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斯 何梅 胡玉安 文野 季巍
摘 要 建設高產油茶基地,達到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資源,增加林地產出,提高林農收入,是壯大我國木本油料產業,提高油茶集約經營整體水平的重要舉措。上思縣五馬山森林公園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依托高產油茶造林和管理技術,建立集約經營高產油茶示范林基地。為通過高產油茶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提高油茶集約經營水平,推動區域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油茶產業的蓬勃發展,在闡述高產油茶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基礎上,分析了上思縣五馬山森林公園高產油茶基地的地理位置、建設模式、設計原則及油茶基地造林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提出了高產油茶基地保護措施與原則。
關鍵詞 油茶;高產栽培;基地建設;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54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為山茶科山茶屬常綠闊葉樹種,其根系發達,耐干旱瘠薄,生態效益顯著,適生范圍廣,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1]。油茶與烏桕、油桐、核桃并稱為我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具有極高的綜合利用價值[2]。油茶是天然的護膚、護發、化妝用品和高級糕點的理想原料,可提取茶皂素;茶油是世界公認的綠色食品,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同時維生素E含量極高;茶油也可用于工業,具有潤滑、防銹等作用;油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可加工成高蛋白飼料,茶殼可用于制作食用菌培養基,茶餅既是農藥又是肥料。大面積種植油茶,可綠化美化荒山荒地,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3-5]。
油茶具有食用、藥用、化工、綠化美化等多種用途,種植油茶產生較高經濟價值的同時能帶來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改善消費者食用油結構,維護國家油料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加林農收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資源,建設高產油茶種植基地,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能綠化荒山、保持水土,起到森林防火的作用,還可以改善農村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6-7]。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油茶歷史,發展油茶產業具有優良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為了提高上思縣油茶生產經營技術水平,帶動上思縣油茶產業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在上思縣五馬山森林公園建設高產油茶示范基地,以促進上思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林農的增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1? 高產油茶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1.1? 帶動油茶產業發展,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
我國具有悠久的油茶種植歷史,油茶資源豐富。大力發展油茶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方向之一,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依托企業的品牌和技術優勢,通過技術推廣、質量控制、資金供給、信息服務及培訓指導等多種形式,不斷開發新工藝,研制新產品,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高產油茶示范基地,能夠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廣大農戶積極發展油茶,從而推動油茶產業的發展。
1.2?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油茶種植經營水平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帶動下,農民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油茶低產的問題有所改善。但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依然缺少規范化、典型化、示范化的基地展示,造成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優良品種沒有得到充分推廣。高產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設是一項技術性強、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是林業科技進步對林業生產貢獻的直接反映。采取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建立高產油茶良種基地并發揮其示范作用,可大大促進項目區及其周邊地區油茶品種良種化和經營管理科學化進程,帶動區域林農科學經營油茶的積極性,從而帶來明顯的增產效應。
1.3?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油茶產業在我國林業產業中具有很強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同時油茶栽培具有周期短、收獲期長、單位面積效益好的特點。與其他森林資源培育相比,油茶經營成本較低,而且只要品種優良、科學經營、集約經營,可以在長時間內維持高產、高收益的優勢。采取“企業+農戶+基地”的油茶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經營模式,能夠加快油茶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2? 項目區概況
五馬山森林公園位于上思縣思陽鎮華加村。思陽鎮地處上思縣城,位于上思縣中偏北部,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華加村位于上思縣思陽鎮南部,距離縣城1 km,總面積25 km2,全村耕地面積294.4 hm2,其中水田206.3 hm2、旱地88.1 hm2;林地面積1 920 hm2。華加村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農民主要經濟來源為甘蔗種植、水稻種植、水果種植、畜牧養殖等經營性收入及外出務工收入。
近年來,上思縣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策扶持、農民參與”的模式,扎實推進旅游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為進一步推動農旅結合發展,上思縣委、縣政府依托當地特有的生態優勢和“中國氧都”“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名縣”等品牌優勢,著力發展“旅游+運動”“旅游+養生”“旅游+民俗”等新興產業,在建設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十萬大山布透溫泉等景區基礎上,加快建設上思縣五馬山公園。上思縣五馬山公園是以觀光體驗、休閑旅游為主題,結合上思縣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的集生態觀光、公園度假、休閑養生、商務會議、旅游地產、特色民俗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主要建設油茶種植基地、珍貴樹種示范區、旅游觀光臺、公園接待服務區、山間養生別墅及系列的配套設施,其中高產油茶示范基地造林作業設計面積33.3 hm2,包括26.0 hm2高產油茶種植區和7.3 hm2花卉觀賞區。
