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潔.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構建探討[J].南方農業,2022,16(14):-107,117.
摘 要 加強農村數字金融體系建設,可以更好地服務“三農”,為推進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目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建設還面臨現實難題,如數字化程度不高、服務對象覆蓋面低、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市場參與性不強、線上服務與農村場景融合度不深、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激勵機制等。為此,打造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建設目標,需要明確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及監管評價等要素,從政府、金融監管、互聯網企業、第三方數字服務平臺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 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農村金融;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34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21》顯示,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廣度、深度、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1]。站在國家戰略層面,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如數字支付、數字貸款、數字授信、數字理財、數字保險等,為鄉村經濟振興提供金融支撐。當前,構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不僅有助于規范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而且可以為保障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有利條件[2]。但是,考慮到我國鄉村經濟區域差異性實際,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還面臨一些突出難題。為此,提出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目標,發揮各方的合力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需求。
1 當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特點
1.1 數字普惠金融進程發展加快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互聯網建設進程。截至2021年6月,全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59.2%,農村地區網絡通信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行政村通光纖、4G覆蓋率達99%[3]。農村數字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各金融機構通過下沉農村網點,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民金融服務。同時,移動支付成為一大亮點,在廣大農村青年人群的消費中,移動支付占比達83%,部分農民貸款也采用線上方式辦理,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農村線上、線下金融服務模式日益成熟。以中國農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實踐為例,截至2021年6月,惠農e貸余額突破5 000億元。其中,農行保險、惠農理財等線上產品越來越多,覆蓋面更廣。利用數字技術可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也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機構服務成本。
1.2 各地區、各金融機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差異明顯
在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不同地區、不同金融機構存在較大的差異。1)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空間差異,東部地區農村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農村。2)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建設程度逐步提升,特別是中部地區廣大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升較快。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主體,各銀行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戰略也存在較大差異。相比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銀行在金融產品及普惠金融服務上的積極性更高,對“互聯網+金融”模式應用更廣[4]。如各地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對當地用戶市場的細分,推出“移動金融+普惠金融”套餐營銷策略,來服務中低端用戶、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等群體。相比而言,大型商業銀行充分利用科技優勢,深耕農村金融市場,如中國建設銀行推出“裕農通”普惠金融品牌,將線上與線下服務進行統合,為農村金融創新做出積極探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出“4321”數字普惠金融管理模式,拓寬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關鍵在于科技支撐。一些科技企業通過與金融機構聯合,積極開發服務農村政務的數字金融體系。如京東聯合多家農村信用合作社,開發數字農貸服務產品,累計發放貸款超10億元。
