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化時代新聞生產的“液態”轉向

2022-05-30 05:50:55趙紅勛
編輯之友 2022年7期

【摘要】置身于數字化的當代社會語境,新聞生產的傳統模式日益遭到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媒介技術的蠶食,致使業已建立的穩定性組織結構被瓦解,深化與延宕了信息生產的“不確定性”趨勢,由此促進了新聞生產由“固態化”向“液態化”的轉向。“液態”作為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建構的重要理論話語,其具有的“瞬時性”“流動性”“零散化”以及“去規則性”等諸多特質,成為讀解當下新聞生產的重要理論話語。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數字化傳播語境,借助“液態理論”考察新聞生產實踐轉向的液態表征,從而揭示出“生產場所”“生產主體”“生產關系”等三個層面的液化問題,為理解新聞生產的當代實踐提供一種新的思考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 新聞生產 “液態”轉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7-07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7.01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青年群體的社交媒介依賴及其矯正機制研究”(21YJC860028)

作者信息:趙紅勛(1984— ),男,河南濮陽人,博士,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視聽傳播、媒介文化與青年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在漫長的媒介演進過程中,新聞業形成了一整套嚴謹、完善的操作流程與生產習慣。然而,在數字技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依據經驗而行的新聞生產模式遭遇巨大的沖擊與挑戰,正在經歷一場觀念的重構與形態的再造。麥克盧漢曾用“媒介即信息”高度概括媒介發展對信息生產方式造成的影響,在他看來,媒介自身所建構的信息意義已然構成了當代傳播的一種生存狀態,某一媒介的出現一定會有與之相應的信息生產和社會空間活動。置身于數字化的新時代語境,信息傳播方式以及社會生產的變革,正在重新描繪著人類的空間觀念,[1]曾經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強烈的“移動”。正如沃爾特·克里斯托爾所言:“移動才是社會的現實。”[2]正是在這種空間的移動中,日常生活的諸多領域深受其影響,新聞生產亦不例外。在數字技術的滲透下,當前新聞業與其他傳播領域的界限被打破,新聞的本質及其地方環境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新聞不再是受限于特定時間結構的媒介化產品,而是在全天候的話語狀態下可不斷更新的空間化產物;同時,越來越多的生產主體介入新聞生產的諸多實踐環節,致使傳統新聞生產機構的專業把關功能逐漸削弱;數字化技術攜帶的可供性基因能力,也導致了新聞受眾用戶流失、報紙發行量下降與廣告收入下滑的危機,既有的新聞生產模式難以為繼,新聞生產空間、生產主體、生產關系等多個維度都發生了“流動”,一個“液態”的新聞業正在形成。

數字技術嵌入新聞生產的運作過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穩定的新聞生產環境在新技術的嵌入下變得飄搖不定,走向“液化”是新聞業無法逃避的問題。在前數字生產時代,新聞生產的空間實踐處于一種固態環境之中。正如瑞斯和安德森所言:“未受到數字技術的威脅是新聞業長期平穩運行的重要原因,這種穩定性還增添了新聞業的權威性和合法性。”[3]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新聞業的地位和意義發生了偏移,不少人為新聞業唱起哀歌,不斷有外部力量對新聞業的權威發起沖擊和挑戰,但新聞生產作為一項嚴謹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僅承擔著信息傳遞的職能,也肩負著引導輿論、解讀意義等重要功用。由此,這樣一種實踐活動不會因環境的變幻被輕易摧毀,它會在環境升級的情況下進行自我修復與變革。[4]但當下環境的變化意味著新聞學研究領域和視角的轉換,僅關注新聞業內部無法解決新聞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更無法描摹新聞業的廣闊未來。且新聞業在數字化技術驅動下會誘發社會消費、時空觀念、生產結構等多個層面的變化,更需要我們在“液態”的流動中審視新聞及其本質問題。

