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劉笑
摘 要: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城市書房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社會參與的探索提供了載體和動力。依托“第三空間”理論,分析城市書房的空間布局和特性,從空間科學規劃、空間資源供給、空間創新服務、空間智慧建設四個層面提出建議,以期助力城市書房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書房;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建設和服務
引 言
城市書房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采用自動化設備和無線射頻技術,實現一體化服務,具備24小時開放條件的場館型自助公共文化空間。2014年,溫州市創新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布局,開始建設城市書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已至少有29個?。ㄊ小⒆灾螀^)的193個地級市建成了3300多個城市書房。[1]當前我們處于“十四五”規劃落實的關鍵時期,實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民可及、可得性這一目標,遍布全國各地的城市書房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不可或缺的“新力量”??茖W建設、創新服務、高效管理城市書房,打造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的高品質文化空間,是當前公共圖書館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
一、基于“公共領域理論”的“第三空間”
1958年,德國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中提出“公共領域”這一概念。1962年,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公共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建構。其將公共領域界定為由私人集合而成公眾,在非強制的情況下針對社會普遍利益自由地表達,并公開其觀點和訴求的特殊的社會公共空間。[2]
1979年,美國學者雷·歐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中提出“第三空間”概念,指的是區別于家庭住所的第一空間,工作職場的第二空間之外的,供市民交流、休息、共享知識的公共場所。第三空間不受社會功利限制、職場等級壓力、家庭角色束縛,是匯集資源、聚焦思想、傳播文化的體驗式空間?!暗谌臻g”的提出和研究對基于空間的公共領域有了更加明晰的區域劃分和邊界確定,契合當代社會公共空間建設、服務的需求和發展?!暗谌臻g”的特點是:高度包容、容易接近;“中立地帶”、交流互動;超時開放、來去自由;多樣趣味、心理撫慰;常常進行“交心而持續”的對話,因此是“具有高度價值的論壇”。[3]這一空間群體忠誠度很高,受到公眾的廣泛歡迎。
城市書房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空間配置的一部分,和博物館、影院、公共圖書館一樣屬于公共領域的“第三空間”。其在空間建設上凸顯了高包容度特性,容納社會各階層人群,超長時間開放,來去自由無阻礙;在空間服務中堅持了高知識濃度、趣味多元的原則,以品牌文化活動、高質量文化服務,豐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空間性質上是平等中立的,大眾可以在這一公共空間中自由對話、互動交流、收獲靈感、放松精神。
二、城市書房的空間構成
城市書房作為基層文化公共服務配置,第三空間特性更加明顯,在空間構成上與傳統圖書館有較為明顯的不同,著重突出了平等、自由、多元的服務價值取向。同時城市書房應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商務功能、學術功能和社區功能。[4]為了將各種服務功能集中起來又互不影響,就需要劃分出相應的空間來分別提供服務。
(一)文獻空間
文獻存儲是城市書房的基礎功能,線下實體空間甚至線上虛擬空間的諸多文化服務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文獻儲藏,所以文獻存儲在城市書房線下資源中所占比重最大。文獻類型以書籍、期刊、報紙等為主。文獻管理方面,當前不少城市書房使用智能書架,具有導航、智能存儲、安保、自助借還等功能,提升了文獻監控和查找效率。文獻載體書架在部分城市書房中也做了特色化建設,以不規則書架凸顯藝術感,彰顯包容性、舒適性,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二)閱讀空間
城市書房的閱讀空間一般為兩種模式:一是設立單獨區域,與文獻存儲區存在一定距離;二是穿插于文獻空間之間,由書架或者裝飾品分隔。兩種方式都旨在實現動靜分區,保證讀者互相之間的干擾可以最大限度地被避免。在閱讀空間打造上,重視各類群體的不同需求,面向少兒的閱讀空間設計活潑自由,書架高度、臺凳款式都符合兒童需求;成人閱讀的座位桌椅配有臺燈、充電插座,功能齊全,為大眾提供舒適的閱讀、學習空間。
(三)復合空間
城市書房因為實體空間有限,而承載的功能和服務比較多元,因此不少城市書房建設了功能相互重疊、相互轉換的復合型空間,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大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城市書房的服務效能。這一空間是提供咖啡飲品的消費空間,也可以是文創產品的展示空間,更是講座活動及沙龍交流空間,讀者可以在咖啡飲品區消費時進行閱讀后的討論,也可以在這里參與文化活動,感受多元業態融合供給的魅力,讓閱讀和文化體驗更加豐富。
(四)智慧空間
以線上空間結合線下空間,形成空間延展,是城市書房作為新智能空間的特點。[5]城市書房連接館內資源,同時進行資源及信息共享,并且可以搭建社區知識分享平臺,組織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進行講座直播等知識分享,連接全國各地的資源,在互聯網虛擬環境下形成空間的延伸。例如臺州“水心草堂”配備了5G版本的VR沉浸式體驗設備,讀者在書店里就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作家進行“零距離”交流,感受數字化閱讀的獨特魅力。
