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全國各地各項減負動作接連“出招”,家長反而心里有點不踏實起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及升學問題成了“雙減”背景下家長最大的擔憂。本文以學習小學語文為例,探索在“雙減”背景下家長、學生和教師的策略。
改革必然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努力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是未來的方向。“雙減”政策解決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的“課業負擔”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基礎教育質量。對學生來說,“減負”是迫在眉睫的。減負“減”的是學生的負擔,但隨之應“加”上去的是課堂學習質量。在學校,要讓學生在學習上應學盡學,在題目上做到明了通透,家長不要把文化課試卷看得太重,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全面發展才是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態。語文老師應該備好課,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提高作業質量。
一、家長的做法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機結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在這一架構中,學校教育是大眾化教育,而家庭教育則是“個別化”“個性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關系著學校教育的成效,在“雙減”背景下,我個人認為,對家庭教育、對家長的要求更高了。
家長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規劃時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及時評價并不斷修正規劃。當學生可以合理安排時間的時候,他就離成功越來越近了。一個學生的成長,家長操心的總量是一定的。學生早期教育一旦你輕松了,那么后期教育會讓你加倍辛苦,身心俱疲。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家長辛苦的總量是不變的,這對每一個家長都是公平的。
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小孩。家長要做的,就是愛得真實且自然,無條件、全心全意陪伴學生成長。家長應成為“雙減”政策的助推因素,充分認識到減負的真正意義,克服“獨木舟”焦慮,真正把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綜合素質培養作為目標。
二、學生的方法
閱讀經典為王,語文學習的核心永遠是閱讀,閱讀能力永遠是一切學科的核心能力。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泛讀有助于擴充知識儲備量、開闊眼界、開拓思維,但是和提升語文成績關聯不大。精讀重在分析文本、遣詞造句、審美鑒賞、培養思維,一年必須精讀2~3本書,這是鞏固、提升泛讀成果,可以幫助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提升語文成績。泛讀和精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想要“語文為王”,首先做到“閱讀為王”。
“雙減”后,學生最該做的就是海量閱讀。7~13歲的學生,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課本和作業里,投入刷題中,可以說,對學生的未來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學生大腦成長的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才能讓學生的智慧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
“雙減”之后,參加“5+2”延時服務的學生的作業必須在學校做完,家長也不用幫著批改了,學生放學回到家才6點多。如果說10點睡覺,那么周一到周五有很多“自由”時間,再加上周末的時間,學生現在有許多時間用來閱讀。學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來閱讀,對語文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
三、教師的教法
(一)研究學情與教材,提高備課實效
減輕作業負擔,要從源頭抓起。備課是教學流程的起點,抓減負,要首抓備課。為提高備課實效,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學情與教材,而不是“復制粘貼”教案,修修補補課件。研究學情,就是要研究每節課學生“在哪里”,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每節課應把學生“引到哪里”。中小學作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很多源于超前學和超標學,而這又破壞了“自然學習起點”的課堂教學生態。
(二)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提高作業質量
作為生命體的兒童,天然擁有語言、思維、探究、創造等學習需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職責在于以生為本,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構,共享探究過程,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學不是僅僅傳授知識,而是師生間借助積極有效的對話平臺,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過程。老師提高課堂質量,對學生負起責任,讓父母對學校的教學質量更有信心。
四、結語
“雙減”政策下,讓我們老師、學生、家長三者共同努力,一起行動起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雙減”旨在恢復教育生態,避免應試化、短視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精神及綜合素質,全面夯實人才積淀,進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及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作者簡介:曹火群(1991—),女,漢族,小學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