作為透視現代社會存在狀態的一種話語實踐方式,“液化”理論日漸在新聞傳播領域被討論和引征。因為“液化”能夠更好地揭示當前新聞業的狀態,并借由學科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勾連,深化對新聞生產轉向的深度理解。本文立足于數字化傳播語境,在鮑曼的“液態現代性”理論觀照下,讀解新聞生產在數字時代出現的新轉向,探究如下問題:新聞生產的因素在哪些維度發生了“液化”?這些新聞生產要素的“液化”又對新聞業產生何種影響?新聞生產的主體和新聞信息的接受對象是以何種不同態度來擁抱新聞業新變化的?新聞業的權威和輝煌又該如何在新時代得以維系?對“液態新聞業”的考察,不僅關乎當下如何看待新聞業的地位問題,更是對新聞業本質的再思考。

二、鮑曼的現代性理論與新聞業的液化研究

在鮑曼提出“液態現代性”理論前,“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末期最具影響力的西方文化思潮。后現代性作為現代性的“裂變式”延續,難以從理論上對其進行精準定義,其最顯著的特征是質疑理性、真理客觀性與同一性等經典概念,倡導意義的不確定性、多元主義和歷史偶然性。[5]后現代性在文學、建筑、繪畫、傳播等多個領域進行全方位滲透,以至于當人們想要勾勒社會文明的狀態及變遷時,都要緊緊圍繞后現代性進行意義的闡發。到了21世紀初期,鮑曼則提出“液態的現代性”來替代“后現代性”,不僅是因為“后現代性”容易帶給人們現代性已結束的歧義理解,也為了提供關于現代性更加明了、清晰、真切的框架——一個顛沛流離、靈活多變、難以捉摸的現代社會。鮑曼作為另類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其“流動的現代性”思想承繼發展了馬克思“融化固體”的現代性觀點,與“靜態”“穩定”的固體不同,液體和氣體受到外力作用時會處于“液化”與“流動”的狀態,既沒有固定存在的空間,也沒有持久存在的時間。在鮑曼看來,現代性是一個從起初開始就逐步“液化”的歷程,傳統人們賴以生存的舊秩序正在走向“覆滅”,到現在為止,這個星球上的每個部分、每個人,都在適應這樣一場急切的、緊迫的、不可阻擋的變遷,把這種種變化融合在一起恰恰展現出脆弱性、暫時性以及持續變化的傾向。[6]確切含義和有效真理只存在于固態社會,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新媒介技術的推動擠壓了原先以資本主義體制為代表的長期、固態、穩定的現代性。在高速流動的社會階段,堅如磐石的舊傳統正在重新啟程,老的處理問題的辦法不再適用于當下的社會狀況,而如何應對新挑戰、新情況的方式尚未就位,因此人們渴求去探索和挖掘新的規則和傳統——人們可以依賴、可以信任的新傳統。近幾十年來,各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無一例外地走向“流動”,我們生活于一個不確定的、充滿沖突、激進革命的流動的現代性社會之中。

