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榮
摘 要:粵劇是我國傳統劇種的代表之一,是嶺南文化藝術濃縮的表演方式,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新興都市文化的沖擊,粵劇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又少有年輕人愿意繼承,繼而逐漸陷入瀕危的狀態。因此,加大對其的傳承保護是尤為必要的。2018年,寶安區戲曲人打造的粵劇《夫人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成功上演,引起當地藝術圈和華人廣泛關注。本文將以新編粵劇《夫人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成功上演為案例,探討傳統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粵劇;戲曲;文化交流;《夫人計》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軟實力,源于獨特的文化。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多渠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優秀地域文化及其價值的體現,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中,現代化是其必然趨勢,也是“走出去”的必經之路,而如何提高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則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本文將以新編粵劇《夫人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成功上演為案例,探討傳統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創新路徑。
一、《夫人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成功上演
粵劇,是用粵語方言表演的劇種,又稱“廣東大戲”或“大戲”,流行于我國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世界各地華僑聚居的國家和地區。從20世紀梅蘭芳先生赴美演出,昆曲《牡丹亭》海外巡演成功,到粵劇《貴妃醉酒》在德國紐倫堡文化交流表演后受熱捧,中國戲曲人一直致力于推動傳統戲曲文化“走出去”,讓其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粵劇登上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阿維尼翁戲劇節,還是歷史第一次。
2018年3月,寶安區粵劇粵曲協會受到了阿維尼翁副市長雅克·蒙達尼克的邀請。他在邀請函中表示,寶安區粵劇粵曲協會參加此次阿維尼翁戲劇節,不僅能為全世界戲劇藝術愛好者加深對寶安的了解提供了一個機會,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和友好城市之間的互惠互利。為進一步推動寶安區與法國阿維尼翁友好城市之間的關系發展和文化交流,2018年7月9日至7月21日,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卓佩麗帶領劇組參加了第72屆阿維尼翁戲劇節,推進了寶安區與阿維尼翁之間的戲劇藝術交流。劇組攜新編粵劇《夫人計》前往法國阿維尼翁,開展了為期13天的戲劇展演及文化藝術、戲劇交流活動。活動獲得了圓滿成功,受到西方觀眾的熱烈歡迎,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戲劇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夫人計》“走出去”的路徑探索
(一)借粵劇演繹莎士比亞經典的文化融合方式
新編粵劇《夫人計》根據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改編,由章耀明擔任編劇,“梅花獎”得主卓佩麗擔任主演。為適應國外觀眾的審美需求,《夫人計》的編劇立足傳統,緊跟時代,與國際戲劇接軌,在保留《麥克白》原劇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中國戲曲式改造,借鑒中國傳統戲曲獨特的審美意蘊,不僅結構新穎,做功、武打與唱腔設計,也都精致絕妙。劇中的曲調與唱詞完美契合,將東方嶺南音樂的特色與西方“詠嘆調”的表現手法融于一體,設計的“船舞”“手舞”“踢槍”“下場花”“起霸”“大架”等戲劇程式動作更是吸引眼球,為戲劇增強了感染力,提高了可看性。在演出過程中,雖然語言不能互通,但由于觀眾熟悉劇情,又懷著對中國傳統藝術方式演繹莎翁經典名劇的熱切期待心理,紛紛前來觀賞,認真傾聽,每場演出結束謝幕時都掌聲不斷,反響熱烈。
阿維尼翁戲劇節與英國愛丁堡戲劇節和德國柏林戲劇節齊名,是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每年都接待全世界上百萬的藝術家和表演愛好者。《夫人計》能在這一戲劇節上大獲成功,充分證明了中國傳統粵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二)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文化“營銷”機制
在實現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政府推動之外,也需要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進來,“政府搭臺,民間唱戲”才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佳模式。