1.3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其自身獨特性。總的來說,農村金融場景有3類,分別為涉農產業鏈、民生相關的各類消費、政務類。不同場景對金融需求存在差異,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不能固定某一種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而是要契合不同場景需求,制訂針對性、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例如,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搭建線上與線下金融服務平臺時,既要聚焦線上服務,又要關注和滿足線下服務。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戶更樂于通過線下網點獲得金融服務,針對農村地區金融網點的投入也要做好周密調研,避免資源浪費。數字農村是今后發展的大方向,農村數字金融服務也將成為總趨勢。需要強調的是,在農村數字化背景下,農村線上金融服務與城市線上金融服務還存在較大差異,線上金融服務在農村的普及率要低于城市。另外,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設施水平相對偏低、農村征信體系還不完善,在涉農類貸款、貸后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
2 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常見模式
在廣大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主要有數字支付、數字農貸、數字惠農理財、數字農險及數字綜合服務平臺等5種常見模式。
2.1 數字支付模式
根據涉農對象不同,數字支付模式可分為政府數字支付、農村企業數字支付、農民數字支付3類。例如,鄉鎮政府在涉農補貼發放上采用G2C支付模式,涉農企業交易采用B2B或B2C支付,農民向政府繳費采用C2G支付等。利用G2C支付模式,可以直接由銀行向農民實名發放涉農補貼,化解涉農資金被地方政府截留、挪用等問題;在C2B支付中,農民利用移動手機,以掃碼、網銀、支付寶等方式完成消費支付。但是,由于智能機在廣大農村的老年人群中普及率不高,很多老年人仍以現金支付為主。涉農企業在日常業務及農資采購等方面,也在積極采用B2B支付模式,完成上下游企業間支付。一些涉農企業通過電商平臺完成B2C支付,通過線上銷售農產品等方式直接服務消費者。數字化支付交易記錄清晰、手續費更低,提升了資金管理效率,因此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5]。
2.2 數字農貸模式
在金融服務領域,貸款一直是重要業務,各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涉農類貸款業務。1)根據農戶經營交易數據,為農戶建立授信貸款服務。該模式主要面向種植戶、養殖戶、涉農類加工企業、個體戶等,如中國農業銀行推出的特色農業貸款覆蓋多個省份及多個縣域鄉鎮農村。2)信用村、信用戶模式主要針對一般農戶,金融機構負責信貸的業務人員通過深入農戶家庭調查,對農戶資產、收入等進行統計并推出授信貸款業務。該模式能夠較好地了解和獲得農戶的信用情況,不足是走訪建檔費時費力,效率較低。
2.3 數字農險模式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中,涉農類保險也是重要構成部分。銀保監會相關文件規定,要加強農險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通過引入科技手段,賦能農險改革。例如,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面部識別技術,可以對活體牲畜進行唯一性標識,為防范牲畜丟失、冒充索賠、重復索賠提供技術保障;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養殖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記錄參保農戶養殖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以有效降低風控成本,化解保險查勘難題。另外,涉農類保險公司通過引入數字化手段提升了涉農保單智能化管理水平。
2.4 數字惠農理財模式
在數字惠農理財領域,農村地區相關理財產品較少,宣傳及服務氛圍不濃厚。例如,一些金融機構通過線上APP向農戶推送線上金融理財服務,但很多農戶對線上金融理財產品不熟悉,缺乏相關金融知識,擔心風險,參與度不夠;針對一些利用POS機、小程序等涉及農業的金融理財產品,金融理財代理人缺乏針對性理財建議,對農戶缺乏吸引力。另外,農村數字理財監管體系不完善,也存在一定監管風險[6]。
2.5 數字綜合服務平臺模式
數字綜合服務平臺模式主要分為兩種。1)全流程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融合商業銀行、信托公司、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及供應鏈專業化公司等主體,滿足不同業務場景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需要。該模式主要服務大型涉農客戶,以支付結算、信貸服務為主。2)“鄉村數字治理+金融服務”平臺,主要圍繞鄉村數字治理需求,向農村提供政務、社會、金融等綜合服務。
3 實施困境
3.1 覆蓋面有限,多數群體難以獲得信貸服務
農村地區多數群體在享受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存在諸多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1)一些小農戶、老年人等雖然可以享受小額存、取、匯、繳等金融服務,但仍難獲得信貸支持。2)很多農民缺乏專業化金融知識、信貸風險評估能力等,對農村貸款、農村理財、農業保險等缺乏足夠認識,參與性不高。此外,在一些偏遠地區,網絡基礎設施還存在不足,制約了數字金融服務覆蓋面的拓寬。
3.2 各類金融服務供給機構缺乏服務農村金融的動力
對于很多金融機構而言,在農村建設數字普惠金融體系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考慮到農村金融多元化需求,一些中小銀行機構和大型銀行雖然在加大涉農信貸支持服務力度,但實際投放資金明顯不足;一些頭部互聯網平臺也在參與涉農普惠金融產品的開發,但其規模有限,如京東數科、螞蟻金服等主要在一些試點區域展開,未能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另外,農村地區第三方數字平臺相對滯后,特別是單憑金融機構自身的人力、財力、資源、渠道,服務廣大農村還存在短板。政府參與和支持不足,不同平臺在服務標準、渠道開發、數字金融產品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帶來一定的監管難題。
