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出發,認為教育類型定位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終點,體制機制創新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介。由此,提出了推動職業教育類型改革、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等實施方略,以期實現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略
[作者簡介]汪斌(1964- ),男,安徽蕪湖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安徽? 蕪湖? 241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2021年重點課題“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ZGX2021-10)和2021年教育部行指委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課題 “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HBKC21100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3-0036-06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系統明確了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科學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教育類型定位是謀劃現代職業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終點,而夯實類型辦學特色、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介。
一、教育類型定位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
職業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了百年發展歷程。特別是2013年至今,職業教育在跨界融合中類型屬性更加鮮明。一方面是逐步完善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政策層面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以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年國務院以制度形式系統回答了如何構建這一問題,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職業教育形成了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并舉的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人才培養框架,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更為鮮明,辦學規模快速發展,與普通教育大體相當,因此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為《方案》),明確提出當前我國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體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通過夯實類型特色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應始終堅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機制,長期面向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目標,形成并不斷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這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因此,我國職業教育在跨界融合中形成了現代職業教育特征,實現了從層次到類型的跨越,這不僅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最為特色的要素,更是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
二、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終點
(一)技能型社會建設是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
自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理念和戰略以來,職業院校便將技能型社會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在國家層面上明確了建設目標,到2025年我國職業教育類型特征更加鮮明,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石偉平認為,技能型社會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路徑,推動勞動者從初級勞動市場進入次級勞動市場,讓每位勞動者都能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接受勞動及工匠精神的熏陶。而職業院校要明確定位,把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以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推動辦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國家戰略中,不斷找準定位,創新多元化發展路徑,構建面向不同群體、服務不同產業及產業鏈條的職教體系,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關心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為實現2035年我國完成技能型社會的建設目標,更需要培養大批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在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當前,無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夢想,還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必須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為突出的戰略位置,以技能型社會建設為目標,深化內涵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新使命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背景、指導思想和發展要義,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能支撐。而職業教育始終把服務發展作為使命擔當,在我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職業教育責無旁貸擔當歷史使命,有效支撐了當時工業體系建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服務發展使命更加明確,為支撐國家戰略發展,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并助力走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了技能型社會建設戰略。技能型社會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社會樣態,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是一致的,構建技能型社會需要職業教育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匹配,因此,職業教育新時代使命更為顯著。當前我國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始終堅持“國家—社會—人人”三維空間,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環境,讓技術技能“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
三、體制機制創新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介
邏輯中介是聯結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的中間環節,是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以形成系統理論而確定的,即邏輯范疇體系中的邏輯中項,也叫中介范疇。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夯實類型特色、完善辦學體制、創新辦學機制、深化內涵建設,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一)推動職業教育類型改革
1.樹立職業教育類型特征教育理念。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帶來不一樣的實踐改革。理解職業教育類型特征,不僅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介。當前職業教育辦學基本要素還沒有完全與我國經濟社會及教育現狀契合,還存在特色不夠鮮明、框架結構不夠清晰等問題。因此《方案》在明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之后,國家先后實施“雙高計劃”項目、《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
