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廣 謝麗娜 王開香

[摘要]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專創融合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鄉村產業升級與專業結構調整對接不緊密;“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存在割裂與脫節;“雙創”教師實踐技能不足,專創融合教師隊伍匱乏;專創融合教育的教學評價方式亟須創新。據此,文章提出涉農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專創融合教育改革路徑:聚焦鄉村產業創新,優化涉農專業群結構;細分培養對象,構建“四階段”模塊化課程體系;搭建創新創業“臨床性”平臺,打造多方協同的鄉村分院;深化教師“雙園”交替實踐機制,打造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多方聯動,建立終身賬戶。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涉農高職;專創融合;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張恩廣(1982- ),男,山東單縣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謝麗娜(1986- ),女,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在讀博士;王開香(1987- ),女,山東青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講師,碩士。(重慶? 40415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重慶市農業經理人社會涵養研究”(項目編號:KJQN202103502)、重慶市教委2020年科技課題“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經營主體協同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JQN202003508)和2020年重慶市教委規劃課題“新媒體聚焦治理能力:高職院?;鶎狱h組織‘三治結合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SKDJ03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3-0070-06
隨著深入推進農村現代化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農村創新創業日益成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戰場”。在此背景下,培育農村創新創業人才意義重大。培育創新創業型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農村創新創業的“領頭雁”,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新創業本領,將農村創新創業事業推向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2017年,《“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指出,“支持涉農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村基層干部、返鄉下鄉涉農創業者、農村信息員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采取農學結合、彈性學制、送教下鄉等形式開展農民中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創新精神、經營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與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綜合素質和學歷水平”①。自2019年國家啟動高職百萬擴招以來,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被正式納入高職教育范疇,農業農村部聯合教育部出臺多項舉措,制定了《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關于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到2025年將有100萬高素質農民接受高職學歷教育。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不斷深入,數字創新驅動正成為鄉村產業發展常態,鄉村創新創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勢必要求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更加關注創新創業教育。
近年來,諸學者圍繞高職在校生專創融合教育的研究頗多,關注新型職業農民專創融合教育的研究則比較少。如何圍繞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期適應時代發展,助力鄉村產業興旺,成為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本文聚焦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全過程,將“雙創”教育深度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培育,重塑農業教育生態鏈,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鄉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案例。
一、面向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專創融合教育是實然要求
1.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是適應農村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指出,到2025年,培育100萬名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帶動1500萬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的重要組織部分,具備典型理性人特征,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富有創造性思維,充滿創業激情,是賦能鄉村產業并帶動村民增收的帶頭人。目前,雖然新型職業農民“雙創”教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整體培育質量相對較低,農村創新創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仍明顯不足。因此,在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過程中,需要提高其創新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業本領,使其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創業者。