3.3 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與農村場景缺乏深度契合
立足農村開發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要與農村各類涉農場景契合。例如,一些商業銀行開發線上申貸平臺以滿足農戶線上辦理貸款業務的實際需求,但很多農民卻習慣于線下申貸;一些銀行開通了在線支付、微信銀行等服務,但很多農戶在存取款業務中仍多在鄉鎮金融網點排隊辦理,導致線上服務與線下使用脫節。針對農村不同金融場景需要,金融機構在所開發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一些銀行線上場景與農村實際不符,很多銀行開通手機銀行服務,但在農村推廣效果不理想。
3.4 涉農數字金融風控難度大
在廣大農村,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問題依然時有發生,很多農民對數字金融仍保持懷疑態度。從農村數字支付市場來看,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為農戶提供了便捷的支付體驗,但在涉農信貸、理財、保險等領域,各金融機構所開發的金融產品相對偏少。很多農民樂于通過線下渠道買理財或保險,對銀行線上理財、保險業務參與積極性不夠。一些地方涉農金融機構以“高額利息”“免費旅游”等為幌子吸納農民存款,增加了農村金融風險。
4 發展建議
針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困境及問題,建議多個參與主體能夠明確共同體發展目標,立足農村多元化金融場景,構筑覆蓋面更廣的金融服務體系。
4.1 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各主體協同并進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要求多方主體能夠深度參與、廣泛合作、優勢互補。政府要發揮統籌導向作用,與各金融機構做好深度銜接,共同搭建“共享”農村金融數據資源平臺。1)加強部門機構間的信息互通,化解數字標準、數據格式、數據交換難題。2)加強農村信用檔案建設,特別是推進政務信息、金融信息互通,提高鄉村信息化治理水平。3)重視農村金融環境建設,做好農民、涉農企業征信管理,打造“誠信農村”。4)加強政策引導,特別是拓寬對涉農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鼓勵和引領資金流向農村。5)重視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的發揮,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政策支撐。
4.2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激活金融機構內生動力
金融機構作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要做好以下4點工作。1)通過建立金融監管體系,對鄉村金融服務平臺進行智能化、動態化、綜合化監督。2)防范數據重復建檔,提升數據管理質量。3)加強激勵機制建設,通過數字技術鼓勵創新,特別是立足鄉村振興,創新更多農村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4)充分重視互聯網的作用,加大數字金融推廣和宣傳力度,整合線上與線下渠道,增強農戶數字金融風險意識,暢通農戶金融維權渠道,維護好農村金融秩序。
4.3 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力,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構建過程中,要充分引入科技企業助力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變革,特別是金融機構要下沉服務,立足當地產業、農業特色,開發針對性數字金融產品,補齊線下服務短板;要針對鄉村差異化實際,優化金融場景服務,與科技企業合作,提高鄉村金融精準化管理水平;整合信貸、保險等數字金融服務,面向產業鏈、涉農企業、農戶集群展開數字金融定制服務,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新格局。
5 結語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數字鄉村的背景下,政府、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等主體要發揮各自優勢,抓住發展契機,通過搭建數字普惠金融共同體,更好地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各金融機構要明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兼顧服務對象的多樣性、服務需求的多元化,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惠農服務平臺,做好科學規劃,維護好農村金融市場秩序,讓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鄉村。
參考文獻:
[1] 李麗麗.共同富裕下普惠金融、農村電商與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2(8):178-181.
[2] 張莫,唐弢,王夢真.“金融輸血”給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4):15-16.
[3] 唐靜.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22(4):138-139.
[4] 田惠敏,張欣桐,王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融資機制改革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22(4):42-54.
[5] 劉俊顯.相對貧困的典型表現及治理機制探究[J].農業經濟,2021(11):90-91.
[6] 劉魏.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相對貧困的影響效應[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65-77.
收稿日期:2022-06-08
作者簡介:吳慧潔(1989—),女,貴州貴陽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E-mail:2500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