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于如何構建高效語音課堂存在困惑。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理想課堂突出知識學習的三重境界,這為教師高效開展英語語音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音教學;新教育;理想課堂
作者簡介:李秀云(1989.03-),女,甘肅天水人,蘭州市城關區耿家莊小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新教育實驗立足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十大途徑,有效幫助教師和學生體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十大行動之一,構筑理想課堂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立足點,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教師因材施教,充分體現了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語音教學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提供可能。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并不知道如何打造理想的語音課堂,教學設計缺乏系統性和關聯性,課堂活動以機械跟讀居多,師生間的互動以簡單問答為主,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知思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語音過程中,學生對語音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拓展遷移能力有待提高。
二、理想課堂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和知識互動的主要場所。在這里,通過授課,教師利用教學技能,將教學內容轉換成具體的教學環節,引領、啟發學生完成知識的探索與學習。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語音課堂教學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落實有效教學框架
提高語音課堂教學效率。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為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障。這種科學性通過確立教學目標、布置預習作業、細化教學板塊得以實現。
1.確立教學目標。通常,基礎性目標的達成能為教學核心目標的達成掃清障礙,教學核心目標是需要教師通過開展一系列課堂活動最終力求達成的目標。在前兩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附屬類目標應運而生,即課程要力求學生在思想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和發展。在此以人教版新起點三年級下冊中a_e的教學為例來進行說明,我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分列如下:
基礎目標:引導學生了解字母a在開音節中的發音規律,并嘗試拼讀出符合該規律單詞的發音。嘗試運用上述規律拼讀和記憶單詞。
教學核心目標:能夠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感知、模仿、跟讀、認讀字母a在開音節ake中的發音。通過自主學習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拼讀出更多符合a_e 發音規律的單詞。
附屬目標: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美味的食物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
2.布置預習作業。預習作業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預習作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部署。
a_e的預習作業設置如下:
Think and answer: What do you know about letter A's pronunciation?
Read and classify:cat,cake,lake,fat,make,mat,tape,name,face, cap,tap.
第一項作業旨在讓學生復習回顧字母Aa的字母名和字母音。學生需要動手翻閱一二年級的課本,并將答案的佐證材料記錄在家庭作業本上。這項作業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并且查詢答案的途徑簡單易操作。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悄然增加。與第一項作業相比,先讀后分類的練習,側重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這項作業選取的單詞,涵蓋學生已學字母Aa的字母音和字母名,以及含有a_e字母組合的新知單詞。新舊結合,為新授課作鋪墊。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語音知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得以激發,如此一來,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細化教學板塊。有效的教學框架有助于指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兼顧全面性。設計細致全面的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框架的重要措施。理想課堂致力于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就小學英語語言課堂教學目標而言,應包括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和附屬目標。我們以-ed的語音學習為例,依次了解這三種目標。基礎性目標,即為核心目標作鋪墊的知識。例如在學習-ed的發音時,學生應該首先了解什么是過去式。核心目標是一節語音課的重點內容,如了解-ed的發音規律,并利用這一規律讀出更多動詞的過去式形式。附屬目標是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在思想情感、道德品質方面的提升。在學習過去式-ed的發音時,學生通過“Last Weekend”主題閱讀,學會合理安排周末生活,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二)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強化語音知識習得過程。在理想課堂中,知識不僅指有待學習的間接經驗或客觀規律,也特指學習知識時需要的科學方法和探索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展語音教學時,不能直接給學生呈現目標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而是借助一定教學方法,循循善誘,抽絲剝繭,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探索發現發音規律。
1.語音感知,引發思考。在進行er的語音教學時,教師首先開展了Look and say的活動,先出示一張圖片,拋出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這個活動訓練學生的看圖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回答:“I can see a teacher.”“I can see a man.”“I can see a girl. She is singing.”“I can see a girl. She is dancing.”這些學生的回答描述了圖片中的基本信息。還有一些學生這樣回答:“I can see a kind Chinese teacher.”“I can see a happy little girl.”“I can see a strong worker. He is happy.”教師追問:“How do you know that?”學生表示,他們通過觀察圖片人物面部表情、穿著打扮、肢體語言,推斷出人物性格、職業特征、情緒狀態等細節。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保持互動,教師秉持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組織者這一原則,不斷啟發學生自主觀察、思考、總結歸納“er”的發音規律。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相比,這樣的語音教學體現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
