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關鍵詞:新聞采訪;新聞價值;反常性
在新聞學上,一些西方的新聞觀點表明,新聞價值構成的要素之一,即在于反常性。當下新聞報道對反常性的追求,以新聞真實為基礎,對于記者來說,就是要把握新聞“實際”的運作規律,報道
“應該”報道的東西。本文從新聞實踐的角度,探究如何從日常的選題中挖掘新聞反常性的價值,以“意外”為切入口做好新聞采寫報道。
首先要了解,新聞采訪遇到突發狀況再尋常不過,如果是傳統采編方式很可能帶來拍攝效率降低、甚至影響出稿等情況。但在融媒體時代,多樣化的采編手法、更泛化的新聞形式都讓各種突發和意外可以轉化為新聞價值,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對于傳統媒介的記者轉型新媒體全能型人才來說,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花絮——融媒體時代的“利器”
2020年8月,一則短視頻在互聯網上走紅。這則短視頻通過頗具氣勢的航拍鏡頭,展現了渝懷鐵路位于重慶武隆區境內的一處危巖體增設防護設施工程,被網友形象地比喻為“懸崖上的超級工程”。記者在武隆區白馬鎮的實地拍攝,就是一次運用“意外”凸顯新聞價值的嘗試。
首先回溯采訪經過:在五個小時的車程和一個小時的攀爬后,記者抵達懸崖中部的腳手架位置,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陣雨。為了保證人員安全,記者和所有施工人員都必須馬上回程。這相當于新聞核心現場的采訪和地面拍攝必須中斷。
這樣的情況下,記者可以僅以航拍和采訪、較為簡潔地展示工程概況,但無法詳述細節;或是擇日重來,但將付出極高的時間成本,且不確定性仍然很多。記者最終的選擇是:先就“超級工程”本身的特點以短消息的形式進行報道。而后,將這一次困難重重、突發狀況不斷的采訪經歷作為新聞主體,通過展示采訪的難度、側面印證建設者的艱辛。
實現這一形式,素材來源于記者手機拍攝,內容區別于新聞本身,而是記錄了諸多幕后細節,如:攝像設備只能通過塔吊運送,人需要沿著懸崖峭壁邊的小路攀爬;山中有不少野生動物,包括蛇、蜥蜴等。新聞最后,記者手記用這樣一段文字收尾:“之所以詳細記述我們拍攝的過程,是因為當天我們經歷的每一處艱險,都只是施工人員前期經歷難度的一點細微縮影。替山披甲,為石著衣。超級工程的背后,我們被鐵路工人們迎難而上的精神深深震撼。”
這篇短視頻加長文字的新媒體產品《這次采訪夠“悲劇”!但采出了“超級工程”的震撼氣質》,僅在客戶端獲得極高的點擊和傳播。電視大屏也將這則新聞播出,豐富了新聞內容。
在新媒體傳播的眾多案例中,用“花絮”“Vlog”形式、側面揭示主題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采訪中的各種意外,意味著記者親歷、有感受、有溫度,更容易成為好的傳播點。
同樣,采訪人物時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也很可能正是他們真情流露之處,相較平平無奇的采訪,這些“意外”更能打動人心。
從“意外”中發掘真實的情感流露
2022年春運期間,記者在采訪鐵路列車員刁玉和在邊防值守的丈夫的故事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為了設置情感落點,記者拍攝了刁玉在單位上的一頓團年飯,計劃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勾起情感、引發共鳴。但在這頓團年飯上卻意外頻出:在場的列車員大半都沒能與丈夫成功通話,刁玉也是撥打了三四遍才接通,匆匆兩句就掛斷。
對于原先設置的新聞議程,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屬于策劃的失利。但記者冷靜地記錄了現場的情況,并且通過詳細采訪,了解到在場列車員都是與丈夫分居兩地、且包括刁玉在內有兩名軍嫂的情況。最終,通過現場真實的記錄和采訪素材的剪輯,圍繞這頓團年飯,以音樂為鋪墊,同期與字幕配合的方式,記者做了一條視頻新聞。以場景新聞的表現形式和微紀錄的拍攝手法,這則短視頻展現了一桌特殊的團年飯上,女列車員們的情感表達。同時,將刁玉和丈夫的故事作為后續、以他們為點呈現特殊崗位上的人們的奮斗與奉獻。兩則短視頻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形成內在關聯。