在社會由沉重走向輕靈,由固態走向液態,由穩定走向動蕩的重構過程中,新聞業也無法回避受到浸染。“液態”話語由社會學遷移至新聞領域,荷蘭新聞學者馬克·德爾茲起到了樞紐的作用。在鮑曼的著作《流動的現代性》出版后,德爾茲對鮑曼進行過一次專訪,而后將訪談內容整理為《液態現代性時代的新聞業——專訪齊格蒙特·鮑曼》一文。[7]在該文中,由于兩位學者處于不同的觀察位置,產生了關于“液態新聞業”的分歧觀念。新聞業作為社會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社會輿論的風向標與社會矛盾的調和劑,肩負著社會樞紐之責,傳統觀點將之視為除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權力”。過往被譽為“無冕之王”的新聞業該如何適應“液態”社會環境?鮑曼站在宏觀的位置審視社會的日常運作,認為新聞業只是當代社會中的從屬元素,只能被動跟隨社會形態發展的潮流,新聞業持續不斷地向人們提供信息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并不能能動改變社會存在的形態。他提出,如果媒介能夠引領社會轉向,那也僅僅只是因媒介改變了自身的存在模式,即使能夠把新聞業與流動現代性聯系在一起,新聞業也只起到加固、強化的作用。雖然鮑曼和馬克思二人都堅守了對資本主義的核心批判,但與馬克思極力贊頌生產力的進步有異,鮑曼認為生產力的進步是極具破壞力的表現。同時,他認為全球化進程破壞了國家主權,[8]在《流動的現代性》一書中,以被女巫施法變成豬的水手拒絕奧德修斯解救的故事為例,論證其觀點——解放與進步是復雜的幸事。因此,他認為現今強大的信息流不僅沒有增強社會凝聚力,反而成為民主之河匯聚的障礙。站在德爾茲的新聞學研究者立場,他認為新聞業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位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液態新聞”應該是新聞業主動蛻變的結果,是新聞業挽救存亡危機的主動液化。在德爾茲之后,關于“液態新聞業”的研究方興未艾。

過往新聞業的黃金時代,是一個由精英話語構建起來的盛世。歷史因素作用下新聞業長期處于信息發布統治地位,增強了新聞業的權威性與合法性。媒體組織長期實踐活動形成標準化新聞生產流程,降低記者負擔、規范新聞生產運作流程、減少新聞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新聞生產的成本、保障新聞報道的質量。然而在技術變革、資本介入、社會變遷等力量的腐蝕下,新聞業脫離了固定的生產模式,一個“液態”的新聞業正在形成。

三、生產空間的“液化”:不確定的流動性

作為社會存在的一個基本維度,空間問題曾一度被忽略。因為在傳統的思維觀念中,時間充盈著活力和靈動,而空間卻是僵化、遲緩、笨拙的一種存在,以至于形成“僵化空間屈服于靈活時間”的認知。[9]正是由于“用時間消滅空間”“時間征服空間”等諸多思想的普泛化存在,空間自身蘊含的豐富意義被遮蔽。而伴隨著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空間轉向思潮的興起,空間日漸擺脫了被時間束縛的陰影,開始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于眾。誠如美國哲學家愛德華·蘇賈提出:“空間本身也許是原始賜予的,但空間的組織和意義卻是社會變化、社會轉型和社會實踐的產物。”[10]由此可見,空間并不是刻板、靜止、僵硬的存在,它不僅體現勞動生產關系,而且還映射著社會關系的生產以及再生產。

新聞實踐作為社會存在的一種闡釋形式,其生產過程既離不開特定場所的支持,又與組織的空間社會化問題進行勾連。由此,新聞生產之中蘊含著豐富的空間話語意義。在傳統的新聞生產實踐中,編輯部作為社會信息生產的重要空間載體,體現了多種新聞生產要素之間的勾連,成為連接新聞實踐、技術轉型的場域。而在數字化技術的滲透下,新聞業生產的空間組織結構正在經歷重要變革,工業時代所構建起的穩定的空間結構日漸被消解,新聞生產空間正在經歷一種“液化”的轉向。從當前全球報業組織正在進行的“編輯部搬遷”浪潮,[11]足可管窺新聞生產空間正在進行轉向的端倪,這是數字化技術驅動的一種直接結果,更是新聞生產的未來走向。