3? 基地建設模式和設計原則
3.1? 建設模式
上思縣五馬山公園高產油茶基地采取“企業+農戶+基地”的經營管理模式:以企業投資為主,政府扶持為輔,林農土地合股。
3.2? 設計原則
在“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基礎上,上思縣五馬山公園高產油茶基地以科技為依托,積極推廣應用油茶良種和油茶種植新技術,強化基地管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油茶基地體系。
4? 基地造林技術設計
4.1? 造林地選擇
上思縣林地劃分為4個類型小區5個類型組10個立地類型,見表1。本次作業設計選擇的立地類型為Ⅲ-1、Ⅲ-2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桉樹疏林地。
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油茶的生物學特性,造林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的砂頁巖赤紅壤林地,海拔500 m以下,坡度25°以下的陽坡或半陽坡,采用油茶純林經濟林模式。
4.2? 造林技術
4.2.1? 造林地清理和整地
沿等高線進行帶狀清理、穴狀整地后再挖種植穴。行距3.0 m或4.0 m,砍除雜灌形成環山梯帶(寬1.5~2.0 m),再按株距2.5 m或3.0 m挖種植穴,種植穴規格為50 cm×50 cm×40 cm。
定植前15 d完成回坑,坑土略高于地表,撿凈樹根和石塊。結合回坑在坑底施放基肥,每667 m2施復合肥80~90 kg。
4.2.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為每667 m2栽植80~90株,根據立地條件,株行距可以設置為4.0 m×3.0 m、3.0 m×3.0 m或3.0 m×2.5 m。
4.2.3? 定植
定植時要去掉塑料袋容器,避免泥土散落,扶正分層踏實,最后用細土覆蓋表面,形成里低外高的種植穴。種植深度比原根際深2~3 cm,種植時需澆足定根水。
苗木要求隨起隨運隨栽,在起苗、運輸和栽植過程中做好苗木保護,盡量飽水上山。當天栽不完的苗木要在陰涼潮濕處做好假植。
定植1個月后檢查成活率,成活率低于95%時應及時選用同齡健壯的苗木進行補植。定植3個月后保證造林成活率超過90%。
4.3? 撫育管護
造林后連續撫育4年,5—6月分別撫育和追肥一次[8]。撫育時,全面割除環山梯帶上的草灌及藤蔓,并在苗木1 m半徑范圍內進行松土、擴穴和培根[9]。在樹根坡上方距樹冠投影線約10 cm處開一條寬15 cm、深15 cm、長60~80 cm的弧形溝施埋追肥(每次每株追施復合肥0.25 kg)。必要時,需進行整形修枝和噴藥防治病蟲害。
4.4? 種苗選擇
綜合考慮廣西的生態環境條件和立地條件,苗木宜選擇通過國家和省級以上的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的油茶良種,以岑軟2號為主,栽植于基地中東部區域(見表2)。種苗設計為:2年生嫁接苗,地徑大于0.3 cm,苗高不低于30 cm;3年生嫁接苗,地徑大于0.3 cm,苗高不低于80 cm。要求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感染、無機械損傷。
5? 施工組織設計
造林采取承包形式,承包單位合理安排人員和物資、設備,從苗木培育、栽植到撫育等各個生產環節給各施工單位以技術指導、檢查和督促,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6? 環境保護原則與措施
通過大面積的種植油茶植物和推廣科學種植技術,改善土壤肥力、涵養水土、綠化環境,同時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采取環境影響治理措施,達到環境保護有關要求。
1)水土保持措施。林地清理盡量不進行煉山,根據實際情況帶狀割除灌草[10]。在與農田相鄰的林地,其邊緣到農田間保留一條10 m的植被保護帶。在長坡面上整地,每隔100 m保留一條4~6 m寬的植被保護帶。
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項目施工時,注意保護項目基地范圍內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
7? 結語
油茶作為木本食用油料樹種,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身,其精深加工產品涉及高級食用油、化妝品、保健和醫藥等領域,綜合利用產業鏈條長,發展潛力大[11]。通過對高產油茶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建設條件、建設規模及建設技術方案等情況的詳細分析和科學規劃設計,能夠實現高產油茶基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基地抗風險能力[12]。
在充分發揮油茶產業優勢和地區環境優勢的基礎上,采用“企業+農戶+基地”的油茶種植經營模式建設高產油茶基地,可以將上思縣的特色油茶資源優勢轉換成經濟和生態效益優勢。1)通過生產油茶產品及提供就業崗位等形式,發展山區經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改善農村經濟結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大面積的油茶基地建設可以增加上思縣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森林結構,豐富樹種多樣性,有利于上思縣生態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 潘麗鵬.油茶新造林豐產栽培技術及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9(7):73-74.
[2] 周文才,孫穎,敖婉初,等.油茶幼苗造林后第二年的苗高生長規律[J].南方林業科學,2016,44(4):17-19.
[3] 賴仁財,許艷輝.新良種高產油茶營造林技術探析[J].國土綠化,2012(12):36.
[4] 戴如甫,馬尚定,葉建榮.高產油茶栽培技術[J].中國林業,2011(14):48.
[5] 肖克譽,唐華軍.油茶種植前景及營造林技術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 2021(30):155-156.
[6] 李鳳嬌,鄒小紅,李科,等.不同氮濃度對油茶幼苗光合特性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20,42(6):1167-1175.
[7] 胡立明.良種油茶的發展前景及造林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1,15(6):94-95.
[8] 林宇嵐,王琳,樓玫娟,等.AM真菌與有機磷配施對油茶光合特性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21,43(1):136-143.
[9] 廖小強.油茶新造林豐產栽培技術及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略述[J].農業與技術,2019,39(9):76-77.
[10] 周慶林.那坡縣軟枝油茶造林和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6,10(24):39-40.
[11] 胡平.不同經營管理措施下油茶造林成效的對比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0):22-25.
[12] 劉華.油茶造林經濟效益的提升對策[J].投資與合作,2021(2):171-172.
收稿日期:2022-04-21
作者簡介:何晨斯(1985—),女,廣西上思人,碩士,從事森林培育和森林資源管理。
*為通信作者,E-mail:5051110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