2.鄉村產業興旺創新發展的應然之路。產業振興是全面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隨著新技術、新商業、新業態不斷向農業融合滲透,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不斷推進傳統農業向“接二連三”產業鏈延伸,撬動“三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搭建新平臺新載體,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拓展鄉村價值新空間。深入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配置城鄉產業資源,延伸融合農業產業鏈,聚焦鄉村優勢資源,挖掘鄉村新功能價值,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提升鄉村產業的層次水平,這是“新三農”發展之路。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鄉村產業全面振興的中堅力量,這對其創新創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涉農高職院校構建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以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創造力。
3.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從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角度看,與“雙創”教育深度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的主體,經歷市場洗滌后,或多或少擁有創新創業經驗,因此涉農高職院校僅僅開設“雙創”基礎課程是無法滿足新型職業農民訴求的。培養高質量的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專業群,高水平的專業群必須以專創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質量為支撐,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農村創新技術技能人才。第二,從創新創業教育角度看,專創融合教育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發展應遵循的制度安排。涉農高職的專業教育核心是讓學生掌握一門農業技能或技術,而“雙創”教育的關鍵是掌握創新創業規律,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創造力。專創融合教育是將專業教育所掌握技術打造的產品或服務,通過“雙創”教育轉化為商業化的產品或服務,這種教育方式符合當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目的。
二、新型職業農民專創融合教育的實施困境
1.鄉村產業升級與專業結構調整對接不緊密。專業對接產業的目的是人才培養。縱觀涉農高職院校專業發展,許多涉農專業建設滯后于鄉村產業新需求,對鄉村產業創新創業需求認知不到位,導致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過分重視涉農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缺少工匠精神、跨界思維、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等要素的考量。長期以來,多數涉農高職院校還停留在傳統的專業建設邏輯上,對區域農業產業鏈集群發展關注不夠,與涉農經濟組織合作的深度和寬度不夠,又受自身資源條件限制,不能及時與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同步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導致部分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與涉農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組群建設銜接不到位。
2.“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存在割裂與脫節。目前,涉農高職院校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雙創”教育認識存在不足,缺少對創新創業課的整體規劃,僅僅將“雙創”教育作為通識必修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忽視了與專業教育的系統性融合,導致“雙創”教育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與專業教學活動割裂,無法凸顯其價值。例如,《創業教育的創新觀察(2017創業教育報告)》顯示,高校將創新創業課納入全校通識必修課占比達74%,但開設專創融合的創業課僅為12.6%,這也進一步印證了“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存在脫節。
另外,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雙創”實踐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尚未搭建有效的鄉村“雙創”實踐平臺,沒有將“雙創”實踐教學活動納入專業實踐教學基地中,導致“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實踐教學上的割裂。
3.“雙創”教師實踐技能不足,專創融合教師隊伍匱乏。多數涉農高職院校尚未形成“理實”結合、分工明確、實踐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正規軍”隊伍,大部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由校內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教師、教輔人員等擔任,他們對自我的角色定位模糊,缺乏“雙創”實戰經歷,專業勝任力不強,通常表現為強理論、輕實踐,容易使“雙創”教育局限于“紙上談兵”。
另外,近年來,涉農高職院校涉農專業萎縮明顯,涉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明顯滯后。專業課教師對“雙創”理念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忽略專業教育過程中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養成,導致專創融合的專業教師隊伍極其匱乏。
4.專創融合教育的教學評價方式亟須創新。大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墨守成規,在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過程中,尚未分類考量新型職業農民的知識、技能、能力,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造成新型職業農民過度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降低了學習動力,同時也造成學校教學資源浪費。
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全日制在校生,他們擁有一定的培訓經歷,獲得了一定的非學歷證書,如農業部門認定的初級、中級和高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證書,以及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培訓合格證書等。