1. 新聞生產的物理場所正在進行一種新的流動

眾多編輯部由市中心轉向城市邊緣,既是傳統新聞業衰落的重要跡象,又是新聞人不斷適應數字技術變革而做出的積極的空間調整。20世紀法國思想大師亨利·列斐伏爾對城市空間的研究證明了空間是社會、權力、政治的產物,作為社會關系和人類活動的載體,成為構造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概念與展示環境等地理意義的重要驅動。新聞生產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在特定的場所中進行,新聞編輯部發揮著新聞生產空間載體的功用。傳統報業大樓多位于城市車水馬龍的中心腹地,昭示著新聞業的權威力、影響力和新聞業與生俱來的驕傲與自豪,工作人員在大樓里完成普通人難以實現的新聞生產活動。自新聞業誕生伊始,就承擔著社會信息傳遞、社會環境調和器的重任,其工作的特殊性使新聞業與讀者保持聯系的同時又存在隔閡。互聯移動技術的變革帶來的讀者與廣告客戶的流失,不僅擠壓了新聞業的生存空間,新聞業維系的輝煌與自尊也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12]自21世紀初始,不少報業集團賣掉其長久存在的空間場所,將編輯部遷移至更加數字化的生產場所。哥倫比亞大學TOW數字研究中心發布的《移動編輯部:后工業時代新聞的空間與地點》詳細闡述了數字化技術對報業新聞生產的空間影響,以《邁阿密先驅報》《西雅圖時報》《沃斯堡星球電訊報》等為代表的新聞編輯部都在進行編輯部搬遷。可以說,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新聞編輯部的遷移成為新聞業應對數字化危機的重要改革措施,[11]由此也加劇了世界新聞業空間位置的不確定性流動態勢。新聞生產的空間流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地理位置的變化,因為報業集團在出售其原本固定的空間場所的過程中,已重構了受眾對新聞業的一種認知。一度被視為神秘和權威的意味正在日趨消淡,與社會大眾的貼近性意義正在逐步形成和確立。

2.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速了空間的媒介化轉向

人們早期關于空間的認識停滯于真實、可被感知的物理實在空間。不管是列斐伏爾對于空間進行的政治哲學批判還是卡斯特提出的“流動空間”,都使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不再停留于其物理屬性。在初期人類社會,由于傳播技術的束縛,距離成為割裂空間地域的手段,傳統研究領域長期缺失的空間探析,在數字時代應運而生。新媒介技術的面世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消弭了傳播的邊界,變革了人們對空間的認識,建構起新的流動傳播語境。在卡斯特看來,“流動空間”革新了空間的存在形式——虛擬空間成為新的空間存在形式,通俗講,即兩個在不同地域空間聊天的人存在于新形式的空間之中。人們通過不斷進步的媒介技術逐步擴大對空間的控制范圍,在此過程中,空間也逐漸開始履行信息傳遞的功能,空間的媒介化趨勢初顯。第一,在不斷變換的社會語境中,人們從口語時代走向數字時代,活動交往范圍的擴展加速了整個世界融合趨勢,地球成為“地球村”,民族、國家等空間概念逐步被瓦解,世界逐漸成為一個共同體;第二,空間逐漸被納入社會信息系統之中,成為重要成員。人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新聞信息的生產,空間的媒介化流動打破了新聞生產的邊界。記者在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發現新聞線索時,可以第一時間利用手機等移動工具攝錄,并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新聞生產的固定性、密集性不復存在,舊有的新聞編輯部悄然離開了歷史舞臺,迎來了流動的、零散的新聞生產空間。

新聞生產空間的“液化”是數字化時代新聞生產轉向的第一個重要特點,加拿大學者英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媒介的時間偏向性和空間偏向性”,指出媒介具有的時空特性,反觀空間的媒介性發現:新聞生產實在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遷移與擴展,是幫助新聞業融入數字傳播語境的重要實踐,是新聞業面臨危機下不得已而進行的革新。空間的“液化”增強新聞生產靈活性的同時加劇了新聞生產的不確定性,新聞業在讀者心中的隔閡感和神秘感也在逐步消失殆盡,讀者不再以仰望之姿看待新聞業。

