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家國情懷;中國夢
2022年出臺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部分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放眼世界,以服務于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教師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把歷史知識和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國際視野,把自身前途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擔當和力量。
培養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當前,受到洋文化的影響,一些年輕人逐漸形成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心態,對本國的文化采取了輕視的態度。甚至在一些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大背景下,一些國人產生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嚴重錯誤認識,長期以來在網絡流傳的對黃繼光、雷鋒的污蔑就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這種不良現象如果不及時得到糾正,會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生的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厭學情緒非常突出,整天無精打采,對學習已然失去了信心。這其中固然有因本身學習基礎差、習慣差的重要因素,但是,缺乏把自身的學習、自身的成長,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情懷,缺乏時代責任感,也是這些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國家責任感和時代使命,形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讀書”的崇高認識。
眾所周知,前幾年在香港爆發了群體騷亂,名義上打著維護香港民主法治的幌子,實則是一些政治人物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操縱之下,為了一己之私,禍亂香港。他們裹挾一些不明是非的年輕人,沖擊香港立法院,襲擊警察,犯下了累累罪行;在臺灣,有很多年輕人被民進黨欺騙,認為自身與大陸毫無關系,不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對大陸懷有很深的偏見。香港和臺灣的年輕人之所以有這種亂象,最根本原因還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部門沒有做好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深培厚植,導致他們的國家觀在根本上發生了嚴重的認知錯誤,導致他們產生了對國家、對民族的無知和漠視。
學生在學校能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是關鍵。因此,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身作為學生人生導師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厚植愛國情懷,形成熱愛祖國、敢為天下先的人生信念,把家國情懷深深地植入課堂的血液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育的小細節,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懷,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素養。
多媒體設備作為一種現代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在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在課堂中定期播放一些視頻展片和影視作品,比如《戰狼》《長津湖》等影視作品就是很優質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使學生在視覺感染中深深體會到身為一個中國人、身為祖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親歷者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驕傲。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感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感悟革命先烈為了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的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從而在親身參觀和實踐中形成濃厚的家國情懷,這種通過親身實踐而收獲的感悟和認識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它將伴隨我們一生。
對學生進行深刻的家國情懷培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這是關乎千秋萬代,關乎祖國前途命運的一件大事。作為學生人生的導師,教師一定要在厚植家國情懷培育上下足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參考文獻:
[1]馬國杰.基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養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5):6-8.
[2]高愛麗.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模式探究[J].學周刊,2022(14):109-111.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第三中學 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