新編粵劇《夫人計》就是按照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官民并舉的思路,通過觀念創新、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方式方法創新,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的熱情,共同為文化傳播添磚加瓦。此次新編粵劇《夫人計》展演交流活動由寶安區文體旅游局及寶安區文聯支持,寶安區粵劇粵曲協會、卓佩麗粵劇工作室參與。這一模式帶來的積極效應,原因便是擺脫了傳統單一的文化傳播思路,采取了立體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營銷”手段。
《夫人計》出訪團隊通過海報張貼、街頭巡演、現場化妝、派發演出冊頁等前期社會宣傳活動,產生了極大社會影響,提高了關注度,為擴大宣傳面、增加觀演群眾人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現場化妝活動,不同顏色的油彩在化妝師的手中變換成神奇的中國戲劇臉譜,吸引了眾多國際友人圍觀,演員們還邀請法國當地觀眾近距離欣賞中國戲劇臉譜及妝容,很多觀眾觀看后紛紛熱情地與演員合影,表達了對中國戲劇的好奇和喜愛。《夫人計》中夫人的扮演者卓佩麗老師,連續十天,頭頂數斤重的頭飾,臉上涂著厚厚的油彩,帶著劇組全體人員,迎著炎炎烈日行走在阿維尼翁的各大廣場和大街小巷進行展示,沿途屢遭“攔截”合影,即使是在法國贏得世界杯足球賽冠軍的當天,蜂擁上街狂歡慶祝的民眾仍然被演員們的妝容所吸引,驚艷不已。
同時,出訪團隊依托當地政府及中法文化交流協會,積極聯系法國官方媒體,通過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雜志等多渠道進行宣傳,推動了中國粵劇在法國乃至全世界的傳播,吸引國外更多的人通過戲劇了解中國。演職人員還充分利用“街宣”時機,積極開展與法國等各國戲劇藝術家的文化交流活動,共同探討戲劇發展的新思路,交換促進中外雙方戲劇文化推廣及展演交流的建議和意見,為中國戲劇走向世界積累經驗。
新編粵劇《夫人計》展演交流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營銷”活動,其根本原因是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了民間文化團體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三)小而精可復制的演出模式
新編粵劇《夫人計》小而精、可復制的演出模式也是一次全新的藝術探索,值得藝術從業者探究及學習。《夫人計》全劇90分鐘,臺上共10個演員,樂隊4人、燈光音響2人、化妝師1人。擔任掌板的鄭衛國導演一人負責三種樂器的演奏,六位武打演員平均每人每場換裝三次,除了完成武戲,還要跑龍套。所有道具服裝收納于21個行李箱,演出隊伍人員隨身攜帶。大家通力合作,不分主次、不分內外,以默契的配合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打造了一個“走得出(中國文化輸出)、下得去(到社區、農村演出)、演得久”的小型團隊。相比動輒上百人的大團和豪華的燈光舞美,這部戲劇的演出模式可謂還原了戲劇表演的本質,《夫人計》團隊以最樸素、最精煉的模式,完成了最精彩的演出。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研究院戲劇學博士傅秋敏認為,中國戲劇走向世界舞臺,除了要有國家一級大團的整體形象實力展示外,更多的應該是要有像制作出《夫人計》這樣小而精、戲碼多、能夠在多個城市巡演的團體。
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如何走出去,對比以往規模化、大兵團的文化交流,這種化繁為簡的輕騎兵模式更具可復制性和廣泛性。應該說,《夫人計》的成功上演,是地域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積極實踐。
三、結 語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戲曲能否適應這種新發展、新變化,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實現在保持優秀傳統前提下的語境置換。現在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況是,創作主體簡單地將文化資源等同于文化軟實力,認為只要藝術作品呈現了,就對受眾形成了影響,忽視了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和改造,使中國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薦處于“原生態”狀態,“文化交流”被當作原汁原味的傳統展示和不創新的托詞。因為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交流活動,所以無須過多考慮觀眾接受,交流傳播效果也沒有可以評價的標準。這類活動最后的結果是人力、物力和資源被占用了,但優秀的文化傳統資源優勢并未充分轉化成為強大的現實生產力,相反還產生負面的作用。這種情況在我們戲曲的對外交流活動中并不少見。而這次新編粵劇《夫人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的成功上演,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走出去”的積極實踐,其文化融合和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胡娜.中國戲曲走出去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J].藝術評論,2014(11):121-124.
[2] 彭龍.提升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N].學習時報,2016-06-20(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