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軍 曾雪鳳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學校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只有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做好班級日常勞動,讓勞動教育“動”起來
班主任作為班務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處處以身作則,帶領同學們“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習慣。每天早晨到校后,提前到教室開窗通風、擦拭窗臺、整理桌椅板凳;下午放學后,對教室進行消毒,指導孩子們掃地、拖地、擦黑板、排齊桌椅板凳;在大掃除活動中,班主任帶頭勞動,指導孩子們分配勞動任務,合作完成各項勞動任務。
2.結合節氣開展體驗活動,讓勞動教育“活”起來
學校根據時令節氣對學生普及節氣知識,引導學生在學校勞動基地“育愛園”“育美園”進行勞動體驗。如在驚蟄期間開展茄子、辣椒、紅薯“育苗”活動;在春分時節種玉米、豆子、花生,給南瓜、黃瓜、豆角搭棚架;在清明節采摘艾葉學做“青團子”;在立夏時節學做“立夏飯”;在小暑大暑搶收早稻、搶種晚稻的時節,讓家長帶孩子到農村體會“雙搶”活動。
3.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實”起來
近兩年,我校開辟了“育愛園”和“育美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校給每個班級分配畦地,由各班自主管理。班主任帶領學生在自己的菜地里種上蔬菜、瓜果,既實用,又能美化學校的環境。學校根據不同學段,還安排了不同的勞動實踐內容。一二年級:觀察蔬菜、瓜果生長狀況;三四年級:給瓜果、蔬菜澆水、拔草;五六年級:施肥、修剪、采摘。聘請有經驗的家長來校指導孩子進行種植,同時,也讓家長對學校的勞動教育提出寶貴的意見,共同把勞動教育做實。此外,我校還聯系了轄區內的兩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勞動實踐基地參加實踐體驗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
4.利用節假日活動,讓勞動教育“樂”起來
我校結合節假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如植樹節倡議家長帶著孩子在校園、公園、山間義務植樹;清明節,老師帶著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等。學生參與戶外勞動實踐,拓寬了學習渠道,不僅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豐富了生活體驗,還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5.利用學科融合,讓勞動教育“富”起來
勞動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形態,而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形式。我校非常注重將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每年的科技體育藝術節,都將勞動教育巧妙地融入各分項目的比賽中。如融入美術項目,開展“親子傳統剪紙油紙傘比賽”“創意紙盤現場繪畫比賽”;融入科技項目,開展“折紙飛機及投擲紙飛機比賽”“水火箭制作及水火箭發射比賽”等讓勞動教育豐富起來,增強了學生的勞動合作意識,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勞動價值觀。
6.采用多元評價,讓勞動教育成果“固”起來
我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實際,設置了多元化、個性化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一是利用網絡進行過程性評價。在孩子完成勞動任務后,老師們利用手機短信、QQ群、微信群、家校通、電子郵件等對孩子勞動的表現進行即時、互動評價。
二是利用展、演、賽等進行結果性評價。對于一些勞動項目式學習和需小組合作完成的勞動專題手抄報比賽、勞動工具制作、勞動技能大賽等,通過搭建“展、演、賽”等平臺進行評價,從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多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并給學生頒發榮譽證書、授予榮譽稱號。
三是利用多維度進行發展性評價。依據勞動課程目標科學編制評價指標體系,與家長合作制訂“勞動小能手”評比細則。評價主體有教師、家長、同學、勞動實踐單位,以教師評價為主,其他主體評價為輔,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態度、觀念和習慣等勞動素養。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