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楠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AMI),簡稱心梗,指在冠狀動脈出現閉塞或梗阻引起部分心肌嚴重的持續性缺血,造成急性心肌壞死[1]。室顫指心臟的電信號出現異常,心肌處于一種類似抽筋的亂跳狀態,不能進行正常的收縮和舒張。電風暴(ES)指在24h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反復≥2次,多伴有血流動力血障礙,需要立即電復律或電除顫等治療干預的危重性癥侯群。電風暴是最危險的致命性心律失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機制,臨床表現為突然起病、急劇惡化、死亡率高;反復發作性暈厥伴交感神經興奮增高是本病特征;暈厥時常伴有意識喪失、胸部壓榨疼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嘴唇發紺、面色蒼白、四肢抽搐,甚至心臟停搏和死亡。冠狀動脈造影及PCI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有一定優勢,但是術中ES時常發生,這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心肌缺血、醫生操作特點、冠狀動脈特點等諸多因素有關。所以,早發現并準確判斷患者發生室顫,立即進行高質量的初級及高級生命支持CPR、電擊除顫、及時準確使用急救藥物,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PCI;電風暴;室顫;電擊;除顫護理
本文以一例心肌梗塞患者,冠脈造影后并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中出現心室顫動風暴,給予除顫2次及胸外按壓等急救措施轉竇性心律,最終成功救治為例。現將搶救護理總結如下。
1病例介紹
1.1 一般資料
患者尤某,男,37歲,于2021年2月22日12時19分主訴“胸痛約45分鐘”入院。病例特點:①安靜狀態下突發胸痛,伴大汗淋漓,間斷加重,無左上肢及背部放射痛,無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氣促等不適。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2-V6導聯ST段壓低并T波高尖。心肌酶:cTnl:0.005 ng/ml,MYO:14.5 ng/ml,CK-MB:2.06 ng/ml。②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肝病、腎病等病史。③入院檢查:體溫36.3℃,脈搏8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05/64 mmHg,其余查體未見明顯異常。12時30分予心梗一包藥后直送DSA手術室行PCI手術。
2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創建胸痛患者護理小組
急診科由護士長、主責護士以及當班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為組長,負責護理項目支持與人員協調,并對小組成員實施專科培訓,學習護理操作特征及具體方法等相關信息,促使組內成員更為全面掌握護理措施及內容。
2.1.2 術前檢查
患者入院后,小組成員應陪同其完成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以及心肌標志物等常規檢查,并協助其建立靜脈通路,必要時給予其輔助通氣處理。
2.1.3 健康知識宣教
小組成員應依據患者及家屬受教育程度,詳細介紹疾病發病機制、治療方式、護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并細致講解PCI治療全過程;鼓勵患者及家屬提出疑問,進行專業解答,從而提升患者及家屬相關知識認知水平,促使患者及家屬更快地接受PCI治療。
2.1.4 術前準備
DSA手術室護士接到急診手術電話,15min之內到達DSA手術室。快速更換手術衣、洗手、戴帽子、口罩,準備術前藥物、器械、無菌手術包、搶救車、除顫儀(電極板均勻涂抹好導電糊)開機調好參數、心電監護開機、氧氣調好流量;技師開DSA機器、空調、電腦等設備。
2.1.5 術前患者交接
DSA手術室醫生、護士與送患者的醫務人員做好交接。重點檢查患者神志、生命體征、靜脈通路、皮膚完整性、其他管道、已用及正在用的藥品、已經給予的搶救措施、心梗一包藥是否給予、生化檢查、病例等相關資料,陪人家屬已到位。
2.1.6 患者過床后體位及心理護理
患者往往因對PCI術不了解而容易出現不良情緒。此時,要保持環境明亮、溫度濕度適宜,交接過程中與患者進行簡單的交流,鼓勵患者參與治療,給予安慰。介紹術中的配合事項,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緊張情緒。保持患者去枕平臥位,生命體征平穩的給予患者更換病號服;如生命體征不穩定則減少搬動,協助患者暴露胸口,把衣服從頭部繞道后頸,當發生ES時,直接拉開蓋單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及電擊除顫,提高搶救效率。
2.2 術中護理
2.2.1 基礎護理
