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式閱讀法能幫助學生在對比中體會課文思路和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多角度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需要選取適當的閱讀教學素材,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通過合理規劃,完成比較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促使高中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的閱讀方式更好地把握文意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比較式閱讀法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實際,選取比較閱讀的具體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的實施中優化與調整閱讀流程,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感受和了解所學文章的基本思路和語言風格。同時,通過比較式閱讀的方式,教師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不同作者在表達和描述時側重點的差異,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一、應用比較式閱讀法開展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閱讀教學資源素材的豐富性要求
對高中生來說,閱讀學習是需要結合課文內容的主題進行拓展和完善的過程。教師不僅要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完成獨立的閱讀分析,也需要適當拓展閱讀教學范圍,通過引入具有相似性或反差性的閱讀素材,促使學生在對比中從更加多元的角度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引入多元化的素材,滿足學生差異化的閱讀需求。若教師能合理規劃整體的教學組織流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多元的閱讀學習體驗,學生對相關課文的理解程度就會進一步加深。
(二)符合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要求
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發散性思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的閱讀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思維才會具有靈活性和發散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多篇課文同時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不同學生可基于自身主觀的閱讀感受,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享給其他同學或教師,實現交流與反饋,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思維碰撞的過程,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符合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目標
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大,閱讀教學綜合性也相對更強。教師可在閱讀教學組織的過程中引入不同類型的語文閱讀素材和相關的課文內容供學生學習。差異化的閱讀內容及具有靈活性的教學組織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加充分地感受到閱讀學習的趣味性。
二、運用比較式閱讀法的要點分析
(一)科學選取閱讀文本
文本選擇是閱讀教學組織開展的重要基礎,是比較閱讀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高中生的自主篩選能力和篩選意識都有所增強,為取得更好的閱讀教學效果,教師可在文本選擇階段適當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閱讀學習方面的興趣,在選取閱讀素材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意見。
除此之外,教師在選取基礎的閱讀文本素材時,還需要考慮閱讀文本的整體思路和行文方式,力求結合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和具體要求組織閱讀教學過程。為確保閱讀教學順利進行,教師在前期準備時,可選取多組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閱讀學習感受,適當調整文本順序,促使閱讀教學質量得到保證。
(二)做好比較閱讀教學的準備工作
相對于傳統的獨立閱讀教學模式,文本對比的教學組織模式需要教師前期準備更加豐富的閱讀教學素材。這意味著教師在前期的閱讀教學準備階段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確保前期的教學準備充分且合理。除此之外,教學準備階段的工作還包括一些輔助教學工具和先進教學平臺的引入,教師應當以“為學生帶來豐富全面的閱讀教學體驗”為原則組織具體的閱讀教學,促使語文閱讀學習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獲得顯著的效果。
(三)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空間
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步加強,教師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開展拓展閱讀時,需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并通過靈活應用教學模式為學生的閱讀交流活動提供平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造自主交流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在自由交流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自身閱讀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切實提升閱讀學習能力。
三、比較式閱讀法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比較式閱讀教學法基于不同的切入點,在整體教學組織流程上存在差異。具體來說,分為縱向比較閱讀和橫向比較閱讀兩種典型的方式。另外,引入多元化的輔助素材,通過直觀與抽象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也是高中階段比較式閱讀方法在實踐中的科學應用路徑。下文主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比較閱讀組織實施方式,深入分析其在具體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應用橫向比較閱讀的方式,引導課程閱讀教學過程
