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紅
范海福的母親是中學老師,喜歡買書,每次也給范海福選一些書,有一次買了本《少年化學實驗手冊》。這是一位早年化學家寫的小書,它針對中國當時國情,教少年人在家做實驗。可想而知當時中國學校的實驗設備都非常有限。這本實驗書寫得很詳細,范海福看后很感興趣,就玩上了,動手在家做實驗,從那時起他對化學就有些興趣了。
在此之后,范海福又看了一系列教少年在家做實驗的書,除了化學實驗還有無線電實驗,并由此擴展到各種科普讀物。做實驗讓范海福受益匪淺,除了學會動手,還鍛煉了思考。因為書上提到的許多材料和工具,其價格不是范海福的家庭經濟條件所能承受的。他不得不設法尋找代用品并修改實驗方案。為此除了逛舊貨攤,還要進圖書館去找參考資料,以便更透徹地理解實驗的原理。
“我瀏覽課外讀物以及就同一個問題查幾本不同參考書的習慣就是那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這是很偶然的。我母親不是學理工科的,對于解決實驗上的問題幫不上忙。只有自己去想、查資料、做實驗,有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有的問題一時不能解決,就再想辦法,再做實驗。這些都是科研中頻繁出現的過程,那時就開始接觸并去適應了。”范海福說。
之后,范海福又組織了課外化學和無線電實驗小組,在自己家里和幾個同學一起做實驗——在中山大學附中,學生不用申請就可以組織興趣小組。他們的活動貫穿了整個高中階段,興趣之大,即使在高考前也不曾停止。
有意思的是,這個興趣小組的同學都考上了大學,都讀理工科,多數當了教授,其中還有兩位院士。范海福說:“如果機遇能夠均等地眷顧每一個人,他們當中還會有更多的院士。”
范海福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是在1952年。當時的北大,名教授都在第一線講課,大學4年讓他收獲很大,也印象深刻,過了近60年,許多老師上課的情形他都能一一道來。
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唐有祺是范海福的晶體學啟蒙老師。范海福大學畢業(yè)多年后仍得到唐有祺許多幫助。那時其他老師對范海福后來的科研生涯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
著名物理化學家傅鷹講課精辟透徹、風趣幽默。他特別強調學以致用。開學第一課,他就公開期末考試的一道必答題:“舉一個你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一條膠體化學的原理。”附帶要求:“這個例子不能是我在課堂上講過的,也不能是其他考生例舉過的。否則你最多只能得3分(5分是滿分)。”幾句話就讓全班學生隨時隨地注意周圍發(fā)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并試著用剛剛學到的膠體化學原理去加以闡釋。這在教學法中堪稱一絕。
著名物理化學家徐光憲為人平易謙和。他在講課之余,還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科研經驗。告誡他們:科學研究的路途中,會有一些地方“花草很好看”。但是不要因此迷失方向,偏離更重要的目標。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是當時給化學系講課的最年輕的老師,也是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他講理論物理的“化學系精簡版”。沒有現成的教材,來不及寫講義,上課也沒有寫好的提綱。周光召手拿一支粉筆,邊講邊寫。一年下來,用心的同學只要記下關鍵的話語,抄下黑板上的公式,就組成一部好講義。周光召不僅講授物理內容,更注重訓練思維方法。要求學生對于類似的概念不僅要看到它們的雷同,更要弄清它們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