四、生產主體的“液化”:權威的消解

數字化傳播語境對新聞業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新聞流通過程、生產空間等的沖擊,新聞生產的主體(記者身份)也在數字化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作為“人”的新聞從業者始終是新聞生產的重要建構主體,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見證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記者職業的身份建構主要由電視、報紙等老牌權威媒體塑造,權威媒體為新聞記者提供了合法的采訪資格、昂貴的機器設備、發表作品的渠道和穩定的收入來源,能夠服務于此類權威機構也是新聞記者專業性的重要體現,“誰在進行新聞生產?他們具有怎樣的特征?他們應該做些什么?”對于以上問題的回答勾勒了記者在人格上獨立、地位上崇高和經濟待遇上充沛的標準畫像,部分記者還成為社會名流。在大眾心中,生產新聞與生產鞋子是完全不同的實踐活動,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首先要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累積,同時,要有服務于公眾利益而非個人或某個組織利益的意識,一系列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責任劃分了新聞記者“自己人”和“局外人”的界限。但因新聞發布平臺權威的稀釋、互聯網賦予民眾的生產權利以及受眾自我意識的覺醒,致使當下記者無法再像先前那般受到受眾的崇拜,權威性極高的生產活動變為平等的對話,記者身份建構過程中的斷裂,也引發了對新聞生產主體的“液化”研究,新聞從業者的話語權威性在不斷被消解。

新聞報道活動不再是記者的專屬,職業記者、公民記者與普通公民的角色身份不再固定,并在多重時空場景中實現自由轉換。新的數字化傳播語境下,新聞生產者與消費者位置不再固定,生產者與受眾的流動關系被重新審視,運用鮑曼的“液態”理論話語,即消費者也是新聞信息的生產者。記者作為居于統治地位媒體的資深專業人士,其在新聞場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13]而互聯網技術的互動、即時特性對新聞生產的速度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永恒發展變化的世界里,記者須快速決定哪些是需要進行報道的。這種情況下,讀者對于新聞報道質量與信息發布速度需求之間的矛盾將記者置于不利位置,且記者恰好及時出現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概率渺茫。記錄設備的普及與自媒體社交平臺的蓬勃發展賦予受眾進行新聞生產的能力和契機,正如布魯恩斯所言“記者不再是新聞發布唯一的把關人”,因為原則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新聞和觀點。[14]在新聞發生的下一刻,人們就能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閱讀相關信息,將新聞生產從專業精英話語體系中釋放出來。新聞生產過程中,職業記者、公民記者與普通公民的角色身份發生了“液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受眾參與到新聞生產的實踐活動中來。[15]甚至在一些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公民記者積極介入新聞采寫實踐,與專業記者形成爭搶“爆料”速度的局面。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在《模仿律》一書中用“社會距離”概念來區隔不同群體之間的階級差別和客觀差異,[16]而當下新聞生產主體的“液化”消解了社會距離。在新的傳播語境下,每一個普通個體都擁有內容生產者、消息傳播者和閱讀消費者的多重不同身份,并在這些身份中切換自如。

公民參與新聞生產不僅將新聞生產從精英話語體系中解放出來,更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挑戰。新聞專業主義理念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流行,在20世紀末才傳入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在我國的新聞話語體系里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新聞業是資本主義市場社會與商業意識的產物,新聞專業主義便是在此機制下形成的新聞業運轉規則與行業規范,是職業記者專業理念、職業信念的內化。而在今天考察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必須面對的是新傳播形態帶來的生產融合和新聞生產主體的“液化”帶來了新聞專業主義的脫軌,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新聞專業主義的根基。將記者視為專業人士,伴隨記者身份“液化”,出現了“眾籌新聞”“公民新聞”“眾包新聞”等新的新聞類型,新聞生產的真實性和專業性受到質疑。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平等發布平臺降低了信息發布和新聞生產的門檻,同時,網絡空間把關機制的缺失讓流入市場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基于此類對新聞業的打擊,不少學者為新聞專業主義唱起了“哀歌”,專業新聞機構及其生產的優質內容在數字化浪潮中逐步走向邊緣。不僅如此,新聞盛世形成的記者關于“成名的想象”也在數字時代中垮塌。“成名的想象”是新聞從業者社會地位和職業信仰的精神來源,新聞生產在數字時代的“液化”正從根源上動搖著記者這一職業的權威性與專業性。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產物,其中凝練蘊含了記者目達耳通的智慧與飽經風霜的辛勞。然而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出現的機器人寫作取代了部分記者工作;互聯網平臺下興起的UGC報道、公民新聞的浪潮沖擊了新聞從業者長期信奉的新聞專業主義;新技術的運用也對記者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上這些變化讓專業記者的新聞生產實踐在數字時代難題重重。

