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鑫 孫宏月
教學中,個別語文教師由于未能很好地把握課堂教學重點,在教學方式、情境創設、教學組織上偏離了“雙減”目標。筆者認為,要想走出對“雙減”的認識誤區,初中語文教師迫切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不斷更新知識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加深文化底蘊,加強教師的知識素養
語文教師應在職業生涯中加強與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素養的提升途徑之一就是閱讀。閱讀有助于增長知識,加深教師的文化底蘊,滿足現代教學發展的需要。
語文教師閱讀時要涉獵的內容有很多: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整體的把握,為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應廣泛閱讀與教材有關的資料,不能只依賴教師參考書,可以更多地了解其他學者的評論、作者的其他作品和作品的寫作背景等,這樣不但會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加深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再次,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美學、文學和哲學類書籍提升自身素養。最后,教師可多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從而提升個人素養,感知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運用多種方法,提升教師的能力素養
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前應靈活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適當介紹一些相關的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創設情境
《論語·雍也》中寫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中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全神貫注地研究,獨立自主地學習。語文教師要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學語文,喜歡上語文課。比如在教學《三峽》時,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情境:“同學們,自古以來,人們把三峽比作‘長江的珠冠。兩岸風景美如畫,多少文人學士不吝筆墨地描繪它。無數文人被它的雄奇幽深吸引,在沿途留下許多歷史佳話。這節課,我們同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一起走近三峽,共同欣賞三峽獨特的魅力。”這段教師飽含深情的介紹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三峽》的熱情,進而為這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運用多媒體
在語文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科技的進步,應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的做法也越來越普遍,語文教師可以根據“雙減”政策,按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因材施教。教師可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將其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22課《太空一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影《飛天》預告片的形式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多媒體視頻教學能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做好內容設計
教師要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還需做好四個設計:一是導語設計。好的導語能使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二是提問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標,語言要清晰簡明,問題要帶有啟發性,遵循深入淺出的原則。三是小結設計。教師要用簡明扼要的課堂總結使學生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四是板書設計。高質量的板書有助于學生明確教學思路,梳理知識線索。
(三)做到知行合一,提高師德修養
初中語文教師應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教育準則,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首先,教師應從愛學生做起。知行合一和師德的關聯點是愛,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愛學生就要坦誠地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學會欣賞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品質。教師要“以愛育愛”,這樣學生也會把愛傳遞給別人。
其次,教師要有良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無德無以為師”,我們要用良好的師德影響學生的行為,用高尚的人格凈化學生的心靈,用美好的言行塑造學生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要做到“提質增效”,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提高教師的素養外,還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 語言能力的培養
一是引導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初中語文的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教師可借助字典和詞典幫助學生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避免犯讀錯字、望文生義等錯誤。
二是引導學生養成舉手發言的習慣。教師應鼓勵學生上課舉手發言,積極回答問題,積極發言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建立開放、民主、活躍的語文課堂氛圍。
三是引導學生養成大膽質疑的習慣。教師設置問題,學生被動回答,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大膽提問,長期訓練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是引導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教師讓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學生的記憶力會逐漸提高,語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而且有利于發現新問題,進而增強邏輯性和分析綜合能力。
(二) 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語文教師有責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通常會在課前作好規劃,但如果計劃過多、過細,為了保證計劃的執行而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就難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在課堂計劃中為學生預留發揮主體性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與啟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要時刻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特別是對于心理較脆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多找機會讓他們舉手發言,多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級的要求,給予不同程度的啟示。對那些取得進步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使其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2.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不僅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需要,也是完善學生人格的需要,更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潛在需求。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抓住這一時機,促進初中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答案并不追求唯一,目的是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盡量避免設置“是不是”“對不對”等判斷性問題,多設置發散性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審美情趣的培養
1. 誦讀美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凝練而含蓄的詩歌用最少的詞描繪出最豐富的意境,這些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都是如何表達的呢?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與品味。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通過讓學生反復讀,指導學生品味“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氣勢恢宏之景。詩人僅以寥寥數語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遠眺江渚之水浩浩蕩蕩向東流的磅礴之景。
2. 感受美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名家名篇所表現出的美能夠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劉禹錫《秋詞(其一)》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隨著課程的進展而受到熏陶,從字里行間體會自然景物的美。語文課堂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領略無限的自然美,在狹窄的空間內感受廣闊的自然美。
3. 鑒賞美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為深入理解課文、打好審美基礎,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提高鑒賞美的能力。教師以教材中的“美”為要點,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揣摩、理解中鑒賞美。
語文是思維的工具,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學好其他學科。培養中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策略首推閱讀。閱讀的材料可以是教材,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精挑細選的,學生長期閱讀這些名家名作有利于培養語感。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課外讀物滿足多樣化閱讀需求,拓寬視野。廣泛的閱讀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靈感。書讀得越多,就越能做到融會貫通。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積累素材。
除了閱讀外,寫作也是培養語文學科素養的途徑之一。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得到延伸,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只有把強化語文教師的素養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機結合,才能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