三、城市書房的空間特性
城市書房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具有“第三空間”的共性,而在全新的文化發展、城市空間、服務需求下興起的公共空間,也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不局限于二元對立的空間研究邏輯,以融合的視角多維度分析這一文化空間的各類特性,對于城市書房的持續建設、不斷發展具有極高價值。
(一)附屬性與獨立性
城市書房是在公共閱讀空間的提檔升級和補充供給中改變了政府單獨投入的模式,政策上鼓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共同推進閱讀空間的改善。在實踐中,各地通過嵌入商圈、旅游景區、居民小區等場地,以實現空間的高效布局,擴大文化服務覆蓋面。大多數城市書房都是“附屬性”文化空間,多主體建設模式讓城市書房的空間歸屬較為多元。城市書房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建設層面,城市書房一般擁有獨立的出入口,重視空間的獨立性,不受主體建筑運營服務時間限制;在服務層面,城市書房功能完整,比如公共圖書館的城市書房,并非是圖書館的一個閱覽室或者自習區,而是集各項功能于一體的獨立空間,是總分館制在新時代的創新探索。
(二)標準化與特色化
自2014年城市書房在溫州實踐服務效能良好、得以推廣后,城市書房在全國“遍地開花”,其建設和服務也邁向了標準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城市書房建設和服務規范包含了建設層面和服務層面的要求。2017年12月,溫州市發布地方標準規范《城市書房服務規范》(DB3303/T64—2017);2019年1月,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省級地方標準《城市書房服務規范》(DB33/T2181-2019);2021年,由溫州市圖書館牽頭聯合“全國城市書房合作共享機制”成員單位共同起草的《公共圖書館館外服務場所服務規范》正式獲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立項,這一規范的獲批標志著全國城市書房標準化建設邁出了全新的一步。
城市書房標準化建設為其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撐,但城市書房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書房結合地域文化,以挖掘歷史、人文和旅游等資源為著力點,成為頗具城市特色的文化地標。例如山東濟南的“泉城書房”,高新區雨滴廣場分館打造了以“二安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書房,書房內部展示了泉水和“二安故里·詞都濟南”的文化元素,并設有“二安”文化專題書架。除此之外,洛陽的“河洛文化”、臺州的“和合文化”、衢州的“南孔文化”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融入全國各地城市書房的建設中,為城市書房增添別樣風采。
(三)開放性與封閉性
公共性、開放性是城市書房的基本屬性,其以免費開放為基礎,文獻資源公眾無差別共享,借閱文獻和獲取資源無障礙,為群眾提供均等性、普惠性的文化服務。城市書房雖然屬于公共空間,但閱讀行為本質上是個體私密行為,如果在公共空間里出現讀者“擁擠”現象,那么個體的閱讀就可能出現不適,[6]因此部分城市書房在設置閱覽區域的時候,除了寬敞開放的大型閱覽桌,還適當增加了一定數量的“隔斷型座位”,具有一定私密性的閱讀空間保證了個體閱讀的舒適度。另外,不少城市書房都內置了“復合型”空間,在某些時間段會體現“暫時封閉性”,一方面用于讀者自發的交流、共享活動,空間實行提前預約機制,預約讀者使用時不向其他讀者開放;另一方面也為城市書房開展的各類閱讀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以保證閱讀之“靜”與活動之“動”在城市書房的空間內達到平衡。不論是“半封閉”,還是“暫時性封閉”,空間的“封閉屬性”沒有與城市書房的開放性、公共性沖突,而是相輔相成,提高了城市書房空間服務的效能,提升了讀者對城市書房空間的情感認同度。
(四)實體性與虛擬性
城市書房的實體空間是可觀、可感、可用的區域,但其較小的實體空間在服務輻射面上有一定局限性。2020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全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已經達到79.4%,數字化閱讀大勢所趨。各地圖書館將智慧圖書館建設也寫入十四五戰略規劃,再加上疫情導致線上文化服務的需求猛增,城市書房線上虛擬空間的建設必不可少?!熬€上空間”是科技要素、文化資源要素和文化空間要素相結合的虛擬空間,其依托信息技術鏈接世界,在這里人們進行著信息知識交換、主題討論分享。線上虛擬空間與線下實體空間聯動,一是使得實體閱讀空間突破圍墻邊界;二是線上社群的交流互動作為閱讀推廣的方式之一,對于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有積極意義;三是將科技力量融入城市書房,在線上虛擬空間里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文化活動,大大增添了城市書房的魅力??偠灾瑢τ诔鞘袝靠臻g的建設和服務,除了關注實體空間,更要看到虛擬空間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旅游景點等本身數字資源儲備豐富的場所,其所附屬的城市書房具有天生的資源優勢,在虛擬空間建設上能夠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實現城市書房服務效能擴大化,讀者獲得感最大化。
四、城市書房空間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挖掘文化資源,空間規劃建設有特色
所謂“特色”,本質上是城市書房作為新型閱讀空間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特色規劃建設的基礎上形成品牌效應。城市書房依托于城市而存在,要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蘊,在空間規劃上體現城市特色。這種特色化是以城市為單位,統一城市書房的建設規范、服務標準、管理模式,再采用相同文化標識和內飾,在標準化的基礎上體現特色化,由多個城市書房共同構成“城市文化空間品牌”。當前部分地區城市書房統一命名,體現了城市文化特色,但在具體的空間設計中缺乏具體的文化元素,這需要政府統籌,城市書房建設相關單位、企業全力挖掘,并將其與書房建設充分融合。
