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秋 張勇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中國扶貧故事;話語體系
聯合國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列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歷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對中華民族和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的扶貧成就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和贊揚,“精準扶貧”理念寫入到聯大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向世界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分享減貧經驗,可以為世界擺脫貧困提供啟示和參考,是時代所需,也是世界所需。
講好中國扶貧故事的時代背景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構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復雜環境的基礎之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戰略思想,為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是一個貧窮的“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呼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貧困問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重要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必將深刻影響全世界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今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外界越來越多地把中國看作影響國際形勢和人類命運的關鍵變量之一,外界對關于中國的信息需求不斷上升,世界在觀察和傾聽中國,希望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這種信息需求借扶貧故事平臺講好中國的經濟增長、扶貧和國內政治、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與保護、發展援助、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的故事,豐富中國國家形象、對沖外界關于中國發展模式的誤讀與偏見,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
國際傳播新趨勢
近年來,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無人機航拍、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以社交化、移動化、虛擬化為特征的新媒體正加快重塑傳播格局,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交流行為,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活動發生關鍵轉向。國內外主流媒體開始在不斷崛起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尋找突破口,著力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具有強大傳播潛力的社交媒體成為國際傳播的新方式,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碎片化閱讀盛行。此外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對外書刊、中外文化交流年、學術會議、教育交流、國際旅游等也積極擴展著傳播通道。都極大地提升了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為中國扶貧故事有效傳播提供了可能。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講好中國扶貧故事的制約因素
跨文化傳播是中國扶貧故事對外傳播的客觀要求,直接關乎中國扶貧經驗在異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然而,中國扶貧故事的跨文化傳播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
中外文化背景差異
費孝通先生在《美國人的性格》后記中寫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各國之間不能相互理解是世界的一個大問題。在跨文化傳播中,往往任何一個交往主體都難以完全擺脫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國扶貧故事在跨國傳播的過程中面對的受眾是與本土受眾不同的人群,由于地域環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語言等不同,他們對中國扶貧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常常不能準確理解中國“精準扶貧”理念的內涵意義和外延價值,也難以理解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詞匯,從而容易產生“文化折扣”,甚至形成文化誤讀。如與歐美發達國家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社會保障式”扶貧模式不同,中國采取的是“開發式”扶貧模式,中國在扶貧領域建構了一整套精準扶貧的體制機制,總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等一系列扶貧經驗,但這些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扶貧理念,對于不了解中國扶貧歷史背景和其中哲理的海外受眾,就難以讀懂其中的深意。因此,如何跨越中外文化鴻溝,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是中國扶貧故事“走出去”面臨的重大挑戰。
中國扶貧故事敘事內容與世界傳播銜接不暢
中國扶貧成就大、經驗足、故事十分豐富,但在跨文化傳播中,中國扶貧故事存在敘事內容與世界傳播銜接不暢,有時難以做到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中國脫貧攻堅戰的精要,時常面臨有理說不好.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局面。一是缺乏全球視野,不能把握好海外受眾的需求定位,對海外受眾關心的可資借鑒的多樣化扶貧新舉措、好辦法展現不夠。二是對中國扶貧理念的價值內涵挖掘不夠,特別是對其他國家文化中有相似價值內涵的文化形式挖掘不夠。三是話語轉換能力不足,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不分,不善于用世界“通用語”傳播。中國扶貧故事非常注重講述扶貧的成就,注重反映大國集體主義、步調一致的宏大敘事和深度思辨,對于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能夠細膩勾勒人性特點、自由精神的生動個人故事經歷,發掘展現不足,而后者往往顯得更加真實,更適應各種文化語境,更接近海外受眾的信息選擇心理,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中國國際話語權缺乏