大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尚未建立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個性化學習的制度體系,并未把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培訓教育的資歷成果納入學歷教育考評范疇,沒有搭建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資歷成果(包含SYB、GYB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轉換的“立交橋”。
三、涉農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專創融合教育改革路徑
1.聚焦鄉村產業創新,優化涉農專業群結構。涉農高職院校深化專創融合既是適應農業產業現代化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的活力發展,又是深化農業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舉措的結果,更是發揮涉農高職院校服務鄉村產業創新創業發展的能動作用的深刻體現。
第一,涉農高職院校應主動把握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的特點,認真梳理國家和地方產業發展政策等,明確地方農業產業定位和鄉村創新創業基本面,為專業配置優化和專創融合提供基本遵循,以農業產業鏈為主線,以新型職業農民“雙創”教育為突破點,優化擴招專業群結構,提高專業群適配度。第二,涉農高職院校應加大調研力度,充分運用人物畫像技術,掌握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特點,瞄準新型職業農民內在訴求,分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參考職業技能鑒定中初級、中級、高級新型職業農民能力要求,分層設計專創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例如,《重慶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明確指出,圍繞生態畜牧業,著力打造生豬和草食牲畜產業鏈,以及推進畜牧產品加工和副產物科技創新,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大于80%。這要求重慶涉農高職院校主動圍繞生豬和草食牲畜產業鏈,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重塑各專業內在關系,整合校內專業資源,將畜牧獸醫、畜牧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相關專業按照畜牧產業鏈邏輯組群,實現畜牧業創新需求與培養目標深度融合,真正培養在畜牧產業鏈上的創新創業型職業農民。
2.細分培養對象,構建“四階段”模塊化課程體系。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看,新型職業農民屬于創業群體,具有企業家創業精神。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指出,創業精神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雙創”教育需深度融入專業教育中去,才能真正實現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需求,專創融合為新型職業農民“雙創”教育提供重要途徑。為適應不同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教育需求,以專創融合為突破點,按照初級、中級、高級新型職業農民的素養要求,跨專業交叉融合,重組教學資源,構建“四階段”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培養不僅具備農業生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同時具備較高經營管理水平的高素質農民(如圖1所示)。
第一,構建專業群專創融合的基礎課,使學生掌握滿足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為學生后續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以及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明確培養“學農、愛農、為農”人才的目標,將“大國三農”思政課程、創新創業理論課融入專業基礎知識教育中,注重問題導向,旨在進行創新創業意識啟蒙教育,激發創新創業的思維、潛能和技法,提升“雙創”素質。第二,構建專業群專創融合的實踐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群技能課中。根據具體專業課程,明確具體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開發相應的“雙創”能力訓練項目,以農業生產技術為切入點,圍繞農產品或農業項目,按照創業實戰路徑,如團隊組建、產品設計、成本核算、融資投資、市場營銷等組織教學活動,并充分運用涉農經濟組織仿真軟件或創新創業電子沙盤進行項目推演,旨在鍛煉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新創業策劃能力和運營能力。第三,創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分模塊開展真項目實戰。“政校企村”四方聯動,打造學校鄉村分院,分農林技術、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鄉村旅游等模塊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例如,重慶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重點發展生豬和草食牲畜產業,這就要求涉農高職院校在專業模塊設置上重點突出畜牧養殖。因此,高職院校應以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等為“雙創”實戰平臺,開展畜牧養殖項目分析,策劃、路演等實戰訓練,歷練新型職業農民規劃項目、設計項目的專業能力。第四,構建專創融合的經營管理課程體系,重點設置創業指導、品牌創建、市場營銷、投資融資、質量安全、財務管理、電商運營、領導藝術等相應模塊,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同時,在新型職業農民“雙創”教育方面,深度推動課程改革,充分設置創業實踐與產業融合課程模塊,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創業需求。
3.搭建創新創業“臨床性”平臺,打造多方協同的鄉村分院。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切實以個體職業成長為核心進行分類培養,以期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學習訴求。
具體來說,第一,摸清群體特征,精準分類培養。精準分類培養的前提,需要調查區域范圍內的農業發展情況,摸清新型職業農民的學歷水平、技能水平、工作情況和學歷訴求等,進行人物畫像和分層分類,分類優化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計教學模式,靈活安排教學活動。第二,搭建創新創業“臨床性”平臺,打造鄉村分院。新型職業農民分布在不同區域,農事活動與教學活動在時空上存在明顯交叉,學習者學習的機會成本較高。為破解這一難題,“政校園村”四方協同聯動,政府提供政策資源和信息資源,涉農高職院校依托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打造鄉村分院平臺,實施“園區創業實戰”“田間創業實踐”“村社創業咨詢”等教學模式,開展靈活的專創融合的專業實踐活動,實現創業幫扶到村舍、技術幫扶到產業、教學幫扶到農民的目的。第三,依托鄉村分院,開展數字化教學,為新型職業農民個性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可能。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發專創融合課數字資源包,以期整合MOOC、“云上智農”等線上學習平臺教學資源,實現數字教學資源與農民個性化學習無縫銜接。