相較于原先的策劃,利用“意外”進行挖掘,情感更加細膩、自然。軍人的堅守、軍嫂的付出,以小切口進行了深入刻畫,符合互聯網語境。
化意外為驚喜,新聞“還真”是要點
在新媒體傳播當下,策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傳統的新聞實踐中,策劃只集中在內容生產環節,而智能傳播技術已滲透到技術策劃、市場策劃等方方面面。但如果過分強調按計劃進行,過分依賴策劃會上的頭腦風暴,讓編輯、策劃優先于采訪,則很容易錯失好新聞素材和價值點。
在實踐中,記者應重視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操作,如對于日常選題,把握常態中的變化;對于策劃選題,發掘突發事件背后的信息;對于人物選題,把握意外產生的情感要素。通過這些手段,貼近真實,從精確記錄的過程中發掘懸念和矛盾沖突,把發掘過程中偶遇的意外當作發掘新聞價值的時機。為了達成這一目的,記者在前期準備、實地采訪、后期編輯等方面都應提高相應的技術。
前期有充足的準備,才能擁有發掘新聞價值的“參考坐標”
在報道中發掘“意外”中潛藏亮點的能力,其實就是一種新聞敏感。這份敏感不僅是現場的靈光一現,而且是需要前期充足的準備和積累。記者可以把對選題的前期準備,當作為采訪準備的一張原始概念圖,有了這張圖,新聞反常性和意外性才有了對照系,新聞采訪才不會漫無目的,新聞的“亮點”才不會從眼前溜走。這份準備工作,既包含對選題的了解和一些必要的案頭梳理,也包含記者日常觀察和積累。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背景材料的收集,幫助記者“耳聰目明”。在新聞采訪,尤其是進行重要采訪活動前,準備工作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背景資料的收集有利于報道者知己知彼、耳聰目明。在記者不熟悉的領域,如涉及專業知識、行業背景、數據對比等等方面,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瀏覽該領域的文章,迅速建立起一個概貌;在采訪名人名事時,檢索信息、查閱過去的報道,可以補足知識,避免重復發問;在深度報道的采寫前,背景資料可以幫助記者理解和把握新聞事實;在現場直播、場景拍攝前,準備工作可以避免低級失誤、積累創作的原材料。
從信息來源上,通過互聯網檢索無疑是常見且便捷的方式。不過,通過網絡收集的資料雖然方便,但一些網站缺乏糾錯和刪改機制,因此常常有錯誤信息和虛假報道混雜其間、難以分辨。因此,僅以互聯網來說,政府公開信息、專業網站、知網論文的可信度,相較于普通檢索方式更加可信。而如果能通過書刊等文獻資料比對,無疑更加確切。當然,在做準備工作時,最忌諱則是拿到現場采訪或通稿,連網上檢索也不做、通篇照搬。編輯文稿時,記者最好能避免僅通過網絡檢索、尤其是搜索引擎的簡單檢索來核實信息,盡量要通過深度查閱、對比、咨詢專家等方式比對。
其二,積累素材,多張嘴、不懼問。社會新聞和調查新聞記者,常常會積累自己的“線人”,提供新聞線索。政經類報道、科技報道等方面,也可以積累專家庫資源。專家們的針對性解答,適宜在經過查閱資料的步驟、建立起認知以后,專門處理疑難雜癥,或者在成稿后查漏補缺、兩相印證。此外,新聞采訪中的聯絡人也是信息來源,不妨在采訪前多問一些背景信息,做到心中有數。
在2021年重慶電視臺《尋訪紅色印記》系列報道中,記者采訪《新華日報》在重慶的出版歷史時,就在初稿中引用了一則領導同志親自上街頭賣報的故事。這個故事曾經被多家中央媒體、主流媒體引用,而且也出現在報社回憶錄中。但是在咨詢專家后,記者得到一個信息:報社社長在回渝以后曾經在演講中特意澄清了這個細節。而后在通過查閱最新的期刊報道,記者了解到學界對這一故事的爭議,在多方比對、核實后刪除了這個故事。
