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群
一、SOLO分類評價理論指導分層作業設計的啟示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的結構”,是彼格斯教授提出的一種學生學業評價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SOLO分類評價理論評價的目標不是學習者的行為而是學習行為的結果,焦點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的“質”,而不是回答問題的“量”。根據SOLO分類評價法,彼格斯把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學習結果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這五個結構層次的區別,對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具有以下三個指導意義。
1.了解學生已達到的反應水平,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SOLO分類理論,課前進行測試,了解學生的真實認知狀況,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指導教師設計并制訂適當的課時教學目標(學生在某種特定學習任務上的邏輯終點)。
2.把握五個結構層次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思維發展循序漸進。學生五種水平反應的表征,在教學過程中是層層深入、螺旋上升、重復出現的,也是學生思維水平從低階走向高階的過程。五個結構層次相互聯系,在教學中表現出課堂教學過程的完整性,而不是直接奔向答案的教學。
3.評價學生的作業水平,了解學生思維水平,指導和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同學生的反應水平有助于教師的具體指導與評價,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表征更加結構化、清晰化,也促進教師反思與改進教學。
二、應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分層設計作業的案例
案例:準備兩塊橡皮泥,捏成圓柱和圓錐;用看、滾、剪、切等方法找一找,寫一寫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我的方法:
圓柱的特征:
圓錐的特征:
案例分析:
前結構層次:只給出一個答案,胡亂回答。如圓柱是圓形。
單點結構:只通過看這一種方法找出圓柱或圓錐的一個特征。
多點結構:通過兩種方法以找出圓柱或圓錐的兩個特征。
關聯結構:通過多種方法找出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
抽象拓展結構:根據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懂得圓柱、圓錐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會分析圓柱與圓錐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通過上述案例,結合SOLO分類評價理論根據學生對問題不同的回答,能夠清楚地看到學生所達到的思維層次,非常有利于教學診斷,及時調整教學過程。
三、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進行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1.明確作業方向,合理設計。每個學生的思維水平都存在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抽象拓展層次,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應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立足點,避免作業內容過于抽象而放棄了思考,教師需降低期待,允許學生在多點或者關聯結構層次停留。
2.精心分層設計,提升學生思維層次。在進行分層設計作業時,要注意根據教學目標要點,盡可能地選擇學生需要理解的知識要點進行設計作業,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讓作業設計從單點結構、多點結構到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進階,關注學生作業思考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如學習《圓》的知識后,可以將作業設計為基礎、提升、拓展三個層次:
(1)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直徑都(? ),所有的半徑都(? ),直徑是半徑的(? ),圓的直徑擴大2倍,它的周長就擴大(? );
(2)一個圓的半徑為4cm,它的半圓的周長是(? )cm;
(3)在一塊長6m,寬2m的長方形木塊上截下一塊最大的半圓形木塊,半圓形的木塊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基礎作業以基礎知識為主,提升作業注重知識的運用,拓展作業則注重知識的邏輯培養,從而使學生思維達到進階。
SOLO評價理論是對學習反應的結果進行分類,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分類。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引導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可以診斷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還可以幫助教師制定不同層次水平的教學目標和作業目標。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