2023年)》以及職業教育本科院校、本科專業和專業學位申報設置標準等,通過系列項目引領,打造類型特征,呈現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樣態。因此,職業院校在承擔“雙高”計劃、提質培優“56個重點項目”以及申請設置職教本科學校和專業過程中,科學樹立類型教育特征,全面施工,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當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和職業教育本科及碩士學位,不同教育層次構成了一種職業教育類型。因此,國家在頂層設計上通過制度層面打破職業教育學歷“天花板”,計劃在“十四五”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本科招生規模,將超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職業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中職教育吸引力不高,本科職業教育還不能滿足家長、學生和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專科層次職業教育還留有較深的學歷教育痕跡等。
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筆者認為,首先,要跳出當前的教育體系,頂層設計職業教育改革。比如,將現有的義務教育普及至高中階段,在高中階段增設職業技能課,或增加高中職業技能特長生,取消中等職業教育,這樣避免過早分流而引起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其次,要逐年增加職業教育本科學校和本科專業,力爭“十四五”末取消專科職業學校,保留一定比例的職業教育專科專業。比如,所有高中畢業生都可以進入本科層次職業大學,完成本科職業教育學分頒發本科畢業證書,僅完成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學分就頒發專科畢業證書,這樣形成能上能下的學歷機制,通過學分制貫通,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后,建議推行“職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并行制度,職業院校招生采用“文化+技能”的形式,代替現行高考,且職業院校招生學生不再從高考中錄取,從而實現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貫通銜接,更好地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3.頂層設計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系統工程,不僅切實推進縱向貫通,更需要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和不同學段的普通教育相互滲透融通不夠,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職業啟蒙和勞動技能課程不足,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分還不能互認、與繼續教育還未能形成終身教育體系,國家人社和教育部門分別認定的技能證書還存在不能互通等問題。
現代職業教育要受到社會重視,不斷增強吸引力,在頂層設計上需要促進不同類型教育的橫向融通。首先,由國家統編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技能教育教材,在中小學階段開設;在高中階段舉辦不同工種的中學生技能大賽,類似學科競賽,使職業教育、技能教育伴隨孩子成長,實現知識和技能滲透融通。其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學分互認、課程互選,國家頂層設計“學分銀行”制度,在高等職業院校完成學分可以申請普通高等教育相關專業學士學位,也可積累到一定學分去申請學術或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學分融通,實現合理流動。再次,頂層設計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無論人社部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還是教育部推動的“1+X”證書,要實行統一標準、水平相當、價值相等;并由國家委托開發鑒定,可由不同單位實施,從而實現技能證書融合互通。最后,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只有做到融通,才能實現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只有當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成果能給他們帶來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同等的社會效益時,社會才能認可職業教育的類型發展。
(二)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
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破除辦學體制障礙,作為一種跨界的教育類型,教育元素的“融”體現不夠,還存在領域界限和政策壁壘,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銜接不夠順暢。比如,在政府層面上,對各地“十四五”規劃文本的研究發現,產業規劃、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占據大量篇幅,而產教融合規劃較少,地方政府重視力度還不夠。從辦學主體來看,以56所國家“雙高計劃”院校為例,地方舉辦的高職院校占50%以上,行業舉辦高職院校不到10%,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的職業教育沒有入圍,這體現了行業企業舉辦的優質高職教育較少。如何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1.推動辦學主體多元化,實現產與教真“融”真“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要完善教育層次,更要在辦學體制上實現多元化,辦學主體由之前的公辦院校為主,到逐步引導頭部企業、上市公司舉辦職業教育,把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作為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同時,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創新舉措,促進辦學體制創新。比如,在政策上,允許公辦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雙方在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上實現全方位融合,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的人才、智力、資本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優化職業教育專業供給,實現人才培養“全鏈式”融合。《決定》明確提出,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要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職業教育要與地方經濟同步規劃、協同發展。研制職業教育產教對接譜系圖,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實行產教融合招生聯動機制,通過招生計劃這一杠桿,推動職業教育專業服務產業發展。比如,為了對接創新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變革對崗位的新需要,服務鄉村振興等,可以增加相應專業的招生計劃,對于就業率低、即將淘汰的產業和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要控制招生計劃,通過建立優勝劣汰的招生機制,引導學校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專業培養和產業發展聯動機制。成立省級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實現專業大類全覆蓋,職業院校建立由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和學校等多方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全程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專業調整、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等,實現人才培養“全鏈式”融合。
3.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協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作用,形成各方協同共進的工作格局”。當前全國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21個,試點企業63家,如何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產教綜合體,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政府要統籌資源,將產教融合城市、行業和企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合理配置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層次需求,同時開展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工作,制定建設任務和評價指標,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服務精準、運作規范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協同推進產教融合項目建設成效。另外促進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中心協同發展,地方政府規劃公共服務中心,職業院校承擔運行管理,將實訓基地建在公共實訓中心,既服務實訓教學,又能為企業承擔員工培訓,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實現育訓有效結合。
(三)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