2.語音理解,內化規律。初步感知語音規律是為進一步掌握發音規律做準備。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發音規律,內化字母或字母組合發音規律,教師需要開展具有認知梯度的活動來強化語音學習。例如,在學習字母組合“oo”的發音時,教師開展Watch and try的活動。
此外,調動肢體語言的活動Do with me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oo”的發音規律。教師利用手勢幫助學生強化對“oo”長短音的記憶。在發短音時,快速拍手一次,發長音時雙手掌相合,緩慢向兩側拉開。
教學中,教師采用Listen and circle的活動引導學生聽音辨詞,體會字母組合“oo”在單詞中的發音,如zoo、book、food、cook、oom、good。這項活動將“oo”的發音學習,從之前具體的發音規律過渡到單詞之中,實現了規律在詞匯中的運用。教師引入Try to chant,結合韻律感十足的音樂,引導學生在完整的語句和語篇中體會“oo”的發音。“I like eating noodles with a spoon,Me too! I like sleeping in the pool. It's cool. We like playing football. It's good.”在Try to spell練習中,教師給出更多含有“oo”字母組合的單詞,并搭配相應的圖片,讓學生自主拼讀。練習進展到這個環節,教師逐漸放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發揮。
3.語音運用,拓展遷移。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語言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語音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生感知、理解、掌握字母或字母組合發音規律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練習,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效果。
繼續以“oo”為例,教師開展Make up sentences的活動,給出例詞和對應圖片,學生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單詞進行造句。
“I want to go to the zoo.”“I like reading story book.” 剛開始練習時,學生大多以單句為主,在與同伴分享后,部分學生造的句子逐漸變長,有的學生甚至編出了一個有趣的文段:“My mother is cooking yummy food in the kitchen.”“My father is a good cook, he can cook delicious food.”“A good cook works in a zoo. He wants to cook some delicious cookies. But he doesn't know how to do that. So he wants to read a cooking book in quiet room.”。
小學英語語音教學遵循“見詞能讀,聽寫能寫”,這個原則可用來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以字母e在閉音節單詞中的發音規律為例,教師將教材中的練習進行改編,將原本的Listen and repeat改編為Listen and write:“Ted has a ____. Its name is ____. The pet is ____. It's on Ted's ____. Now the bed is wet.”要求學生結合圖片和文本情境,填寫缺失的單詞。在填寫前,先由學生自主朗讀,根據已有信息猜測缺失的單詞可能是什么。接著教師播放錄音,學生結合聽力材料、文本情境和圖片情境,綜合推測,寫出缺失的單詞。練習中,學生的手、腦、眼、口并用,同時調動多重感官共同協作完成練習。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加工方式變得多元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提升,這正是新教育實驗所期待的練習方式。
(三)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理想課堂包括教師、學生、知識、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其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樣的課堂追求傾聽多元化的聲音,認可并允許差異化的存在。與傳統的課堂相比,理想課堂體現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要允許差異、鼓勵創新,避免千篇一律。新教育實驗的倡導者認為學習不是死搬硬套,希望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觸發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仍以字母e在閉音節單詞中的發音規律為例,Listen and write:“Ted has a pet. Its name is Fed. The pet is wet. It's on Ted's bed. Now the bed is wet.”學生做完練習,教師提問:When you see this pet Fed,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for him?這個練習旨在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達到育人目的。“Fed, you are wet! Don't sit on my bed. It is not good.” “Fed, you are fun. I want to play with you on the bed.”“Fed, you are naughty again! I will not give you meat for today!”“Fed, come to the bathroom. Let me dry you.”“Fed, off my bed or I will punish you!”通過傾聽學生們的發言,教師發現大多數學生從糾正寵物小狗Fed的錯誤行為入手,給出對應的解決或懲罰措施。也有一名學生從Fed活潑可愛、頑皮有趣的性格入手,表達了對Fed的喜愛和認可,甚至想要和它一樣,有同樣的行為。在這名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想法以后,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教師并沒有指責這名學生“另類”的言論,而是等全班學生平靜之后,說出了這樣的話:“Wow! Interesting idea. I think you like naughty dog Fed because it is fun and active. But not because it is a messy dog or trouble dog. Right? From his answer, we know the little dog just like a little kid. Sometimes we should help it to be a good boy.” 。
從這個案例我們發現,理想的語音教學課堂致力于使課堂所有的參與者處于共同“生發”的狀態。教師、學生、知識、社會生活互動交織,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能夠體現社會生活,學生能夠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問題。教師能隨時根據課堂動態,給予學生正向的引導和反饋。這種引導和反饋基于教師自身對于知識和社會經驗的總結和加工。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從同伴的角度拓展語音學習思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成為學習共同體。
三、結語
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理想課堂包括六個“度”和三重境界,對小學英語語音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有助于教師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和教學評價,營造開放、發展、生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收獲了語音知識,掌握了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體驗到語音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語音知識與他們的個體生命間的互動。本文以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理想課堂為理論指導,以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案例,探討如何構筑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理想課堂。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南寧:漓江出版社,2021.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