4.深化教師“雙園”交替實踐機制,打造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加強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新型職業農民“雙創”教育落地生根的保障。
第一,依托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和學校校園進行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以農業項目(創業項目)為載體,開展農業全產業鏈輪崗實踐,提升教師解決農民創新創業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跨院校、跨行業重組專創融合的智力資源。打破傳統學校二級院系人事管理建制,跨二級學院重組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按照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打造“理論教師、實踐技師、創業導師”的“三導師”融合的師資隊伍,同時也要充實職業素養、經濟管理、質量安全、財務管理、風險控制、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師資。第三,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加快推進人事制度改革。通過“外引”和“內培”方式打造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全面落實高校人才聘用自主權,用活學校人事制度,充分挖掘農村各類“土專家”“禽秀才”“鄉創客”以及農業科研部門或協會的專家,組建由學校教師、行業專家和鄉土人才組成的專創融合的師資隊伍。第四,建立健全“雙園”交替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內生、創業園助力的“雙培”模式。首先,在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建立園區教師工作站,由學校教師擔任首席專家,以科研項目或技術服務為依托,開展科技攻關或流程優化,讓學校教師真實了解農民創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其次,在學校建立企業導師工作站,實行“企業+高?!彪p導師培養制度。由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的企業家和高校創新創業專家共同領銜,指導學校教師孵化創新創業項目,以及開發專創融合的課程,以此構建“雙園”培養專創融合的教師流動機制。
5.多方聯動,建立終身賬戶。管理與評價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跨部門互認累積培訓成果,建立學分累積制度。在國家資歷證書框架下,涉農高職院校與省級涉農部門、人社部門協同聯動,出臺《學分置換認定辦法》,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個人終身學習成果賬戶和學分累計制度,主動與涉農部門的“云上智農”在線平臺、農業教育培訓信息系統、職業技能培訓信息管理系統以及人社部門(就業部門)的新職業培訓、技能培訓等平臺對接和聯動,建立健全評價方式,構建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教育學分轉換互認機制,用好1+X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制度,建立跨部門組織學歷認定機制。第二,專創融合是涉農職業院校開展“雙創”教育的有效路徑,專創融合的課程模塊化是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碎片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新型職業農民根據自身素質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模塊課程,累積獲得學分和學習成果,完成相應學歷教育學分認定。學校教務部門放寬學生修業年限,采取“全程分模塊、一站式考核”方式,修完學校學分可申畢業。第三,涉農高職院校與涉農部門、人社部門以及省級、市級農業推廣學校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聯席會制度,并跨部門、跨區域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和非學歷成果認定委員會,科學制訂分層分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人才方案,切實做到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能力等值兌換,提高教學評價水平。
綜上所述,專創融合教育是服務鄉村振興,開展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也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可能。
[注釋]
①農業部.“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Z].2017-01-09.
[參考文獻]
[1]井西曉.轉換與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7):61-66.
[2]劉家富,余志剛,崔寧波.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2):16-23.
[3]張弛,趙良偉,李蔚佳.高職院校專創融合的多元價值、實施困境與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1(9):50-56.
[4]仇志海.“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21(8):92-95.
[5]張寧.“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9):83-85.
[6]劉義兵,朱勝暉,劉達.中國共產黨百年農民教育政策的演進與經驗[J].中國農村觀察,2021(4):18-31.
[7]張恩廣,王開香,劉曉亮.百萬擴招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21(16):79-84.
[8]陳強.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推進策略——以新商科專業群為視角[J].中國高??萍迹?019(11):73-76.
[9]韋衛,申磊,車雙龍.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定位、現實挑戰與責任擔當[J].當代職業教育,2021(6):27-35.
[10]祁占勇,王曉利.農村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困頓與實踐路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126-136.
[11]張嘉程.鄉村振興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教學運行機制探索[J].質量與市場,2021(1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