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帥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凌源市宋杖子鎮的鄉村振興工作,充分驗證了這句諺語。黨建引領、科技創新、農企推廣,為宋杖子鎮農業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宋杖子鎮黨委致力于推動科技、人才資源向鄉村集聚,協調農業科技院所帶來新品種、新技術,扶持農業企業帶農致富,引領廣大農民拓寬致富渠道,全鎮農業產業發展多點開花;
置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姜杰在鎮黨委的大力扶持和推動下,成功引進“螺絲椒”“羊肚菌”、草菇保鮮貯藏深加工等10余項新品種、新技術,有效帶動周邊3省(區)3縣7個鄉鎮的農民增收,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科技下鄉的導航員”。
“資源+人才+技術”
優化改良育新品
通過多年的農產品經營,姜杰發現,青椒、黃瓜作為宋杖子鎮主打農產品,種植規模、產量以及銷售渠道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優勢,但市場競爭力不強。只有引進先進技術、改種優良農產品、提升其經濟價值,才能帶領農戶在致富路上行穩致遠。宋杖子鎮黨委了解到姜杰的想法后,積極與凌源市科技局、蔬菜花卉局等部門協調,最終幫助姜杰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功對接,引進該所新培育的辣椒品種“螺絲椒”。在專家團隊的悉心指導下,姜杰試種的兩棚“螺絲椒”無論是口感還是辣度都優于傳統辣椒品種,一進入北京市場就受到廣泛歡迎,為農民種植“螺絲椒”開了個好頭。在宋杖子鎮黨委的大力推動下,“螺絲椒”種植面積5年內發展到700畝,比原來的辣椒和黃瓜品種每畝增收5000元和8000元,菜農的收益也隨之大幅度提高。
凌源市被譽為“中國百合第一縣”,但還存在價格波動幅度大等潛在風險,不少農戶承擔不起風險帶來的損失。為幫助花農抵御風險,宋杖子鎮黨委選派以姜杰為首的農業技術骨干團隊,多次到遼寧省農科院交流學習,力求引進花卉新品種。在省農科院專家的建議下,2021年,宋杖子鎮農業技術骨干團隊10次前往全國花卉產業重鎮——山東青州,將13萬株“香雪蘭”引入姜杰的花卉基地試種,當年每畝收入超過9萬元。姜杰高興地說:“今年年初,我們與省農科院達成協議,合作繁育‘香雪蘭種球。有鎮黨委和農科專家的大力支持,‘香雪蘭必將在凌源得到大面積種植推廣。”
“產業+院所+公司”
拓寬渠道以“菌”致富
姜杰有一次在外地考察時,了解到食用菌項目有市場、有利潤,于是產生了建立新品種食用菌開發基地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沒有門路。在宋杖子鎮黨委的牽線搭橋下,姜杰到遼寧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參觀學習,最終決定與食用菌研究所合作開發“羊肚菌”項目,由研究所提供技術,姜杰提供種植基地。
食用菌研究所專家團隊先后7次到“羊肚菌”開發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姜杰組織員工和農民26人跟班學習。在食用菌生長的關鍵階段,專家們吃住在大棚里,徹夜觀察。功夫不負有心人,菌種載體上冒出一層層菌苗,項目取得了成功。此后,姜杰與鞍山的一家農業公司達成協議,該公司以每公斤200元左右的價格回收產品,“羊肚菌”種植面積在宋杖子鎮迅速擴大。
在遼寧省農科院和宋杖子鎮黨委的支持下,姜杰將“羊肚菌”生產基地擴大到500多畝。為引領群眾走上食用菌種植致富道路,姜杰免費為棚戶提供技術資料和指導,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重點幫助等多種形式讓“羊肚菌”栽培戶掌握實用技術。2018年3月,姜杰與470戶農民簽訂了“羊肚菌”開發合同,把基地拓展到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20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可觀的經濟效益,讓跟姜杰一起開發食用菌新品種的農民豎起了大拇指,由衷地說:“跟姜杰創業,我們心里很踏實。”而姜杰則深有感觸地表示:“只有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具備起飛的本領。”他打算建立北方最大規模的“羊肚菌”開發基地,預計到2022年年末,基地總產值可實現6000萬元。
“菌菜輪作”
破題解困謀發展
凌源的設施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蔬菜生產,大棚土壤問題日益凸顯。而要想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優良的土壤是基礎和先決條件。2018年,凌源市實施“大學進園區進企業”工程,市人才辦、市科技局、市科協等單位大力推動校地、校企合作成果落實轉化。宋杖子鎮黨委乘勢而上,進一步深化與遼寧省農科院的對接合作,在姜杰的公司成功推廣了“菌菜輪作”種植模式。這種種植模式不僅能夠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對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更具有重要作用。省農科院選派研究員多次來到宋杖子鎮,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開展“菌菜輪作”。
宋杖子鎮方興未艾的食用菌產業,在“菌菜輪作”中補齊了產業短板:“羊肚菌”的生長季節正是北方大棚蔬菜生長的最佳時期,不適合與蔬菜倒茬輪作。在省農科院下屬的微生物科學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宋杖子鎮引進了倒茬食用菌品種草菇。草菇的生長季節在七八月份,正是北方蔬菜大棚休閑期,當地菜農通常利用這個時間段采用“高溫悶棚”的辦法消滅土傳病害,而草菇需要的生長環境恰好與“高溫悶棚”的環境相吻合。用草菇進行“菌菜輪作”,不但解決了菌菜爭茬問題,而且每畝增加了2萬多元的收入,在廣大棚戶中得到廣泛認可。2022年,簽約實行“菌菜輪作”種植模式的棚戶達到150多戶,總面積200多畝,預計產草菇600噸,總計可增收580余萬元。
“一根竹竿容易彎,三縷麻紗扯脫難。”在發展農業產業的道路上,有黨委把舵揚帆、指引航向,有農技專家提供指導、傾心助農,有農業企業試水先行、帶農致富,宋杖子鎮的鄉村振興工作一路春色、一路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