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揚陽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道德失守
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就是我們必須要堅守的職業道德底線,同時也是人民群眾對于我們的基本要求。如果作為新聞記者連這一職業道德底線也無法堅守住,那么我們便背離了這個職業,這樣不僅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形象,同時也會給整個新聞行業帶來不良影響,使得新聞行業喪失公信力,從而影響黨和國家的利益。基于此,面對目前新聞記者所存在的一些職業道德底線失守情況,我們應該及時做出回應和改進,以此來遏制這一不良情況的頻頻發生。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原因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近些年來,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經濟的帶動下,人們的價值追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過去相比較而言,現在的人們更加看重物質利益,從而忽視了精神追求和文化建設。另外,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等思想觀念正蠶食著人們的意識,導致有越來越多的新聞從業者,在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對自身的職業追求不再堅定,再加上新聞這一行業本身就存在各種利益誘惑,經常有不少企業為了獲得正面的宣傳,會用金錢等物質買通新聞記者,以此創造假新聞從中獲取利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從業者所堅守的信念很容易在利益的誘惑下被擊潰,從而做出有失職業道德的事情。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新聞從業者,他們把個人利益看得無比重要,甚至比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都重要,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新聞記者往往會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罔顧國家和集體利益,從而做出有違職業道德的事情。
社會文化和不良風氣的影響
在新聞行業中,新聞記者需要擔負傳播新聞事實真相,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和使命,同時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要嚴格地遵循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以及核心價值觀,為人民群眾提供客觀、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此來確保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有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和價值理念逐漸進入我國,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的影響,使得我國目前的社會文化和價值理念朝著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現在人們的思想越來越獨立,當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和價值理念不斷加強之后,如果不及時地加以正確引導,我國的主流文化和價值理念必然會遭到影響和沖擊,這對于我國社會來說,危害是極其大的。而新聞記者處于如此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社會環境下,有部分記者就會被一些不良價值理念所影響,開始盲目追求新聞內容的轟動效果,從而做出夸張虛假、駭人聽聞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傳播到人民群眾當中后,由于其過分夸張的內容,很容易引起群眾討論,進而產生轟動效應,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新聞行業的官方形象,同時也會對社會和諧產生不良影響。
新聞行業管理機制的影響
任何行業想要健康有序地發展,都不能離開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新聞行業也是如此。但是,對于目前我國新聞行業的監管情況而言,相關部門還未能制定出有效的機制去約束和監管新聞記者,促使其堅守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盡管我國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出臺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并且此后還曾分別在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七年和二零零九年對該規范進行過三次修訂,但其中的準則執行起來依舊困難重重,甚至很多內容都無法充分落實到行動中,從而使得這項準則的監管和約束力度不斷降低,甚至對于一些已經接受利益驅使,違背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而言,這項準則就是一張沒有用處的空頭文件。與此同時,新聞行業內部也未能制定出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缺乏嚴厲的懲處制度,所以很多新聞記者即便是違背了職業道德,也只是遭受一些輿論譴責,而并沒有任何實質性處罰,從而使得一些新聞記者不顧職業道德底線,做出一些對社會有危害,且不利于新聞行業發展的行為。
各種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影響
在新聞行業中,激烈的行業競爭會催生各種不良現象,而導致當前新聞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限的新聞受眾。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各種新聞媒體越來越多,而新聞受眾卻是有限的,不同的新聞媒體為了搶奪受眾的關注度,維持自身在受眾心中的地位,就必須在新聞內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產出精彩且富有創意的新聞,以此來從中獲取利益。其二,是新媒體的勢頭迅猛。在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下,新媒體如洪水般噴涌而出,再加上自媒體的出現,這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是非常大的沖擊,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新聞媒體的社會地位。因此,在這一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新聞媒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開始不擇手段,像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制作各種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或者為了搶先發布新聞信息,罔顧新聞事實,甚至還有些新聞記者為了引起轟動效應,刻意營造對立,制造社會矛盾,發布虛假新聞等,這些都是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相違背的,不但會給新聞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造成阻礙。
新聞記者自身因素的影響
近些年來,隨著新聞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新聞傳播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多,每一年都會存在大量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進入這一行業,他們的進入,一方面能夠補充新聞行業的人才需求,為新聞行業的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促使新聞行業朝氣蓬勃地走向未來。而另一方面這些畢業生大多沒有新聞行業的工作經驗,也沒有參與過行業培訓和鍛煉,所以個人能力和職業素養等相對不足,同時這些畢業生也剛步入社會,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響,從而使得自身的價值觀產生偏離。而新聞行業的任務之一就是揭露社會不良現象,剛進入社會的畢業生突然要接觸如此多不良社會現象,很容易就會被影響,再加上各種利益的驅使,從而無法堅守本心,做出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事情。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新聞記者,他們是沒有正式編制的,這就使得他們的工資待遇和福利與其他有編制的記者相比,相差甚遠,而這一部分新聞記者中,有些會為了改善生活現狀,去傳播各種虛假新聞,以此來從中獲取經濟利益,損害其作為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堅守的對策分析
健全新聞行業相關法律法規
