問題建立相關的學術申訴制度,即以行政邏輯處理學術爭端,導致信息理解不對稱、問題處理效率欠佳等一系列問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大學具有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基本職能,并服務于人才培養[15],不難理解學校在發揮其職能過程中必然會與學生主體產生學術問題爭端,若使用解決學生事務問題的申訴流程往往不適用于解決學術問題。特別是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學校將重點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由此師生密切交流、學術壓力增強、考核流程嚴苛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帶有討論空間的學術問題,如課程考評結果、中期考核結果、學位論文開題、畢業論文答辯等。研究生學術問題繁多且具有特殊性,不能與本科生學術問題一概而論,更不能與學生事務申訴制度相融合。我國高校在制定學術申訴處理辦法時仍缺少分類治理的邏輯思維,未來可將學術邏輯與行政邏輯相結合構建學術申訴制度;研究型大學更可嘗試單獨構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有利于創建和諧校園,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展,提升研究生教育整體質量。
(二)優化程序設計,建立多中心協同治理的運行模式
我國高校應探索學術申訴制度多中心協同治理模式,優化簡明申訴流程,形成制度運行的邏輯閉環。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具有院系、研究生院多層次保障作用,學生既可以選擇在學院內部提起申訴,也可以選擇直接向校級研究生院提起申訴。院、校兩級各自組織形成申訴委員會,形成兩中心協同治理運行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學生可自主選擇學術爭端是否需要上升至學校高度;另一方面,學生可根據個人需要選擇申訴渠道,更加便于其行使申訴權利。反觀我國高校申訴途徑通常為單中心模式,即通過書面申請或郵寄申請至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學術爭端上升至學校高度進行討論會隱性降低學生的申訴意愿,造成問題積壓、矛盾增加等后果。我國高校可借鑒多中心協同治理模式,探索多途徑申訴道路,拓寬申訴橫截面,提升申訴質量。
(三)提升學生維權意識,促進校內學術研究的良性發展
我國大學生維權意識尚且具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16],大學生尚沒有形成利用合法程序維護自身權利的正確意識。學生應明確學生申訴制度是保障學生權利的重要渠道,學校也應明確學生申訴制度是保障學校教學、科研及其他工作高質量運轉的配套措施,有利于緩解校內矛盾沖突,實現多主體高水平進步。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權利意識與法律教育,使其堅信法律法規、校紀校規能夠保護正當權利,并且積極發揮學生會、輔導員、相關部門在爭端調解時的作用。綜上可知,學校既要探索構建研究生學術申訴制度,也應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法律維權教育,可以將大多數學術問題降級或消弭,有助于構建校內學術研究良性發展的清正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杰. 國際人權體制:歷史的邏輯與比較[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304.
[2]FORSTYLE 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M]. Lanham:Lexington Books,1991:60.
[3]SAMUAEL I. The Public Papers and Messages of Franklin Roosevelt[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1:672.
[4]金韜. 美國人權外交的失敗[J]. 文化縱橫,2017(6):13.
[5]王黎. 美國“人權”外交幕后的霸權追求[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3):44-49,87.
[6]TITLE3. Postsecondary education[EB/OL]. (2019-11-02) [2021-10-25]. http://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codes_displayexpandedbranch.xhtml?tocCode=EDC&.division=&.title=3.&part=&chapter=&article=.
[7]林杰,孟佳妮. 美國研究生權利的法理分析——基于加州大學系統的政策文本[J].江蘇高教,2020(4):68-76.
[8]A Jailhouse Lawyers Manual. How to challeng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using Article 78 of the New York Civil Practive Law and Rules[EB/OL].(2017-05-01)[2021-10-26]. http://jlm.law.columbia.edu/files/2017/05/34.-Ch.-22.pdf.
[9]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Student handbook[EB/OL]. (2021-06-06) [2021-10-26]. http://assets.ce.columbia.edu/pdf/slar/slar-student-handbook.pdf.
[10]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020-2021 student and academic handbook[EB/OL]. (2021-06-06) [2021-10-26]. https://mediahost.sais-jhu.edu/saismedia/media/web/files/Red_Book_20-21_8_26_20.pdf.
[11]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Student handbook[EB/OL]. (2021-06-06)[2021-10-26]. http://assets.ce.columbia.edu/pdf/slar/slar-student-handbook.pdf.
[12]NETTLES M T,MILLETT C M. Three magic letters:getting to Ph.D Baltimore[M].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45-47.
[13]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Ph.D completion and attrition:analtsis of baseline program data from the Ph.D. Completion Project[R]. Washington,DC:Author,2008.
[14]Yale Graduate School. Conduct,Professional Ethics & Reporting Misconduct[EB/OL]. (2021-06-06)[2021-10-26]. https://gsas.yale.edu/resources-students/conduct-professional-ethics-reporting-misconduct.
[15]史秋衡,季玟希. 我國大學職能內涵嬗變的多維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6.
[16]成繼平.高校規范管理途徑下的大學生維權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4):56-57,94.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