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妍
人們常用“聰明”來評價那些智力好、反應靈活的孩子,其中“聰”的意思就是聽覺靈敏。耳聰目明的孩子一般學習能力也比較強。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班上那些學習好的學生,聽課特別專注;而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不善于傾聽,學習也不夠專注。由此可見,聽的能力對于孩子的發展何其重要。下面就結合我們的實踐經驗,談談對小學生進行聽力訓練的策略。
一、精選故事,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不喜歡故事的孩子,因此小學低年級的聽力訓練可以從故事開始。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故事,營造輕松的氛圍,配合夸張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聲情并茂地講給孩子聽。把聽力的訓練變成孩子喜歡的活動,他們每天都會有所期待。
除了自己講故事以外,網上也有很多兒童故事的資源,可以下載到手機上,隨時可以播放。如果加上一些儀式感,比如規定聽故事的時間、地點或代入故事角色做游戲等,效果將更佳。
二、家校合作,培養習慣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中包括傾聽的習慣。而習慣培養需要家校配合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1.先立規矩,認真專注地聽。習慣養成第一步是立規矩。在學校,老師可以利用“小嘴巴,不說話;小耳朵,認真聽”等朗朗上口的口令配合課堂常規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在家里,家長在讓孩子聽故事前也要先立規矩,要求他們不能一心二用。聽故事的時候要注意營造安靜的環境,讓孩子專心地聽。
2.互動分享,帶著目的聽。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即便是聽故事也不例外。但帶著目的去傾聽,聽完之后跟別人分享故事的樂趣和感受,他們就會聽得更專注。因此,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帶著問題聽故事、聊故事,或者聽兒歌、背兒歌,比一比誰聽得更認真,比一比誰記得更快;在家里,家長也可以在聽故事前,先提一兩個簡單的問題,讓孩子在故事中找答案。聽完故事后,再跟孩子一起聊一聊故事的內容,談談聽完故事的體會。
3.每天定時,持之以恒地聽。要養成傾聽的習慣,除了激發興趣,還需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在學校,老師可以利用早讀課或語文課,每天五分鐘進行聽力訓練。課后,家長的親子陪伴和指導也是非常關鍵的。家長可以每天定時給孩子講故事或者跟孩子一起聽故事,把睡前聽故事作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持之以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聽說讀寫,融合訓練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種基本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聽是用耳朵讀,說是用嘴巴寫,讀是用眼睛聽,寫是用筆頭說。”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四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管是語文課堂還是親子陪伴,只有將聽說讀寫緊密結合,才能使訓練更有效。
1.聽說結合。聽完故事后,跟孩子一起回顧故事內容,談談對故事人物的看法,復述故事。或者邊講故事邊讓孩子猜猜后面的故事情節,這樣不但能促使孩子聽得更認真,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2.聽讀結合。選擇有趣的繪本、故事書、兒歌,讓孩子們邊聽邊看,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孩子反復聽后,再讓他們反復地讀。這樣,在訓練聽力的同時,對孩子的識字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聽寫結合。聽寫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常用的訓練方法。除了聽寫字詞、句子外,在學生的識字量達標的情況下,聽完故事后讓他們嘗試把故事寫下來,更是一個相對高階的強化聽力和記憶力的有效方式。
四、循序漸進,提升能力
孩子的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狀況,選擇合適的訓練素材和訓練方式。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內容從短到長,語速從慢到快,要求從易到難。
這樣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注重反復,同時還要注意靈活變換策略,把聽力訓練和游戲、比賽相結合,讓孩子從喜歡聽到擅長聽,養成習慣、提升能力,從而在語文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