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平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對記憶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它可以將零散的信息梳理得有層次,有邏輯,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架構,讓學生能夠在眾多知識點里找到關鍵點。思維導圖運用在歷史學科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直觀地篩選信息,整合知識點,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記憶輪廓,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效率。
一、預習,重在引領
歷史學科的知識點多,所以上課之前要學會預習。通過自主預習,學生能在課前初步感知知識的深淺度。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如何進行有效預習。例如在教初中歷史“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思維導圖的中心問題“各國紛爭”,而后設計分問題“各國狀態”“紛爭緣由”“結果”“影響”,繼而由分問題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從而形成各國思維導圖的程序化模式。這樣,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新知識進行整合,把握到本課重點問題,并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惑,為新課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新課,重在授之以漁
思維導圖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授之以漁,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為己所用。例如《鴉片戰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關鍵詞“鴉片戰爭”,以“鴉片戰爭”為主線,串聯起其他與其相關的關鍵詞“背景”“導火線”“過程”“結果”“影響”,讓學生能夠根據這些信息,把內容梳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學生親自梳理思維導圖可以加深記憶,還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鴉片戰爭的始末,分析導致這場戰爭發生的原因,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辨析能力。
另外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很多歷史的事件是有相似性的,所以講到同類型的歷史事件,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比,抓住歷史事件的聯系性,以舊促新,學會自己利用思維導圖去解決知識的難點。例如“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這些歷史事件在本質上有聯系,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鴉片戰爭”的思維導圖,去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做其他歷史事件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
三、復習,重在建立知識架構
初中的歷史,如果只是單個點去記憶,不僅會記漏知識點,還會把知識記混淆,浪費時間和精力。運用思維導圖去理順記憶,形成知識系統,就會事半功倍。
1.階段性復習,用思維導圖建立知識的橫向關系
歷史的發展大多具有整體性。在學習某一時期的歷史時,應該從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進行知識的整合,細致地分析,才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的全貌。借助思維導圖來梳理不同板塊之間的聯系,可以讓學生得到一個整體的認識。如復習“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這一內容時,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涉及的方面也比較廣。運用思維導圖把這一部分的政治、經濟背景羅列出來,然后再展開歷史方面關于洋務運動知識點進行繪圖。這樣就把政治、經濟、歷史關聯起來,理清導致這場民族危機的客觀因素。此類梳理,能夠橫向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影響,既有宏觀知識層面的認知,又有細節知識面的呈現,能較好地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2.專題復習,用思維導圖建立知識的縱向關系
初中階段的復習具有很明顯的縱向關系。教師在專題學習時,可以根據歷史現象和事件的具體情況,打破空間的順序,利用思維導圖對某一類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直觀呈現歷史的發展規律、本質,深化復習的有效性。
在復習歷史變革有關的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要建立知識的縱向關系。如可以把明治維新和辛亥革命進行對比,分析導致這種社會變革的異同點有哪些,用思維導圖把關于每一種變革的主張,所代表的階層有什么意義、影響進行歸納總結。不僅可以把知識點區分得更明顯,還可以直觀地看出這些變革的異同點。思維導圖就像一幅圖那樣,可以扎根記憶深處,提高復習的效率。思維導圖可以把復習的知識點簡單化、系統化,實現對課本知識的第二次加工、梳理。這樣會方便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