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倉倉 何吉祥 方燚 黃龍 吳本麗 趙其瑞 陳靜 張燁 薛業靜 陳夏君 汪翔 武松



摘 要 于2019年在安徽省懷寧縣石牌鎮選擇隆兩優華占、南粳5055兩個水稻品種,應用到稻鱉綜合種養模式中,比較產量并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結果表明,稻鱉共生中的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產量均高于相應的水稻單作組,并且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等產量性狀也都高于相應的對照組;兩種稻鱉共作組的總收益和投入產出比均顯著高于試驗對照組和常規對照組。因此認為,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皆可用來作為大別山區稻鱉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種,其中隆兩優華占在產量上更具優勢。
關鍵詞 稻鱉共生;水稻品種;中華鱉;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511.5;S34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25
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傳統的稻田單純種植模式逐漸顯現出其諸多弊端,生產過程常出現濫用化肥農藥等現象,造成嚴重的面源污染;在耕地與養殖水面等日益短缺的情況下,純種植的模式也是對空間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農產品的高效產出[1]。為此,我國近幾年開始大力推行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往稻田引入魚、蝦、蟹、鱉等水產品種,水稻與養殖動物在稻田和諧共生,實現提質增效。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是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隸屬于龜鱉目鱉科鱉屬,有著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2]。近年來,野生中華鱉資源逐漸衰退,溫室養殖鱉品質和風味遭到消費者的詬病,而從稻田中養成的中華鱉品質和風味與野生鱉相近。此外,稻田養鱉也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因此,稻鱉共生模式在各種植區引起了廣泛關注,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非常可觀,符合現代社會對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對于稻鱉共生模式的研究多聚焦于田間工程建設、鱉苗放養規格與密度等方面[3-5],對當地適宜開展稻鱉綜合種養的水稻品種篩選較為少見,鑒于此,筆者結合安徽省大別山區綜合種養情況,于2019年開展了兩個水稻品種在稻鱉共生模式中的應用比較研究,并對該模式進行經濟效益分析,以期為當地稻鱉共作模式的改良優化,增強稻鱉間的相互適應性及提高種養綜合效益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稻田改造
試驗在安徽農家宜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稻鱉養殖基地(懷寧縣石牌鎮)開展。選擇向陽、安靜、水質優良的田塊作為試驗田,單塊試驗田面積為1 500 m2。試驗開始前需要對稻田進行改造,在每塊試驗田周邊開挖上口寬4.0 m、底寬1.6 m、深1.5 m的養殖溝,養殖溝的長度根據每塊稻田具體情況確定,保證養殖溝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每塊試驗田設置獨立進排水管道附加防逃網,沿田埂四周架設高50 cm彩鋼板作為防逃墻。在試驗田角落設置投餌臺兼做曬背臺。
1.2? 試驗設置
試驗選用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兩個水稻品種作為重點比較對象,與水稻共生的為中華鱉日本品系。在開挖圍溝的試驗田中設置“隆兩優華占+鱉共作”“南粳5055+鱉共作”為試驗組,隆兩優華占單作、南粳5055 單作為對照組,水稻種植前,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田施用復合肥525 kg·hm-2、尿素150 kg·hm-2作為基肥,整個水稻生長期間不再施用化肥農藥。另設常規對照組,為當地不開挖圍溝的普通種植模式,水肥管理、農藥使用等使用當地平均水平。每組設3個重復試驗田。水稻種植時間為2019年6月5日,每塊試驗田水稻行株距均為0.25 m×0.15 m。在秧苗返青根系發育良好階段,即6月20日前后,選取體色一致、健壯無病的中華鱉苗放養至試驗田中,放養規格為300~400 g·只-1,放養量為450 kg·hm-2,投喂時間從6月25日到11月5日,每天8:00和16:00投喂甲魚飼料,投喂量為鱉體重的2%。隆兩優華占水稻于10月28日收割,南粳5055水稻于11月8日收割。
1.3? 數據統計
對稻鱉共生過程中各項水稻和中華鱉的生長數據進行觀測、匯總,其中水稻生長指標包括水稻產量、株高、穗長、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性狀值;每塊投放中華鱉的試驗田分放養0、50、100 d三個時間節點隨機捕獲10只中華鱉測量生長指標,包括體重、背甲寬、背甲長、腹甲寬、腹甲長、裙邊后側寬、體高等性狀值。
利用生物統計方法分析試驗組、對照組的結果。通過記錄不同模式投入成本和產出,計算各組收益。投入成本包括土地租賃、田間工程,防逃材料、水稻育苗、中華鱉苗種、飼料、化肥、動物保護、人工成本等。產出包括收獲水稻和達到一定規格的中華鱉。實際經濟效益以年度總產值扣除年度總成本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養模式水稻產量的比較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稻鱉共生模式兩個水稻品種的產量均高于單作即試驗對照組的產量;常規對照組為該地區普通種植模式,由于未挖環溝,每公頃水稻實際種植面積高于稻鱉共生模式,其水稻產量要高于稻鱉共生模式。
2.2? 不同種養模式水稻生長表型的比較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稻鱉共生模式下,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兩個水稻品種的株高、穗長、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同等條件下試驗對照組。稻鱉共生模式同常規種植方式相比,隆兩優華占的株高和穗長前者高于后者,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前者高于后者;南粳5055的株高、穗長、穗實粒數、結實率前者高于后者。
2.3? 不同水稻品種與鱉共生模式下中華鱉生長情況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中華鱉在整個放養過程中,體重增重明顯,背甲長等各項性狀值增加也比較明顯,放養前50天生長速度較慢,后50天生長速度較快。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兩個水稻品種與中華鱉共生模式下,中華鱉生長情況均正常且無明顯差異。
