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娟
群文閱讀就是指教師在開展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特定的議題而選取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組文章,供學生閱讀。群文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在短時間內閱讀到大量的文本,從而在整體上對不同文章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群文閱讀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創造了空間,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建構語言、發展思維、提升審美、體會文化價值。基于此,在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從以下幾點出發開展教學。
一、緊扣主題,選擇文本
在群文閱讀開始前,教師首先要根據一定的主題選擇文本。文本的選擇質量會直接影響主題的呈現、閱讀的效果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學生發展,依據語文教材,結合特定的主題選擇文本。例如,在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的群文閱讀中,教師利用教材內容選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這三個文本雖然內容不同,但是在表達父母對子女的愛的方面存在內在關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梳理不同作者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這樣閱讀就不會偏離主題。
二、引導對比,鼓勵發散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啟蒙時期,對文本的閱讀缺乏深度。針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文本設計縱向與橫向對比任務,引導學生發散拓展,圍繞主題進行自由的思考,從而提升思維品質。例如,在以“借景抒情”為主題的群文閱讀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古詩詞《山居秋暝》《楓橋夜泊》《江南春》。一方面引導學生立足詩詞內容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另一方面進行發散、聯想,通過橫向對比,思考不同作者在借景抒情手法應用上的相似之處,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三、合理設問,強化體驗
設問是群文閱讀指導的關鍵內容。根據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教師應結合主題、根據文本合理設問,既要讓學生獲得提問的自主權,又要促使學生在提問中形成情感體驗。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以下幾點原則進行設問:第一,主體性,鼓勵學生通過群文閱讀自主提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文本。第二,漸進性,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層層推進閱讀教學,設置過渡性問題,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思維。第三,情感性,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在閱讀中不僅獲得知識,更能夠獲得情感的發展。
四、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小學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代詩詞,不同的詩詞創作背景不同,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詩詞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不同情感基調的詩詞時配上不同的背景音樂,創設特定的閱讀情境,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先翻譯后背誦,也要學習古詩詞的獨特寫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就以詩歌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群文閱讀中的作用。首先,教師應當從作者背景入手,利用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展示作者在不同的時期所著作的文章。其次,讓學生綜合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小學語文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等,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分析這篇文章,然后通過這篇文章的分析來輻射到這一類型的文章,起到舉一反三的教育作用,同時奠定學生的文學基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五、滲透文化,提升素養
文化是語言文字的命脈,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形成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在群文閱讀指導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圍繞主題合理選擇凸顯文化特色的文本,啟發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多形式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探尋文化價值,體會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發展核心素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指導中,教師應立足學生主體,合理選擇文本,啟發學生對比發散,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在信息化課堂的支持下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進而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社民.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42-243.
[2]安建麗.探究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5):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