給予鼻導管吸氧中流量氧氣吸入。心電監護包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監測。準確測量生命體征,及時觀察,真實記錄。心電監護電極片黏貼位置要避開除顫的解剖部位。常規貼3個導聯,即左前臂內側、左肋緣下和右鎖骨下。監測時間調至3~5 min/次。靜脈穿刺使用22 G或者20 G大號留置針,建立兩組靜脈通路無針連接,留置針連接三通開關方便術中迅速用藥;留置針使用透明敷料固定,輸液器管道妥善固定,并增加延長管,避免患者出現抽搐、強直拽出通路,造成非計劃拔管不良事件。
2.2.2 術中監測
術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心電圖變化來判斷手術對心臟的刺激。當造影劑注入冠狀動脈、指引導絲穿過閉塞處或球囊擴張時、使用抽吸導管抽血栓,會出現缺血再灌注心律,表現包括:①心率低于45次/min,持續2 min以上。②竇性停搏,持續2 min以上。③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持續2 min以上。④室性早搏,包括頻發室性早搏(5次/min)或多源性室性早搏。⑤室性心動過速,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⑥心室顫動[1]。護士要熟練掌握心律失常心電圖,術中準確識別異常心電圖,及早給予急救措施。
2.2.3 術中搶救
室顫是最兇險的心律失常,醫生應立即給予患者胸外心臟按壓,護士立即給予電擊除顫。發生室顫1 min內除顫,患者存活率達90%。預見性準備好電除顫,電極板涂抹導電膏,出現室顫隨時除顫,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除顫前,電極板涂抹導電膏要均勻,如果沒有導電膏,可以用生理鹽水浸濕紗布塊鋪在除顫的解剖位置上,防止皮膚受傷。如果多次除顫后,除顫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紅和腫痛,甚至破潰時,可涂抹匯通舒泰消炎預防,穿純棉寬松的衣服,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2.4 術中管道管理
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會為患者建立多條靜脈通路,再加上病情變化需要監測生命體征、有創血壓、IABP等,管道很容易混淆、折疊、移位、脫落。通道應用醒目的阿拉伯數字或者字母標記,并注明時間、責任人,15~30 min巡視1次,并有護理記錄,防止差錯發生。術中在建立靜脈通道時,一般選擇粗大的血管,護士要熟悉常規搶救藥物和專科搶救藥物作用、副作用、劑量、用法,注意藥物配伍禁忌,確保靜脈通路通暢,防止藥物外滲。
2.2.5 術中配合操作
術中,護士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強化對藥物毒副作用觀察與記錄;穿刺成功后,手術醫生實施肝素鈉靜脈注射,從而實現全身肝素化目的。手術開始后,護士將多巴胺與阿托品等常規搶救藥物吸入注射器內,備用。
2.3 術畢護理
2.3.1 儀器管理
術畢,儀器與管道管理較術前更為繁雜,術后機體增加了穿刺部位、穿刺鞘、IABP管、IABP機以及臨時起搏器。術畢過床前,接患者臨床護士醫生與DSA手術室醫生護士應協助患者實施吸痰處理,并掌握患者血壓、脈搏以及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或血腫情況。針對存在出血或血腫者,應及時采取對癥處理,妥善解決后再實施過床操作。注意所有管道理順固定,呼吸機、IABP機以及注射泵放置后不可影響患者正常過床,并由至少4名醫務人員共同實施患者過床操作。過床后再次查看所有管道與儀器,再次對患者實施吸痰處理,確保安全后,護送患者返回病房。
2.3.2 完善術中護理
醫生、護士應詳細記錄患者術中使用藥物名稱、批次與劑量、排尿量、生命體征、留置管外露長度、肝素用量、導管器材與放置位置、患者術肢端血運以及心肌血流灌注等具體情況。
2.3.3 術后交接
手術室護士協助護送患者返回病房后,要與病房責任護士交接,讓病房責任護士能夠更好地掌握患者術中具體情況,以便后續對患者管道等方面實施專業護理操作。
3小結
PCI術是急性心肌梗塞金標準,術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病情變化,醫生護士要準確識別異常情況給予處置。本例患者LAD近中斷閉塞,使用抽吸導管抽取LAD中的血栓后出現室顫,這種情況在術中比較常見,是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一種表現,病變心肌恢復血流時出現短暫的電生理活動紊亂,早發現早治療一般不會出現不良事件[2]。
因此,在進行高風險手術前,要未雨綢繆,及時識別心電監護儀心電波形和數值的波動,掌握扎實的搶救技能,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
參考文獻
[1] 周滔,周勝華,劉潔妮,沈向前,胡信群,方臻飛,趙延恕,唐建軍,劉啟明,李旭平,劉振江,呂曉玲.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4):337-341.
[2] 王國位,李夢琦,鐘文波,甘繼宏,王菊萍,馬麗群,任可,蘇海明,鄒山峰,秦永文.血栓抽吸對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急診PCI術中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影響[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9,40(7):60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