生產主體的“液化”讓專業新聞機構和資深從業人員在數字時代面臨挑戰,自媒體新聞生產平臺與主流媒體爭奪話語權,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后應勢而起的謠言,使傳統建構的新聞業的專業與權威遭受懷疑。比起外界的質疑聲音,更讓新聞從業者感到恐懼的是對自身職業認同感的淡化,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新聞業不僅是一門謀生的職業,更是一種理性的期待與呼喚,當有一天,記者在數字環境的擠壓下不得不轉型成為“網絡生產者”,來自情感的打擊才是真正壓垮新聞從業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以上種種并不意味著它們可有可無,新聞業想在新時代走出困境、立身于當下,更要堅守新聞理想,維系專業的水準。

五、生產關系的“液化”:邊界的消融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資本主義文明下相伴而生的兩個概念,生產力是人類影響、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而生產關系則指人與人在物質生產中的關系。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對兩者的辯證關系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不僅囊括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還包括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反作用。然而,生產關系在一定時間內未必會隨生產力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長久看來,生產關系勢必會依賴生產力的進步而發展。當下數字時代媒介技術呈現出融合與智能之勢,亨利·詹金斯曾提出:媒介融合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遷。[17]融合技術不僅改變了技術、市場、產業以及受眾等因素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也在數字媒介的侵蝕下逐漸走向“流動”。數字化傳播形態的出現,為文明形態的變革注入力量——數字化媒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但這種美好的愿景能否實現還取決于是否有一個與當下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好的生產關系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桎梏生產力的進步。如果把新技術視為新聞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則新技術帶來的新報道方式是新聞生產關系的“液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生產工具的占有關系發生變革,把生產新聞所需的技術手段推至普通讀者,新聞生產力的變革引起了新聞生產關系的“液化”,新聞生產的組織邊界漸漸被消融。

新聞生產關系“液化”的最重要表征是生產組織的下沉。新聞生產的實踐在本質上是“群體智慧”的結晶,記者采集信息并撰寫稿件后經由編輯審核,一則新聞信息歷經編輯部嚴格的把關程序才能與讀者見面,而在數字化生產技術的滲透下,生產組織出現下沉,扁平靈活的“生產小組責任制”逐步取代舊的總編輯負責制,成為新聞生產的主導模式。新聞生產固然是一項機械化程度極低的實踐活動,但是由于信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滋生了人們對穩定、優質新聞報道的渴求,為保證持續、精良的新聞輸出,新聞業總結長期實踐經驗形成了嚴格的新聞生產模式,編輯作為這一模式中的關鍵把關人,肩負重要使命責任。數字新聞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將新聞機構內部嚴密、封閉的生產過程“透明化”,孕育了網絡化的協作生產。首先是新聞選題權力的下沉,各個小組自行選題,并與別的欄目小組形成競爭,以新聞的轉發量、點擊量等作為績效考核的指標,一個生產小組就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閉環,并與其他欄目小組相互競爭。除此之外,部分新聞媒體專門開設新媒體部門,經驗豐富的內容團隊與思維超前的新媒體運營團隊交相輝映,打造純網絡生產無法比擬的優勢。然而,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互聯平臺也不再是單純的分布式網絡,其等級支配色彩逐步濃烈。短視頻新聞、數據可視化新聞、傳感器新聞等新聞類別開始嶄露頭角,未來的生產模式與技術團隊會隨時代的腳步繼續“液化”。

