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曹金發 陳穎麗
【摘要】高中歷史教師亟需改變傳統的課程觀和教材觀,在歷史教學活動中靈活地處理教材,科學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其拓展路徑可以有知識性內容的拓展、理論性內容的拓展、生活性內容的拓展、關聯性內容的拓展、方法性內容的拓展以及體系性內容的拓展等。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材;拓展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教材的認識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教材的重要性、唯一性在下降,對于教材內容的拓展就顯得尤為必要了。具體到高中歷史教材而言,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對其內容的拓展,同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的教育形勢下的必然選擇,鑒于此,本文擬對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拓展的實施路徑作簡要分析。
一、立足教材,拓展知識性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拓展內容必須要立足教材,在知識性內容的拓展方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1.橫向知識的拓展。一是圍繞某一歷史問題,對同一歷史時期不同領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因素分別進行不同維度的比較、分析、歸納,明確這一問題產生的條件、背景,其形成發展之過程及其后續影響;二是對于同類型的知識內容進行串聯、比較和分析,歸納其異同點。通過比較分析,能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做到舉一反三,從更深層次上把握教材內容。
2.縱向知識的拓展。知識性內容的縱向拓展,就是把同一問題的起源和流變進行梳理,從而培養學生宏觀、全面、系統地認識問題。如可以對某個歷史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特點、主要內容、傳承關系以及對社會的影響進行比較和梳理,有利于學生全面而透徹地理解這個問題,搞清楚它的源與流。
3.歷史背景的拓展。其一,設疑激趣,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溯本求源的動機。教學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背景探源,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動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指導學生把握歷史背景的幾個要素,主要有時間問題和空間問題、直接誘因和間接誘因、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同時既要考慮到歷史背景中特定的區域環境因素,還要考慮到域外因素的影響。
4.歷史概念的拓展。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了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岳林先生把歷史教材中的概念概括為兩大類——史實概念和理論概念,《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涉及了大量的史學概念和理論概念,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此類內容進行拓展。同時在教學時,盡量避免采取直接講授法和用專業術語去解釋歷史概念,應該結合相關的歷史史實讓學生自己去領會其中的抽象含義。
二、高屋建瓴,拓展理論性內容
歷史學的理論可以分為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歷史理論是以客觀歷史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研究概括,史學理論是以歷史學(一切的史學研究活動)自身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研究概括。而這兩種理論均蘊含于我們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之中,屬于教材中的隱性知識點。首先,教師要加強對教材中理論內容進行拓展的意識,深刻領會課程標準中對高中歷史教育要求的相關精神,知曉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史學理論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進行理論教學的拓展。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及時追蹤史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逐步獲得比較完備的、系統的理論知識,為進行歷史理論知識的拓展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教師要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內容,并在教學設計中增加對其拓展的教學環節;同時,引導學生從理論的高度對材料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聯系實際,拓展生活性內容
教育部2017版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課程改革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教育資源,拉近歷史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他們學習歷史、探索歷史的動機,這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轉變教學觀念。教師應當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密切聯系實際生活理解歷史,把歷史學活。二是豐富拓展生活性內容的方式。高中歷史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廣泛挖掘教材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內容,并對其精心設計,在課堂導入、課中講授、課堂小結以及課后考查等各環節巧妙穿插引入,以實現對學生的提趣引思之效果;在課堂教學以外,對教材內容進行生活方面的必要拓展,例如設計歷史的實踐活動課,充分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諸如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遺跡等,帶領學生參觀、考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歷史,還可以發動學生,從自己的家庭、家鄉入手,尋找和講述身邊的歷史,從而增強生活性內容的拓展。
四、橫向聯系,拓展關聯性內容
課標中指出“本模塊的教學內容體現出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涉及歷史學與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建筑學、醫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教師需要加強對其他學科關聯性內容的拓展。如在政治學方面,可以拓展的知識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在經濟學方面可以拓展的知識有貨幣的職能、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
五、授之以漁,拓展方法性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而且需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一是課前預習的方法。預習時要掃清閱讀障礙,抓住課題,理清本課內容的結構與脈絡,在不懂的地方作標注,歸納出預習后哪些問題沒有弄懂,等待課堂中老師給予解決。二是課堂聽課的方法。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在聽課過程中認真思考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前因后果、邏輯關系等,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及時地解決問題;同時將老師總結概括的重難點知識要點記錄下來,以備課后復習整理。三是使用教材的方法。首先應閱讀前言、研讀目錄,從宏觀上把握整個教材;其次從單元標題入手,單元的標題就是本單元的主線;最后閱讀每一課的內容,仍然須圍繞課題來理清課文的結構,比如歷史事件一般按照背景(原因、條件)、過程(人物、事件)、結果(影響、評價)來敘述,明確教材內容中哪些是史料,哪些是歷史敘述、歷史結論等。四是閱讀史料的方法。不同類型的史料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五是復習的方法,必須要求及時復習、重視復習,必要時對學生進行記憶(復習)方法訓練,比如建構知識框架,通過比較、聯想、歸納等方法記憶歷史知識,同時配以適量的練習題,在習題的訓練中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
六、整體入手,拓展體系性內容
歷史知識具有龐大而完整的體系,所以課堂教學中需要加強對教材中體系性內容的拓展,其拓展途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步。首先,以單元為基礎,建立章節知識體系。在教材中,每一課都有相對獨立的內容,同時又與單元的主線相聯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單元復習,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使之脈絡清晰和條理化。其次,以教材目錄為基礎,建立模塊知識體系。新課標下模塊式的編排體系,能更清晰地展示人類歷史中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發展歷程,所以在每個模塊內容教學完成之后,教師需要對本模塊內容進行總結、拓展,從更高的層次上幫助學生來把握歷史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從而也有助于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后,按照歷史分期,把握階段特征。人類歷史發展總是表現出一定的階段特征,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對各個歷史階段政治、經濟等發展狀況進行概括整理,進一步歸納出某一階段的歷史發展特征。
參考文獻:
[1]岳林.中學歷史學科概念教學之管見[J].課程·教材·教法,1999(7):41.
[2]陳啟能.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N].光明日報,1986-1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拓展研究——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JK20098)。】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