2.4? 經濟效益統計分析
經調查統計,不同種養模式生產投入成本有所差異,當地水稻常規種植成本約16 500元·hm-2,主要包括水稻育苗、插秧、化肥、水稻農藥、人工管理等;稻鱉共作模式增加了田間工程、防逃材料、甲魚苗種、動物保護、飼料及人工成本,折算年均成本約66 750元·hm-2;試驗對照組較常規種植成本稍高,為18 000元·hm-2。
本年度該區域常規水稻種植秈稻收購價格為2.5元·kg-1,試驗對照組隆兩優華占價格為3.0元·kg-1,南粳5055價格為3.5元·kg-1,稻鱉共作組隆兩優華占價格為4.0元·kg-1,南粳5055價格為4.5元·kg-1,稻田養殖中華鱉可達100元·kg-1。經過統計核算,常規種植水稻年均收益6 200元·hm-2,試驗對照組年均收益8 300元·hm-2,稻鱉共生模式年均收益48 250元·hm-2(見表4)。
3? 討論
3.1? 稻鱉共生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稻鱉共生是一種典型的綜合種養模式,對提高稻田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水稻產量由其自身品種基因、生長環境和栽培管理水平共同決定,在優選適宜品種的基礎上,引入中華鱉飼養可以為水稻提供更加有利的生長條件,進而提高水稻產量。中華鱉的日常活動可以疏松稻田土壤,增加土壤中溶解氧含量,利于水稻根系吸收,同時也抑制了稻田中雜草的生長;此外中華鱉的殘餌糞便中有80%左右的氮元素以水稻較易吸收的氨態氮形式存在[6],滿足水稻生長所需肥力。常培恩等研究發現,稻鱉共作模式下不同品種水稻產量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其中“黃華占”的增產幅度可達12.4%[7]。水稻產量的構成因素包括分蘗力、成穗率、穗粒數、結實率等[8]。楊飛翔等研究顯示,稻鱉共作模式能顯著提高“黃華占”頭季稻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實粒數,從而提高產量[9]。本試驗結果表明,稻鱉共作中的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產量均高于相應的水稻單作組,并且相關性狀值,如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也都高于相應對照組,表現出稻鱉共生模式水稻產量上的優勢。
3.2? 稻鱉共生水稻品種的篩選
稻鱉共生模式為解決種養用地矛盾、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實際生產中,有時會出現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重養殖輕種植的現象,在水稻品種選擇上容易忽視因地制宜的原則,導致產量堪憂。因此針對稻鱉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種篩選極為重要。本試驗應用的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皆為經過優選的、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高產水稻品種[10-11],兩種水稻在各地的產量表現也較為接近[12-13]。本試驗的不同種養模式下,隆兩優華占的平均產量都高于南粳5055,其中前者的有效穗數和結實率均顯著高于后者,可能是因為隆兩優華占更加適應懷寧縣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兩種水稻-鱉共生的模式中,中華鱉生長情況均正常且無明顯差異,表現出與兩種水稻良好的適應性,可以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因此認為,隆兩優華占和南粳5055都可以作為當地稻鱉共生模式應用推廣的水稻品種,其中隆兩優華占在產量上更具優勢。
參考文獻:
[1] 郭哈倫,李陽陽,陳林榮,等.稻蝦綜合種養水稻品種篩選研究進展[J].中國稻米,2021,27(5):38-40.
[2] 孟祥杰,黃璜,陳燦,等.稻鱉生態種養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9,33(5):370-373.
[3] 金建榮.半山區地形稻鱉共生模式關鍵技術[J].中國水產,2019(11):71-72.
[4] 張建平.鱉稻共生種養模式的配套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8):1620-1621,1630.
[5] 丁德明.稻鱉共生種養模式[J].湖南農業,2019(11):26-27.
[6] 徐濤,劉方平,倪才英,等.稻鱉共生體系中不同養殖密度對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21,33(9):22-26.
[7] 常培恩,陳燦,黃璜,等.稻田養鱉對水稻產量形成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9,33(5):388-391.
[8] 趙靜.鱉稻綜合種養模式生態學效應及其機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9] 楊飛翔,黃璜,陳燦,等.稻鱉共作模式中的土壤養分動態變化及產量形成[J].作物研究,2019,33(5):402-407.
[10] 符辰建,符星學,秦鵬,等.廣適型優質超級雜交稻隆兩優華占的選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20,35(4):25-29.
[11] 馬小莉.南粳5055優質高產機插技術的推廣與應用[J].北方水稻,2020,50(5):56-58.
[12] 李信.隆兩優華占在壽縣高產栽培措施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2):93-94.
[13] 朱松華,王科峰,石志平,等.南粳5055在張家港市的種植表現及綠色優質高效穩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20(1):84-85.
收稿日期:2022-03-15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D0300904-4);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201907d06020015);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皖農科〔2021〕711號);合肥市農業行業(稻漁綜合種養)首席專家工作室(2021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101305);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04a06020006)。
作者簡介:吳倉倉(1993—),男,安徽無為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水產健康養殖研究。E-mail:18153219308@163.com。
*為通信作者,E-mail:hejixiang8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