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在政府推動下,通過行業指導、校企主導合作內容和形式,這種雙主體合作機制寫入“校企合作促進法”。而當前校企合作過程中,還存在缺位、越位現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尚未健全,企業文化在學校滲透不足,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數量和層次還不夠深入,這需要進一步拓展合作形式和內容,通過機制創新,實現雙主體合作共贏。
1.優化政策環境,實現政府推動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打好政策“組合拳”,不僅各級政府要制定優化校企合作宏觀政策,更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將政策細化落地。比如針對當前校企供需矛盾,促進企業全程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吸引學生主動到企業實習就業,蕪湖市制訂“紫云英人才”計劃,由市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四個職能部門聯合出臺“冠名班、訂單班和學徒制人才培養班”獎勵政策,引導校企雙方聯合培養,促進學生積極就業。還有地方政府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作為企業申報立項各類項目和獲得獎補的重要依據,把校企合作成效作為評價職業院校辦學的重要指標,通過政策杠桿推動校企互動,深化各領域合作。
2.拓展合作形式,不斷豐富校企合作內容。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堅持校企合作取得的辦學成效,但合作形式和內容還需要不斷創新。在合作形式上,可以進一步探索聯合辦學,比如職業院校把實訓室建在企業,由企業承擔學生實訓環節的教學任務和生活安排;學校可建設“中試”基地,為企業產品提供前期檢測和實驗。企業以資金、技術、管理等形式參與職業辦學,職業院校可適當將部分專業招生計劃轉給企業,這樣通過引入企業文化管理,切實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校企主導建立職教集團,推進實體化運作。在合作內容上,不僅合作共建新專業,還要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聯合開展技能大賽、開發教材、開發新課程等方面合作;同時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聯合實現互培互聘,不斷豐富校企合作新內涵。
3.創新合作載體,延伸職業院校辦學空間。以“雙高計劃”建設為例,“雙高”十項建設任務中的核心是打造兩個高地,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兩高地建設是新時期校企合作新載體。比如,在打造人才培養高地的過程中,可以依托產業、聯合企業打造專業群,專業群可以突破校內外辦學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多元合作。職業院校和頭部企業可以聯合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通過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眾創和孵化基地等,在服務地方產業發展、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的過程中,進一步延伸職業院校的辦學空間。
(四)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以改革創新促進教育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和辦學質量提升,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動力所在。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更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應在推動內涵建設的同時,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1.打造“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力量。職業院校教師是推動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打造“雙師”隊伍應做到“四個結合”。一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職業院校把引進思政專業課教師和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相結合,在達標思政專業教育師資比的同時,通過課程思政培養一批專業課教師隊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二是“雙師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把教師職稱和職業能力結合起來,引導建設一批初級、中級和高級“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三是“雙師崗位”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實現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通過流動崗位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提升整體師資水平。四是“雙師兼職”教師隊伍,包括校內兼職和校企互聘兼職,打造“雙師”隊伍。同時國家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以及國家和省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更多平臺。
2.創新人才培養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推動教學內容和教材的改革。新技術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提出新要求,也作為技術手段提供更多支持,夯實學校基礎課堂的同時拓展第二、三課堂,不斷創新教學途徑。依托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傳統教學中的難點和痛點,推動“三教改革”。推行1+X證書制度,不斷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這樣在教學內容上需要系統開發模塊化、崗位化、賽項化及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把新的技術和工藝引入課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強化職業院校教材建設,通過完善編寫流程、健全監管機制,建設一批國家統編教材、規劃教材、特色教材、行業教材、校本專業教材及相關職業崗位系列讀物等,滿足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需求。
3.完善質量體系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保障。職業院校辦學主體多元化,隨著招生制度改革,實現了學生生源的多層化、多元化,人才培養時空轉換,以及專業更新、調整和淘汰動態化,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這樣才能保障教學改革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職業院校完善質量保證體系要以教育評價為導向,當前教育評價改革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職業院校堅持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以及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數量等為辦學評價的核心指標,引導樹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職業教育正確發展方向。同時落實教育“管辦評”分離要求,聚焦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學診斷與改進制度和教育督導評估機制,保障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持續提升辦學質量,不斷增強其適應性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寶生.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N].光明日報,2021-05-01(7).
[2]陳子季.優化類型定位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5-11.
[3]孟凡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職業教育作為[J].職業技術教育,2021(18):1.
[4]任占營.新時代深化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現實意義、政策路徑和成效表征[J].職教論壇,2021(8):14-20.
[5]宋思運.《道德經》的邏輯起點、邏輯中介、邏輯終點——老子思想體系的“道—德—勢”邏輯結構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8(5):49-55.
[6]石偉平,林玥茹.新技術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21(1):34-40.
[7]吳慶國,郭鏡.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發展的現狀、特征及建議——以安徽省資格認證制度化設計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1-6.
[8]本書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9]曾天山,房風文.中國共產黨職業教育事業百年歷程與經驗分析[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5):27-38.
[10]朱德全,石獻記.從層次到類型: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百年[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3-11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