為了在初步引導階段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比較閱讀教學方法的組織流程,教師可先選擇獨立的閱讀教學文本,通過同類型不同文本的閱讀比較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相關的課文內容。過程中,對同種題材和類型的閱讀文本,學生在對比中會有更清晰的認知。這種閱讀引導方式便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對獨立類型的文本閱讀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提升閱讀學習能力。
在選擇文本時,教師要結合單元課文的邏輯關系以及文本所描述主體事物的特征,進行合理的選擇。例如,高中語文課文《百合花》與《哦,香雪》的教學就可以應用對比閱讀的方式。教師可從這兩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細節描寫、物象特征、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探究,抓住文章的行文脈絡,進行階段性的分析和對比,在有限的課程教學時間內完成雙重教學任務。
例如,在基于人物形象的對比分析中,兩篇課文的人物形象主體均為年輕女性。在《百合花》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為新嫁娘,而在《哦,香雪》中,香雪是一個獨立的年輕女性形象,兩者身份角色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兩人的性格和整體狀態上,也從側面展現了文章的時代背景。從相同點上來說,雖然這兩個女性形象所處的時代和具體的身份角色有所差異,但兩人的性格都透露出質樸純真的特征。文中針對兩人的性格進行描寫的語句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外貌特征,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香雪和百合花在人生經歷上有非常顯著的差別,但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香雪與百合花都以實際行動展示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情感狀態。而從物象特征與藝術特點上進行分析,細節的物象能夠為烘托人物形象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不同的創作時代背景也使兩篇小說的藝術特點具備一定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兩篇文章的敘述視角上,《百合花》主要采用第一人稱進行具體內容的敘述和推進,《哦,香雪》則應用第三人稱,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找出兩篇文章的差異點和相似點。
(二)應用縱向對比的方式,完成閱讀教學的組織過程
縱向對比的方式主要是指基于文章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等維度進行閱讀對比分析。縱向對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文章本身的創作背景和文化背景進行精準的定位和了解,選取宏觀上具有同步性的閱讀文章進行對比研究,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高中語文的課程內容體系中,作為北宋和南宋的著名詞人,辛棄疾和李清照所處的時代背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師在進行對比分析閱讀時,可選取這兩位詞人的作品進行穿插對比閱讀,結合詞作中描寫的具體場景,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準確理解詞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具體的詩作選擇上,教師可選擇《水龍吟》和《醉花陰》作為教學過程中對比閱讀的詞作。在具體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水龍吟》起源于古琴曲的特征,尋找課文節選內容中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文章行文方式的規律。從藝術美感的角度對詞作的內容進行感受和理解。而《醉花陰》則是李清照在與丈夫分別、無法相伴的背景下創作的一首詞作品。
另外,李清照詞作所表達的憂愁情緒與《水龍吟》中模仿不同樂器和樂段的行文模式具備一定的共通點,教師可基于兩位詞作者的性別和詞作風格的差異,在同一時代背景下對兩部作品進行差異化分析,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的綜合分析理解能力。
(三)通過將多元素材與課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完成閱讀教學
這里的多元化的教學素材,主要是指基于多媒體或網絡平臺而出現的一些更加形象直觀的閱讀教學輔助材料。這類素材不僅取材渠道多元化,而且種類豐富,質量較高。在不同的閱讀教學主題課文背景下,教師可選取相應的影視作品或視頻圖片資料,引導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研究為切入點,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入多媒體教學工具和網絡平臺的過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觀學習意愿,激發學習興趣。當學生有了直觀的影視作品觀看體驗后,在閱讀相應的文字內容時,就會更容易產生聯想,從而對課文內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蔣素蘭.“問題對話”式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評《高中語文教學探論:基于“問題對話”式研究與實踐》[J].語文建設,2021(15).
[2]吳欣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的互動與生成——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下)第四單元教學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20(4).
[3]陳永艷.語文核心素養要求下的思辨性寫作教學策略研究——評《高中作文·哲學思辨與議論文寫作二十課》[J].語文建設,2020(15).
[4]張春華.揭秘與對話:交際語境的文言文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與反思[J].語文建設,2020(11).
[5]吳靜怡.“群文比較”的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單元整體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教學,2021(19).
[6]包春華.做閱讀的點燈人——高中語文教學引入“群文閱讀”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7).
[7]曹莉麗.淺談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2021(23).
[8]陳佳新.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天地,2020(28).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