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這次大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其間,發生了許多特殊而有趣的故事。
間隔時間最長的黨代會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是每5年召開一次。此前,黨代會間隔的時間并不固定,一大、二大間隔1年,而二大、三大僅間隔11個月。從1928年黨的六大閉幕到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中間間隔了17年,這是黨史上間隔時間最長的黨代會。其實,早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有過準備召開七大的動議。此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多次提出召開黨的七大,但由于黨和人民軍隊一直處于極其嚴酷惡劣的戰爭環境下,黨必須集中全力領導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加之戰爭造成交通不便,代表們很難集中起來開會,因此會期一再推遲。同時,全黨對于重大是非問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直到1945年整風運動結束后,這些問題才基本得到解決,七大也才得以順利召開。這場時隔17年的黨代會,一開就是整整50天。
各地代表的“小長征”
根據中央要求,1939年9月1日前,七大代表已被推選出來。不久,代表們就陸續從各抗日根據地、國統區和淪陷區向延安集中。由于敵人層層封鎖、交通不便,許多代表來延安開會,歷經千難萬險。浙江省代表1939年9月6日離開溫州平陽縣,經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陜西7個省,途中渡過嚴密封鎖的長江,越過崎嶇的太行山、呂梁山,闖過了敵人道道封鎖線,跨過波濤滾滾的黃河,經受了重重考驗,歷時15個月,徒步行程1萬余里,才到達延安。而海南島代表竟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還有多名代表在途中犧牲。新四軍和皖南地區代表一行24人,在途經安徽時,被國民黨扣押起來,最后全部被殺害……劉少奇從華中到延安,歷時9個月,穿越了100余道敵人的封鎖線。陳毅赴延安途中作了十余首詩詞,記錄了沿途的各種險情和前往延安的激動心情,走了近半年,才到達延安。
當代表們抵達延安后,毛澤東在窯洞外接見了全體代表,他風趣地說:你們過了長江,又過了黃河,過了津浦路,又過了隴海路,還翻過了太行山,中國有名的河流、山川、鐵路,都讓你們走過來了!我們過去叫長征,你們呢,也是長征,人數少一點,是小長征。
首次在自己的禮堂開會
在1945年4月23日七大開幕式上,朱德為大會致詞,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們今天的大會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開會。這句話既充滿自信、鼓舞人心,又意味深長、感慨萬端。朱德解釋說,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是我們自己建的禮堂。從一大到六大都是在人家的房子里開的,六大是在莫斯科開的,這次才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開黨的代表大會。其實,關于七大會址,黨中央最初考慮安排在陜北安塞縣,但安塞交通不便,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較遠,許多工作難以銜接,加上生活物資比較缺乏,供應難以跟上,只好另選地方。后來,有關部門建議在延安棗園召開,但棗園水源嚴重不足,只得再找地方。最后,才將會址選定在楊家嶺。這里地勢開闊,已有不少窯洞,解決了與會代表住的問題。建禮堂的地基原本就有,原來有座可容納三四百人的禮堂因火災被毀,延安自然科學院建筑專家楊作材在原地基上重新設計了建筑方案,中央機關以及部隊院校的很多干部職工都參加了義務勞動,幫助建筑工人完成了禮堂的修建工作。
1942年,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竣工,建筑樸素大方、壯觀美麗,體現了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在這座我們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召開的中共七大上,黨中央構筑了第一座理論大廈——毛澤東思想。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
第一次懸掛黨旗的黨代會
七大會場的布置,由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教師鐘敬之設計。主席臺中央高懸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側面頭像,長條桌上擺放了5盆從山里摘的野菊花、馬蓮草。大廳里放上32排木質靠背椅,每排能坐24人。整個會場布置顯得十分樸素整潔、莊嚴肅穆。在主席臺領袖像兩側,各插著三面鮮艷的黨旗。在禮堂兩邊的墻上設有6個“V”字形的旗座,每個旗座上插著4面黨旗,共24面,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已經創建了24個年頭。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歷史上第一次懸掛黨旗。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包括全面抗戰爆發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并未規定統一制作自己的黨旗。直到1943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作出了關于制作中國共產黨黨旗樣式的規定,明確指出“中共黨旗樣式長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并委托中央辦公廳制作了一批標準的黨旗,分發給黨內各機關。兩年后,中共七大的主席臺上第一次懸掛了黨旗,由此結束了中共一大至六大沒有懸掛黨旗的歷史。
精英薈萃、異彩紛呈的盛會
出席中共七大的正式代表共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了全國121萬黨員。
這些代表來自不同戰線、不同崗位,可謂“精英薈萃”。其中,朱德、康克清,張聞天、劉英,周恩來、鄧穎超,李富春、蔡暢,聶榮臻、張瑞華,肖克、蹇先佛,劉瀾濤、劉素菲,賈拓夫、白茜,王明、孟慶樹9對夫妻共同赴會。此外,還有姐妹、父女共同赴會的,另有幾位代表雖是不同行業、不同代表團的代表,但竟是同一個村子的人。會議召開前后,大會為代表們安排了豐富的文體活動。會前,魯迅藝術學院和留守兵團藝術學校等文藝劇團為代表們演出了《甲申三百年祭》等話劇。會議期間,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排演的《中國共產黨頌——獻給七大》大合唱為代表們進行了專場演出。在每個星期六的晚上,王家坪都會舉辦舞會,中央領導同志和一些代表都穿著布鞋或草鞋在王家坪的草地上跳起交誼舞。會議期間,還給代表們放映了《列寧在十月》等蘇聯電影,這些影片有已經譯制好的,沒譯制的就由從蘇聯回來的同志當場做口頭翻譯。會議期間,蘇聯反法西斯戰爭傳來好消息,5月8日德軍無條件投降,延安軍民聽后興高采烈,代表們歡欣鼓舞,抗戰勝利信心倍增。6月10日,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晚上,全體代表觀看了大型歌劇《白毛女》,會場的活躍氣氛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