城市書房從功能視角切入,本質還是服務群眾,空間設計、規劃也要注重匹配個性化需求。比如社區城市書房服務的讀者以少兒、青少年為主,在空間布局中就要對文獻書架、閱讀區、活動區等部分做高度調整、動線規劃和特色化的空間設計;旅游景區內的城市書房,在空間設計上要更聚焦于“文化展示”,契合游客對當地文化特色的高效獲取的需求;公共圖書館的城市書房,在總分館制的體系下服務,要注重和公共圖書館的整體風格銜接,將公共圖書館的特色延續到城市書房內。
(二)立足文化需求,空間資源供給更精準
城市書房是“小而精”的公共文化空間,線下實體空間較小,藏書容量少,要把資源供給傾斜于“精準”內容。城市書房形態各異,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區域,群眾需求各有不同,文獻資源不能同一而論,應當構建用戶驅動式館藏,根據受眾需求反饋來布局文獻資源體系,從而優化城市書房文獻資源配置。同時,隨著知識折舊速度的不斷加快,城市書房的線下文獻資源也要加快更新速度,才能跟得上城市群眾閱讀需要的變化節奏。
目前城市書房基本是依托于公共圖書館的共享共建,海量的電子資源供給分散,查找困難,整體利用率不高,需針對各類數字資源進行類聚、融合和重組,根據目標群體的需求、城市書房的特色定位、傳播平臺的要求,實現精準供給。
(三)引入社會力量,空間文化服務高品質
在信息服務方式上,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技術和RFID①技術等,構建起智能化的服務網絡,簡化服務流程,提高信息傳遞效率。要借助新媒體平臺,做好“微服務”,聚焦閱讀熱點,以趣味性、創新型的推文、短視頻,對現有資源進行宣傳推廣,以高品質的信息服務提升資源吸引力和利用率。
城市書房的文化活動要引入社會力量,推動聯建,形成活動內容的自我生產。尤其需要書店、出版集團、旅游集團等社會認可度高、資源籌措能力強的文化單位參與書房運營工作,推動城市書房從單一的閱讀服務轉向多元服務。豐富活動內容層面,除了知識講座、文化沙龍、親子閱讀、藝術展覽等常見的閱讀文化活動,更要創新性探索文創產業、課后托管與文化養老等方向,以試點的方式打造示范性城市書房。在常態化防疫的形勢下,城市書房在線上文化服務和活動上也要加大力度,長期規劃、定期舉辦活動,提升活動高知識附加值,擴大目標受眾范疇,為城市書房打造美譽度高的品牌活動。
(四)善用新興技術,空間拓展延伸更智慧
城市書房空間拓展,主要是虛擬文化空間的進一步延伸,也就是智慧空間建設。虛擬文化空間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智慧技術與智慧設備的應用以及海量的結構化知識資源是虛擬文化空間的物質基礎。[7]未來,城市書房要重視智慧技術的引進,運用5G、全景視頻、全息影像、(VR)增強現實、(AR)可穿戴設備等現代技術,引入智能設備,提供場景回放、虛擬現實、沉浸式閱讀等多種智慧空間服務體驗,構建知識文化供給新生態。與此同時,城市書房的空間拓展也要突出現代技術應用與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的緊密結合,在“物”的建設基礎上,將智慧空間落腳點放到“人”上。[8]要以提升“文化體驗”為目標,對現有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做改造加工,以高品質、多樣化的資源內容和形態,為智慧空間的虛實交互、人機互動提供保障。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將館藏精品展覽加工成全息影像資源,應用智慧設備,為公眾提供全景交互式閱讀體驗;江西省圖書館引入了虛擬講解員、4D全景觀摩等新型科技元素拓展文化服務。這些公共圖書館的智慧建設經驗,值得城市書房學習、借鑒和探索,結合自身情況尋找適合城市書房的智慧空間建設之路。
五、結 語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城市書房的空間服務探索和實踐是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從空間建設切入,落實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建設創新性、示范性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并引導成熟的“城市書房模式”下沉鄉村,定能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普惠化、共享化,真正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陜西省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金武剛,王瑞蕓,穆安琦.城市書房:2013-2020年——基層圖書館建設的突破與跨越[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3):1-9+21.
[2] 王慶超,宋明爽.阿倫特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之比較[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100-104+114+120.
[3] 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4-227.
[4] 謝群.以構建文化第三空間為導向的圖書館服務創新[J].圖書館學研究,2014(10):59-60+70.
[5] 張一雅.“第三空間”視域下公共閱讀智慧空間再造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20.
[6] 王子舟.多視角下的空間: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演進的幾個觀念[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6):24-33.
[7] 胡娟,柯平,王潔,盧曉彤.后評估時代智慧圖書館發展與評估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21,42(4):28-37.
[8] 饒權.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開啟圖書館智慧化轉型新篇章[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1):4-14.
①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rication的縮寫,意為射頻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