在我國新聞行業中,想要改善當前新聞行業風氣,讓整個新聞行業煥然一新,就一定要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立法去約束和規范整個新聞行業。但是,對于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說,新聞行業現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除了修訂過幾次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之外,就再沒有其它法律層面的內容了,而且《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其發揮的作用更多是號召性和鼓勵性的,對于新聞記者的行為并不能起到強烈的督促和震懾作用。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有關新聞行業的法律法規出臺與實施等都更為成熟,而中國目前在新聞行業的道德立法工作以及執行等方面都還沒有完成,所以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必須重視并總結西方的相關經驗與教訓,以更加有效完成當前中國在新聞行業道德方面的立法工作,并以此來打擊新聞記者觸犯道德底線的做法,并發揮新聞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監管功能,從而確保新聞行業的風氣變得越來越好。
完善新聞行業內部監管機制
在新聞行業的發展過程中,想要取得健康有序的發展,其除了要依靠相關法律法規之外,還要有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去維護新聞行業的發展環境,如此才能雙管齊下地打擊新聞記者有違職業道德底線的行為。在完善新聞行業內部監管機制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完善新聞行業內部的相關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中,除了要規定新聞記者應該擔負的責任、使命以及義務之外,還要對新聞記者的各項工作內容做出明確規定,以此來更好地監督新聞記者,讓其遵循規章制度去辦事。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對于各種堅守職業道德的現象和行為應該給予鼓勵,并對其中優秀的新聞記者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獎賞,以此來為新聞記者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而對于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和行為,應該進行大力抨擊,如扣除獎金,暫時取消新聞報道資格,情節更為嚴重的,還應該對其進行開除,甚至吊銷記者證等,這樣才能讓那些違背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感受到切實的痛處,從而對新聞記者的行為起到約束效果,進而促使新聞記者注重新聞道德的堅守,并逐步形成新聞行業內部的良好風尚。另外,在新聞行業內部監管機制建設的過程中,要推動內部監督工作走向程序化、制度化,同時又要確保各項規定的有效貫徹與實施。
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
在新聞行業,新聞報道的目標受眾是全體人民群眾,所以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其所有工作都應該受到人民群眾的檢驗。而且人民群眾的輿論監督能力是十分強大的,新聞媒體的監管部門就可以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輿論監督力量,去監督新聞記者的言行,以此來從外部對新聞行業進行監管。例如,有關的新聞監管的政府部門,完全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去搭建一個人民群眾能夠自由評論的網絡平臺,這一網絡平臺是完全開放的,全體網民和公眾都能參與其中,然后相關政府部門再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對新聞記者的監管當中,以此來打擊各類違反職業道德的言行。與此同時,對于一些違反道德底線的記者,相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可以在平臺上加以揭露,這樣一來,就能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監管環境,從而有效地震懾和約束新聞記者行為,使其不敢再做出有違職業道德底線的事情。
加強新聞記者道德底線教育
一個新聞記者連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都沒有守住,那就更談不上什么職業操守了。關于新聞記者道德底線失守的問題,首先要從思想上入手,加強他們的道德底線教育。通過法治教育,使記者改變錯誤的思想認識,積極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從新聞記者這一職業來說,每一位新聞記者都應該在新聞報道中,起到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如果沒有做到,則會降低人民群眾的信任度,降低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而且從以往一些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情況來看,則可以發現,這些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新聞記者不但違背了新聞行業的規則,有的甚至還會違反國家的有關法規,最后導致自身職業生涯走向了盡頭。由此可見,做好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教育刻不容緩。
發揮行業領導干部帶頭作用
在新聞行業中,領導干部也是記者隊伍的主要組織者,他們都經歷過現實社會的磨練,都具備了較高的新聞綜合素養。要提升記者職業道德水準,就需要發揮好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但當前,不少新聞記者畢業時間短,且年紀較小,也沒有豐富的社會工作經歷。在新聞工作的過程中,很容易受拜金主義、腐敗思想、享樂主義等錯誤思維的影響,進而轉變了自身的價值觀。針對此,新聞媒體的領導干部要在道德方面作出表率,并做好對年輕新聞記者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下,絕大部分新聞記者都可以堅持在黨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去開展新聞報道工作,這些新聞記者在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上,還擁有敢于揭露犯罪,同惡勢力反抗到底的勇氣和決心,他們將社會的正義和公平放在了首位,將自身的安全置之度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敬仰。但是也有一部分新聞記者,他們并沒有具備以上高尚的品格,所以在新聞工作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收取金錢、禮物等,做出了有違社會利益的事情。這些新聞記者,他們在撰寫新聞時往往存在立場問題,所以經常歪曲事實,對很多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新聞進行報道,或者有選擇地進行報道,嚴重缺乏社會責任心,也沒有真正做到為民眾服務。因此,為了避免新聞行業中有太多這樣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記者,新聞行業應該加大培育新聞記者的良好思想品格,提高新聞記者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毅力,增強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心,以此來確保所播出的新聞報道公平正義,從而客觀地為人民群眾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新聞行業的競爭力度也越來越大,再加上有部分新聞記者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從而做出了有違職業道德底線的事情,像是一些新聞記者會收受采訪對象禮金,提供有償的新聞報道服務,制造虛假新聞等等。這些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不但會影響新聞記者本人的形象,使得新聞記者前途盡毀,同時也會降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給新聞行業發展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而面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這一情況,我們應該健全新聞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新聞行業內容監管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加強新聞記者道德底線教育;發揮行業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提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等,如此才能促新聞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法治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