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笑容
[摘? 要] 立足課堂教學并創設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堂,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為了幫助農村高中生揚長補短,必須設計出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生態課堂,促進他們建構、理解、運用數學知識,并最終實現核心素養落地. 從學習過程的角度來看,從信息的輸入到加工,從數學知識的輸出到運用,要盡可能形成一個循序漸進、自然遞進、螺旋上升的樣態. 當前的數學教學追求核心素養的培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六個要素,在生態課堂上,這些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實現.
[關鍵詞] 農村高中;數學教學;生態課堂;構建
無論是傳統意義上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最關鍵的一點仍然是課堂. 因此對于教師來說,立足課堂教學并創設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堂,才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意味著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可以根據認知發展的規律去構建知識,這就如同植物的生長一樣,當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自然地吸收陽光雨露時,那么它的生長就是生態的. 所以對于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堂,不妨稱為生態課堂,而構建生態課堂也就成了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對于農村高中的數學教學而言,構建生態課堂更為重要,這是因為農村高中生的學習視野有時不如教師所期待的那樣開闊,但是農村高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又不亞于城市高中生. 為了幫助農村高中生揚長補短,必須設計出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生態課堂,促進他們建構、理解、運用數學知識,并最終實現核心素養落地.
從促進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構建生態課堂的意義是非凡的. 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說,教育的生活應該是幸福的,實際教學中應當力求讓師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悅與幸福,如果一節課堂真的能夠體現出這種生態特征,那么這樣的課堂自然也就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要遵循教育生態學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適度原則,要遵守教育生態的基本原理,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教育生態鏈的基本法則,這樣課堂教學就能夠體現出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
[?]農村高中數學課堂呼喚“生態化”
相比較而言,農村高中數學課堂確實呈現出了一些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從學習方式來看,農村高中生的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弱,在課堂上他們更愿意成為一個傾聽者,這種被形容為“內向”的學習風格,一方面保證了學生的聽課效率較高,另一方面又使得學生的主動建構知識的意愿不強. 二是從學習資源來看,農村高中生由于經歷和視野所限,對于一些新穎事物的了解相對要少一些,但是由于信息社會的普及以及農村獨有的特征,有一些資源也可以成為數學學習資源. 這樣一種辯證依存的關系,決定了農村高中數學教學要開發好的課程資源. 三是從學習反思來看,高中數學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要通過反思來促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水平的提升,而由于農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普遍偏弱(不排除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強),再加上反思意識與能力偏弱,因此這一塊容易成為農村學生數學學習的短板.
面對這樣的一種實際情形,在農村高中數學教學中構建生態課堂就顯得尤為必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源于課堂效率,生態課堂的建設就是探索提高課堂效率的具體且有效的實踐行為. 從微觀角度來看,由于生態課堂追求的是學生的認知特點,既然農村高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上述特征,那么就可以基于這些特征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同時又能對學生的學習品質起到優化作用的課堂. 當課堂具有這些特征時,自然會表現出其生態性.
[?]基于學生實際構建數學生態課堂
結合“農村高中生”和“高中數學”這兩個關鍵詞去構建生態課堂,首先要關注兩點:
一是從學習動機角度來看,生態課堂必須做到引人入勝,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為數學知識的建構與運用提供驅動力. 正如一些同行所說:構建高中數學生態課堂的前提,是通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去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多元互動,而這不僅需要踐行新課標理念,也需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探索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數學,經歷過程,從而加深對數學內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是從學習過程的角度來看,從信息的輸入到加工,從數學知識的輸出到運用,要盡可能形成一個循序漸進、自然遞進、螺旋上升的樣態. 比如說數學概念的學習,要讓學生理解概念或定義時,有形象地為事例提供支撐;又比如說數學知識的運用,要讓學生有較強的數學抽象能力,然后通過邏輯推理去尋找并建立等量關系. 如果這些過程能夠進行得比較順利,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生態的.
例如,在“橢圓”這一知識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橢圓概念及其標準方程,教學設計時可以讓學生有一個親身體驗的過程. 而之所以這么設計,就是因為農村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形成數學認知,是生態課堂設計的一個重要取向.
具體的設計可以是:讓學生自備一個木板(可以用木工多層板),然后用兩個釘子釘在木板上(兩個釘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再加一根長度大于兩個釘子之間距離的細線系在釘子上,隨后用一支鉛筆繃緊細線,移動鉛筆在木板上畫出一個圖形. 在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材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聽講、一邊在大腦里初步構思——這也就意味著從此刻開始,關于橢圓表象的建立就已經開始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此前布置這個任務時,只是讓學生用筆記下所需要的材料,而這一次的任務布置則是“輕記錄、重想象”. 當學生想“懂”了這一過程后,學生還可以自主發現一些問題,比如他們認識到細線不能有明顯的彈性,細線的長度不能太長,否則會越過木板的邊界……這些發現對于學生建構橢圓概念以及理解橢圓的性質,其實都是有幫助的. 而從后來學生的實踐情形來看,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得到一個橢圓圖形后,他們能夠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出這是一個橢圓,同時又能基于自己的操作給橢圓一個初步的定義.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既體現出了“做中學”的基本思路,也體現出了數學學習所必需的數學抽象與邏輯推理,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感性經驗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觀照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過程非常具有生態性,很多顯性知識以及隱性知識的形成過程,都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可以說生態性非常明顯,而這樣的課堂自然也就是一個生態課堂.
[?]生態化課堂促進數學核心素養落地
在農村高中數學教學中,得到一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又能促進學生高效建構知識的生態課堂是非常有意義的. 筆者在這一課題設計的努力過程中,一直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注意跟學生進行交流,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他們認為在數學課堂上無論是學習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還是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答習題或者解決問題,都進行得比較順利. 當然學生表明,所謂順利并不是指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遇到難度,而是指解決問題時能夠更充分地調動自己學過的知識,自身的思維也能夠支撐自己去一步步地獲得新的知識. 尤其是在解決問題時,不像以前那樣遇到有難度的問題就束手無策,而是能夠通過剝繭抽絲,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學生的這種認識表明,打造生態課堂的思路是正確的,過程是有效的.
當前的數學教學追求核心素養的培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上面提及的數學抽象與邏輯推理,同時也包括數學建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以及直觀想象等. 在生態課堂上,這些要素都可以充分實現. 比如上面的例子,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形成的關于橢圓的認識,實際上就是以模型的形態存在于學生的記憶系統當中的.
總而言之,身處農村高中,每一個數學教師更應該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關注農村的實際,關注教學的動態,尤其是要注意合理運用課堂教學的各種資源,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數學課堂充滿著生命的靈動. 當數學課堂真正有了生命靈動性時,課堂的生態性也就能真正體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