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宗雪
摘要:目的 分析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手術術后護理體會。方法 于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4月內接受手術治療的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患者中抽選2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12例接受常規護理,試驗組13例接受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試驗組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采用手術治療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患者過程中接受綜合護理效果良好,護理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護理滿意度較高,具有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頸椎管狹窄;頸椎損傷;手術治療;綜合護理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增加,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率也在上升,臨床收治的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頸椎管狹窄主要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在臨床比較常見,患者會出現疼痛、行動不便等表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頸椎損傷屬于一種非常嚴重的損傷,患者常合并四肢癱瘓、脊髓損傷等情況。脊柱損傷患者一般會合并韌帶和椎間盤損傷,此類損傷自愈難度相對較大,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因為脊椎手術解剖比較復雜,所涉及重要結構相對較多,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治療后患者極易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導致臨床病情加重。為有效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與預后,臨床在手術之后給予患者良好的護理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主要選取25例接受手術治療的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患者進行護理分析,現對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2月~2022年4月于本院接受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手術治療的患者25例,隨機將其劃分為對照組12例與試驗組13例。對照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范圍45~66歲,平均(54.27±2.573.63)歲;9例交通事故致傷,2例墜落傷,1例重物砸傷;共有1例患者完全癱瘓,11例患者不完全癱瘓。試驗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范圍46~67歲,平均(54.38±3.73)歲;10例交通事故致傷,2例墜落傷,1例重物砸傷;共有2例患者完全癱瘓,11例患者不完全癱瘓。本次研究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比較兩組年齡、性別等相關資料,P>0.05,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臨床護理。護理人員采用沙袋或者頸圍固定患者頸部,同時給予患者日常用藥護理,告知患者多臥床休息。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綜合術后護理,操作如下。(1)體位護理:手術之后患者只能夠睡硬板床,睡覺保持平躺。固定患者頸部,小心扭動頸部,不可大幅度活動。患者不適應頸圍固定時,需要在其脖子兩側安放使用袋,防止頸部轉動。患者頭部位置可適當墊薄枕,在翻身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頸部進行保護,防止損傷脊髓,導致患者出現二次損傷。手術后因為坡點位置變換,所以必須對患者脊柱進行保護,床面與靠背成35度角時對切口引流最有利。(2)導尿管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每日飲水量需要超過3000 ml,有效預防患者出現尿路感染。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膀胱訓練,每4~6 h排便1次;注意每日2次擦洗會陰,男性患者還需使用消毒紗布包裹。每日定期更換引流袋,注意引流袋位置必須低于膀胱,每2周更換一次導管。注意觀察患者小便顏色和尿量,如果發現異常情況,需要考慮及時沖洗患者膀胱。(3)引流管護理:為保證引流管通暢,需要使用負壓吸引器;使用別針對引流管進行固定,隨時更換負壓引流袋,防止引流管過高倒流引流液,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情況。(4)腸道功能紊亂護理: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極易出現便秘或者腹脹,所以需要大量飲水,尤其是早晨飲用2~3杯淡鹽水或者牛奶,可有效預防和緩解大便干燥情況。注意告知患者多食用高纖維食物,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降低便秘發生率。一般來講,患者出現腹脹時會出現呼吸困難表現,所以臨床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灌腸;同時還可指導患者使用生理鹽水、甘油、硫酸鎂等有效消除腹脹;適當按摩患者腹部,利用穴位擠壓對腸道進行刺激,促進腸道蠕動,進而緩解或消除便秘癥狀。(5)心理護理:大多數頸椎損傷患者因為意外所致,發病突然,且伴隨多種并發癥,只能臥床休息,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和患者交流、溝通,對患者進行開導,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期間,還需尊重患者的隱私,為患者打造一個舒適、安靜的養病環境,定期通風,適當調整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6)滲血護理:護理人員在操作引流管時,需要特別注意觀察引流液體的性質和顏色。