一直以來,全球重大事務的議程大多數由西方主導,報道也主要由西方主流媒體主導,西方主流媒體牢牢掌握國際話語權和解釋權。盡管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實現大幅提升,但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相對弱勢地位還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對外傳播媒體平臺在媒體內容的原創、首發、技巧等軟實力方面依然較弱。絕大多數西方媒體對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往往選擇“視而不見”,甚至進行抹黑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扭曲式報道。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講好中國扶貧故事的路徑選擇
堅定文化自信,構建融通中外的扶貧話語體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講好中國扶貧故事,首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構建融通中外的扶貧話語體系。
一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孔子提出的“足食”、孟子提出的“民本”和管仲提出的“富民”是中國自古倡導的政治價值理念。新中國成立后,從建國之初的“救濟式扶貧”到改革開放后的“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村級扶貧攻堅”“綜合扶貧開發”,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中國扶貧背后所蘊含的“授人以漁”“守望相助”樸素思想,所體現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有的理念,賡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與張力。因此,在講述中國扶貧故事時,要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把精準扶貧的原理和邏輯講清楚,敢于堅守自己的特色優勢。
二是構建融通中外的扶貧話語體系。跨文化背景下,要強調中外文化的融通之處,讓中國扶貧故事贏得海外受眾理解和認同。第一,講中國扶貧故事,要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要避免過于嚴肅生僻的政策解讀,注重把宏大敘事和鮮活表達有機結合起來,發掘大題材與普通個體、小人物的關聯,善于從日常生活層面提煉充滿著人性溫度的情節,反映具有普世價值取向的內容,展現中國人民對生活孜孜以求的熱情。如在講述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時,要有意識地通過“三區三州”婦女兒童、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的脫貧與發展來展現。第二,做到扶貧故事中國化,講述本土化。要善用所在國語言,面向本土,使中國扶貧故事更加貼近海外受眾。第三,建立中國扶貧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對于語言精練、表達生動、內涵豐富且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重要專業術語,應形成融通中外的統一表達,加入必要的相關說明和闡釋,避免海外受眾理解偏差,共同構建根植中國文化土壤,融匯海外受眾閱讀需求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
立足全球視野,創新中國扶貧故事講述思維
要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必須立足全球視野,創新中國扶貧故事講述思維。
一是立足全球視野,站在世界減貧事業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國“精準扶貧”戰略的內涵與外延,將中國扶貧故事對內和對外傳播區分開來,選取典型樣本,主動設置議題,精選故事切入點,構建一套準確合理的解釋框架,做到“中國立場、世界表達”。如注重把中國扶貧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關于消除貧困議題對接,將中國通過扶貧走向共同富裕的理念與聯合國的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理念對接,將中國的易地扶貧搬遷與全球氣候治理方案銜接等。才能使中國扶貧故事傳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中國扶貧故事講得響、傳得遠、留得住。
二是創新中國扶貧故事講述思維,發揮海外媒體在中國扶貧故事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歷來有邀請外國記者傳播自身形象的傳統,如在抗戰時期延安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中,斯諾等西方記者的報道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扶貧故事講述中,可以邀請海外媒體、外國記者、海外扶貧領域專家、在華外國人等以“第三者”立場深入中國農村進行田野調查,從國際視角探尋中國扶貧經驗,開展研討與評論,創新中國扶貧故事的講述思維,實現從單向“外宣”向互動“傳播”的轉換。
加強技術革新,創新中國扶貧故事傳播方式
當前,中國扶貧故事對外傳播應抓住國際傳播格局正在發生深遠變化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是加強新技術應用,以短視頻為載體賦能中國扶貧故事對外傳播。短視頻集圖、音、聲、像、畫等多種表現手段于一體,并可以用簡潔的文字,配合數據圖表、動畫、背景音樂,運用多模態語言講述故事,在該模式下中國農村中的人、物、事、景實現高度契合統一,其獨特文化和生活片段得到直觀的展現,在保證扶貧故事視頻客觀性前提下,增加了視頻的可觀性和趣味性,受眾的情緒更容易被喚起。同時加快虛擬現實、全景視頻等媒介技術的運用,吸引受眾參與互動,產生“親歷現場”的感覺,既可打破因限知視角造成的視野束縛,又能克服由全知視角帶來的敘事主觀性強和與受眾“距離感”大的問題,增強扶貧故事的感染力,如英文短視頻《深入云南,探尋獨龍江脫貧故事》在國際主流媒渠道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實現了廣泛傳播,都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是加快媒體融合,實現差異化傳播。要加快構建面向海外的報、刊、網、端、微、屏等多位一體的融媒體矩陣,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H5頁面等多種形式,形成中國扶貧故事多層面、多形式、多渠道的立體式傳播構架,為海外受眾提供豐富的中國扶貧故事。同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目標受眾進行精準定位,做到“差異化傳播”,精準地向海外受眾推送中國扶貧故事。
三是要充分利用多種傳播渠道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借助孔子學院、中外文化交流年、學術會議等傳播渠道,通過一場場精心策劃的活動,將豐富的中國扶貧故事展現給各國友人。積極推進精品扶貧書籍的本土化翻譯、出版、發行等,開發滿足當地讀者需求的作品,力求精準落地、有效傳播。
(作者單位:湖南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