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
李志剛先生指出:“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借助于學科教學不斷強化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前課堂教學重要的核心任務。”為了評估“核心任務”在課堂教學的落實情況,我預設三個方面的衡量標準:一是教學目標是否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二是教學過程能否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三是教師有無給予學生積極向上且具有鼓勵性的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然后選取本地區5所學校,通過觀摩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交流研討的方式,開展為期10天的調研活動,共觀摩課堂教學15節,與教師個別交流20人次,參與教師群組研討會議10場次。我圍繞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這一主題,從三個方面的衡量標準出發,整理歸納出主要優點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
一、主要優點
1.目標明確。教學目標的設置都能較好地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突出核心素養的要求,即讓“知識與技能”處于最低層面,讓“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處于最高層面,較好地實現由“知識理解”向“知識遷移”,進而向“知識創新”提升。如:孫老師講《學弈》一課,她設置的教學目標就能很好地體現這一要求。她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置的:①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并在反復吟誦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②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能借助課后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領悟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③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延伸課外文言文閱讀,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2.指導到位。教學過程中都能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且能根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漸進式學會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樂學善學。特別是老師們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形式多樣,易懂易學。有“圈點法”,有“批注法”,還有“思維導圖法”,把閱讀內容化繁為簡,化簡為易,為大多數學生所喜歡,也有效調動學生“眼到、心到、手到”,即觀察、思維、書寫同步進行,省時高效。
3.善于鼓勵。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評價,善于鼓勵學生。列入觀摩教學的教師都富有親和力,教學語言親切溫暖,肢體動作自然得體,恰到好處地向學生傳遞充滿鼓勵的信息,積極向上的能量,從而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產生積極的心理期待。
二、存在問題
1.“包辦”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與合作”基本停留在走過場,未能從“核心任務”的高度即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來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雖然在課堂上看似能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可是對于學生的“自主”還是加了許多的條條框框,怕學生不知如何學習,怕學生偏離主題,怕學生……總之,就是怕學生偏離了教師設置的軌道,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教師“放手”的尺度較為保守。
2.探究不足。列入觀摩的課堂教學幾乎無一例外都有小組合作的環節,部分教師也能進行巡視,及時點撥、指導學生解決在合作中碰到的問題。但普遍給予學生的時間太少,只有三分鐘至十分鐘,更重要的是,沒有一位教師將學生發現的問題提升為有意義的探究。所謂的“探究”仍然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教師的答案時,教師又缺少充分的課前預測和設計,沒有一位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探究的氛圍,生成新的教學情節。
3.片面關注。部分課例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為達成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偏重關注思維活躍的學生。教師的教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囿于家長的習慣性期望(升學壓力),以及來自社會有關落實“雙減”工作的輿論氛圍,反映在課堂教學上,就表現為作業設計量多且難度拔高,表現為片面關注學習成績,表現為面對“減負提質”這一目標的無所適從,而未能重視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三、意見建議
1.構建多元化培訓平臺。近幾年本地區派出骨干教師參加國級和省級專題培訓及跟崗學習的規模前所未有,成效較為顯著;“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能充分發揮課題研究的“領頭羊”作用,產生積極的課堂教學示范效應。同時,作為市、縣兩級教師發展中心,應針對本地區實際情況,主動積極開發面向全體教師的培訓項目,做到普遍適用性與針對性互相統一,線上培訓與線下研討互相結合,專家講座與學員論壇互相印證。另外,偏遠農村地區學校要因地制宜,送“訓”上門,并且注重受訓群體的廣泛性,注重幫助教師獲取教研新信息,注重課程標準的解讀等基礎性普及培訓項目。
2.促進自定義區域的資源共享與再生。在本地區倡導自定義區域(不局限于行政管轄區域)的資源共享與再生,即縣(區)之間及鎮(街道)之間加強交流互動,學校與學校之間及學校內部加大聯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再生。骨干教師應肩負使命參加“國培”與“省培”,即培訓完畢回到教學崗位,要主動承擔教學講座和觀摩教學任務,促進培訓資源和成果的傳播與共享,轉化與提升,不斷壯大骨干教師群體。一些學校對骨干教師參加“國培”與“省培”持消極態度,理由是教師緊缺及經費不足。因此,上級主管部門要做好保障措施,杜絕“有編不補”現象,督促學校培訓經費投入必須達到公用經費總額5%以上的規定。另外,近幾年推行的教師隊伍“交流、輪崗、支教”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矛盾。主要原因是過程“一刀切”,固有的生活環境與教學崗位反差大,有崗無編,教師職稱評聘“兩頭空”的矛盾等。因此,教師隊伍的“交流、輪崗、支教”要切合實際,不斷完善配套措施,才能形成資源共享與再生的效應,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3.強化對國家質量監測結果的解讀與運用。國家質量監測結果對改進課堂教學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建議對本地區質量監測結果的反饋與解讀,要傳達至校長及每位教師,有利于及時準確糾正辦學行為的偏差,有效改進課堂教學。如:某學校八年級語文科有一年首次抽中參與國家質量監測,成績全市最差,其課程表周課時數卻達到9節,而省課程設置只有5節,這就要求學校非認真查找問題不可,如是否開齊課程,全學科開足課時,課堂教學的時間與效益為什么成反比,“核心任務”是否得到落實等。該校通過國家質量監測結果這一杠桿,規范辦學行為,改進課堂教學,在后續的質量監測中取得較為明顯的進步。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