如果發現患者存在滲血情況,需要及時更換藥物;若發現手術位置出現紅腫情況,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處理,降低臨床并發癥發生率。(7)并發癥預防:①頸部血腫與腦髓液漏。術后,患者手術深部組織剝離后會出現微小血管止血不確定、出血等情況,尤其是進行前路植骨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頸部血腫。術后12~24 h是患者最容易出現血腫的時期,手術過程中操作硬脊膜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腦脊液漏,進而壓迫氣管,導致患者出現窒息情況。所以,術后患者床旁需要常備氣管切開包。手術當日對患者創口滲血情況、頸部腫脹情況以及局部波動感進行觀察,注意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幅度和頻率。如果患者頸部出現壓迫感、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若患者為血腫壓迫,需要在床邊開展手術清除血腫;若患者為腦脊液漏,則需要對其進行對癥處理。②氣道阻塞。除腦脊液、血腫壓迫之外,痰液堵塞、植骨塊脫出、喉痙攣、氣道水腫等也會導致患者出現氣道阻塞。手術之后,需要嚴格遵循醫囑給予患者激素藥物進行消炎,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和深呼吸等動作,每日霧化吸入2次,定期翻身、拍背,按壓患者腹部幫助其排出痰液。③創口感染。頸部位置具有非常豐富的血管,腦脊液滲漏以及局部陳舊性積血,會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每日使用濃度為5%的碘伏消毒創口,然后使用一次性輔料保護創口,觀察局部是否出現紅腫情況,保持創口干燥;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若體溫升高且高于38.5 ℃,則需對患者血沉、血常規進行檢測。④壓瘡。因為受傷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局部組織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暢,所以極易出現壓瘡。護理人員可在患者臀部、背部等位置放置海綿墊或者氣墊,在腹部位置墊睡袋,適當抬高骨突位置或者擦拭潤膚露。協助患者每2 h翻身一次,保證腰部、肩部以及頭頸位置呈一條直線,叮囑患者不可扭曲軀干;每日2~3次幫助患者按摩骨突位置。(8)出院指導:告知患者3個月內制動頸部,切不可進行劇烈運動,防止出現二次損傷。在患者家屬陪同下可適當進行床旁運動,出院之后還需繼續進行功能鍛煉;注意做好皮膚護理工作,防止出現壓瘡。告知患者加強營養攝入和日常生活訓練,定期復診時間分別為6周、3個月、6個月以及1年。
1.3 觀察指標
(1)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并發癥包括呼吸困難、腸道功能紊亂、尿潴留,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1]。
(2)采用本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選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要求當場發放,當場收回。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兩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
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兩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結論
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在臨床比較常見,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而手術后護理對手術效果有著非常密切的影響。常規術后護理雖然可以保持患者頸部固定,但是無法給予針對性護理,護理效果一般,對患者術后預防并發癥以及疾病恢復并沒有積極作用。
綜合護理可從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效果良好。術后,護理人員首先需要注意固定患者頸部位置,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不可劇烈運動,防止出現二次損傷。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主要從體位、心理、呼吸道、引流管、導尿管、胃腸道功能紊亂、并發癥預防以及出院指導等多個方面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告知患者在臥床休息過程中不可過度屈伸頸部、不可左右轉動頸部,防止出現扭傷情況。此類疾病患者多受傷突然,無法接受臥床休息,所以極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情緒,嚴重影響術后康復。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和溝通,告知患者疾病出現原因以及手術治療方法,詳細為患者講解手術后護理方式,積極、耐心開導患者,有效緩解或消除患者負性心理,提升臨床護理依從性。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做好氣道護理和管道護理工作,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時更換引流管,關注患者引流液體量和顏色,做好引流管護理工作,預防出現引流管和導尿管感染情況;護理人員還需要給予患者良好的并發癥預防護理,主要包括頸部血腫與腦髓液漏預防護理、氣道阻塞預防護理、創口感染預防護理以及壓瘡預防護理四項工作;術后,患者極易出現出血情況,導致局部出現血腫,情況嚴重還會導致窒息,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關注患者臨床各項指標,發現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導致患者出現氣道阻塞原因相對較多,護理人員需要嚴格遵循醫囑給予患者消炎治療,有效幫助其排除痰液,降低氣道阻塞發生率;需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擦拭身體以及按摩,防止出現壓瘡。經過本次研究可知,試驗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頸椎管狹窄伴頸椎損傷患者術后接受綜合護理效果良好,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來佳輝,李宗陽,簡磊,張新勝,楊彬,羅建平.發育性頸椎管狹窄影像學評估的研究現狀[J].河南醫學研究,2020, 29(32):6143-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