新聞生產關系“液化”催生新時代對于新聞發生的新定義。我國初期新聞從業者陸定一把新聞定義為“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成為新聞生產的源頭。在這樣的報道模式中,最先是事件發生,緊接其后的是記者的報道。與此相異,新媒介技術的新聞生產實踐中,事件背后的數據庖代了事件本身成為重要的新聞構成要素之一。大數據源于星羅棋布的事件,又是對事件進行分析的產物。依托于大數據,新聞生產呈現出新的轉向。第一,大數據拓寬了新聞生產源,原先新聞生產實踐中最重要、最關鍵、最首要的“采”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大數據供給從業者更多的信息來源,以往由于技術原因被忽略的新聞事實進入新聞生產的場域,傳感器等新技術的應用幫助記者獲取更多的新聞數據。第二,紛亂浩大的數據庫加深各新聞源之間的關聯,新媒介平臺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一種關系地圖之中。新聞記者不能孤立看待新聞事實,要梳理各新聞源之間的勾連、探求事件背后的原因,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新聞定義的變化助推讀者碎片、斷裂、零散閱讀習慣的養成,數字時代下讀者的碎片化閱讀習慣不斷消磨讀者的耐心,新聞機構只有改變傳統的刊發模式才能在新時代為紙媒謀得出路。且當下發生的很多新聞事件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發展過程,除報道第一時間“眼見為實”的內容,更多新的新聞素材需要再經過不斷搜集、討論與核查后才能得知。新媒體技術下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聚合平臺不僅是為非專業的公民記者提供發聲的舞臺,也為專業新聞機構的發布拓展了領域。

新聞生產走向液態的進程中,新聞業固有的生產模式、生產關系被打破,原先的嚴密邊界被消融,融合成為新聞業的新態勢。從2014年起,我國要求各新聞媒體適應融合之勢、重構新聞的組織生產模式,“中央廚房”的推廣就是一大實踐成果。“中央廚房”存在聚合和內控兩種發展模式,打破了傳統媒介機構之間的壁壘,在技術平臺的支撐下實現統一調度。我國的新聞業長期處于國有化的單一體制之下,內部組織化結構嚴謹,但新時代下大批互聯網資本大鱷積極進入新聞業,傳統媒體也主動擁抱互聯網,新聞生產越來越去組織化。

六、結論與討論

新聞業自出現伊始,就與媒介技術緊緊纏繞,形成唇齒相依的關系,新媒介技術對舊媒介技術缺陷的不斷補償提高了讀者對于信息傳播質量和速度的要求,當下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信息,但其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與意義卻越來越渺小——任何人都擁有信息生產的能力卻缺乏合格的把關機制,人們不斷增長的閱讀需求也反過來推動技術的發展,看似理之當然的完整邏輯背后存在著巨大的裂隙。關于新聞生產的討論似乎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新聞業必須主動擁抱新技術,在現有的框架下,傳統媒體更多是從主導地位淪為網絡媒介的傳播節點,有些傳統平臺在新媒介技術改革的道路上苦苦摸索卻一無所得,不啻如此,作為新聞業改革輔助的技術元素在新聞業改革中占據了上風,不但沒有解決新聞業的現實困境,反而成為橫亙在新聞業發展道路上的阻隔。然而,剝離技術的外衣,新聞業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今天的新聞生產又與從前有何不同?