采訪時打開“感官觸覺”,讓意外點亮思緒
記者在現場進行采訪時,要善于捕捉現場的變化,針對場景、人物、事件等方面,通過發現變化來挖掘驚喜。例如,針對環境和場景,新聞事件發生后,現場建筑、交通、天氣等等方面的變化,不僅可以引導觀眾進入現場,很多時候也可以提示關鍵信息。
2020年4月,川渝貴開行跨省環線高鐵。記者在高鐵車站采訪時發現的一個令人意外之處:列車信息顯示為“重慶西一重慶西”,起點和終點都是一個地方。
事實上,這正是那趟列車的亮點所在。于是,新聞一開始便以這個列車信息牌的鏡頭特寫,記者現場出像:“重慶西至重慶西?這可不是鬧了個烏龍,而是因為這趟列車將會從重慶出發,經過成都、貴陽、最后回到重慶,形成一個環形。這也是國內首趟跨省運行的環形高鐵線路。”
針對采訪人,也需要感受對方的表情、情緒的轉變,調整問題、轉變節奏、捕捉細節。2021年6月,重慶市大渡口區一名人民教師為了救回落水兒童而犧牲。在追悼會上,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送行。為了保護家屬情緒,記者征求意見后沒有在當天直接采訪他的妻子,而是采訪市民,并使用大量現場同期聲。攝像機捕捉了追悼會的細節:每當人們經過棺木,都會對逝者家屬說謝謝,逝者家屬也勉力向每一個人說謝謝。記者未采訪當事人,也許在傳統角度看是一種遺憾。但相較于新聞采訪的貿然介入,換個角度來看,在不打擾的同時如何放大現場的細節,是兼顧新聞倫理和實踐的一種做法。
用恰當的編輯手法還原真實、渲染情緒
新聞采訪結束后,如何成稿、如何編輯,直接影響著最終效果。對于采訪過程中發掘的意外和驚喜,在成稿后的編輯至關重要。如果說在寫作的角度需要把意外“拎出來”,在編輯中就需要把它再“放回去”,還原到客觀真實的角度,達到渲染情緒既適度,又能打動人。
2019年2月10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則新聞《相約在零點37分》。這篇作品講述了乘務員雷杰和火車司機郝康春節期間在各自崗位上堅守,在只有短短的1分52秒的相聚中完成了一次求婚,引發網絡熱議,成為當年央視《新春走基層》系列的爆款。其中兩人在相聚過程中的多次意外,凸顯了鐵路職工堅守崗位、團圓不易。但這些意外也并非事先策劃,而是拍攝過程中偶發,被記者記錄和放大。
《相約在零點37分》的編輯在后來分享一處細節:為了營造緊迫感,郝康尋找雷杰時的場景,記者最初是以類似于電影手法、雙線剪輯。而后來,編輯剪去了雷杰等待中的那一條敘事線,直接以跟拍郝康的單線視角呈現,并且補充了因為雷杰在上車時上交了個人手機、又臨時調整了車廂的細節。這樣處理后,一方面交代了客觀原因,另一方面避免了觀眾因過于花哨的剪輯和兩條敘事線交叉的過程而“出戲”,對新聞記錄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對于新聞報道來說,真實性是第一要點。在后期編輯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敘事講述和鏡頭語言,在真實的基礎上保證新聞效果。反過來,如果在編輯過程中對細節存疑,則需要仔細求證、補充信息,在寫作上予以完善,解答觀眾疑惑,而不是簡單刪掉存疑之處、或是置之不理。
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就是對讀者觀眾負責。在實踐層面,則可以在新聞報道發出前的每一步,盡可能換位思考。這個地方是否合理?如何不合理,他/她為什么會這樣做?記者的自問自答,也是一次提醒:這些“意外”之處,是否就潛藏著新聞亮點,回答了這些疑問,是否新聞報道可以更進一步、更深一層?
總而言之,新聞報道既需要敏感地抓住新聞點、合理放大反常性,又需要以真實為基石,提供準確的信息,擺出公正的態度。事實上,化“意外”為“驚喜”,也只是新聞真實、趣味、接近性的一種實踐策略,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報道更貼近受眾,也更貼近新聞的本質。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