過往的新聞業處于一個由贊譽和頌揚構成的美好時代,其經驗豐富的制作團隊源源不斷為社會公眾提供著優質的新聞內容,但是,優質內容作為新聞生產的核心卻在數字傳播環境下被壓縮。數字傳播技術不斷對傳統媒體進行改造,并激發傳統媒體在新的媒介框架中建構關系,但如果某個行業的發展過于依賴一兩種技術,其結果就會造成生產、組織模式的僵化,不僅模糊了傳統媒介的定位,還會造成部分媒體信奉“輕文本質量,重分發渠道”的錯誤生產理念。但從當下現實來看,僅憑UGC、公民新聞、機器人新聞在社交場中進行新聞生產無法滿足人們對于新聞真相的需求,媒介機構在當下最大的優勢依然是專業和優質的生產能力。不過,部分媒體在社會重大議題的新聞生產中不盡如人意,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相關報道中,有些媒體只重煽情,迷失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丟失了自己本身的優越實力和能力,招致讀者的批評。

雖然鮑曼提出的“液態的現代性”理論以宏觀的歷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但新聞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宏觀的社會環境。對于當下新聞業出現的種種變化,以“液態”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可得出:面臨種種危機,新聞業正在走向一個“液化”的新業態,新的傳播形態的形成也在加速新聞行業在各個方面的重構。盡管人們不斷討論、分析傳統媒體如何更好地融入新媒體,我們還是要以希望的眼光審視新聞業面臨的危機與新聞從業人員為此做出的種種遷移和變革,在變化中堅守新聞本位的思想,守住新聞業不可替代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 常江,田浩. 探索數字時代新聞學新范式[N]. 社會科學報,2021-01-21(5).

[2] 彼得·阿迪. 移動性[M]. 戴特奇,譯.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7.

[3] 白紅義,李拓.“邊界工作”再審視:一個新聞學中層理論的引入與使用[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2):147-156.

[4] 王俠. 液態社會中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延續——基于對新聞客戶端M的分層訪談[J]. 國際新聞界,2019(5):60-79.

[5] 王勇,石義彬. 西方新聞傳播的后現代表征透視[J]. 求索,2007(1):173-175.

[6] 齊格蒙特·鮑曼. 流動的現代性[M]. 歐陽景根,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4.

[7] 李泓江,楊保軍.“液態”理論旅行及其對新聞學研究的啟示[J]. 社會科學戰線,2019(9):254-261.

[8] Mark Deuze. Journalism in Liquid Modern Times: An Interview with Zygmunt Bauman[J]. Journalism Studies, 2017(4): 761-679.

[9] 陶文靜. 轉向空間思維的新聞研究——近十年歐美新聞研究領域空間知識擴散分析[J]. 新聞記者,2021(2):80-96.

[10] 趙紅勛.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空間實踐[J]. 新聞界,2018(7):38-44.

[11] 陶文靜. 搬遷:后工業時代新聞生產的空間與地點[J]. 新聞記者,2014(8):3-15.

[12] 趙紅勛,張卓. 微信朋友圈的空間敘事探析[J]. 編輯之友,2018(6):38-43.

[13] 羅德尼·本森,艾瑞克·內維爾. 布爾迪厄與新聞場域[M]. 張斌,譯.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57.

[14] 施蒂格·夏瓦. 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M]. 劉君,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61.

[15] 陸曄,周睿鳴. 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新聞“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7):24-46.

[16]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模仿律[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61.

[17] 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 杜永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0.

The "Liquid" Shift of? News Produ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ZHAO Hong-xu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digit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news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eroded by new media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obile Internet, leading to the collapse of the establish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tability as well as deepening and delaying the "uncertainty" trend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which promotes the shift of news production from "solidification" to "liquidization". "Liquid"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discourse constructed by sociologist Zygmunt Bauman,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stant", "liquid", "fragmentation" and "deregulation", becoming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discours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news production. Given the new developments,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to investigate liqui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hift in news production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f "liquid theory" and the three levels of liquefaction problems, such as "production site" "production subject"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have been revealed, which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path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news production.

Key words: digitization; news production; "liquid" tur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一级爆乳无码av| 伊人久久婷婷| 中国精品久久| 欧美色图久久| 欧美啪啪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免费播放毛片|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天天色综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免费在线成人网|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天堂成人av|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av性天堂网| 久青草网站|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jizz|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a|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视频入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欧美激情伊人|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主播喷水|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a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