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黑龍江省的農業較為發達,農村人口較多,藝術家基于現實素材創作出大量反映黑龍江省農民鄉村生活的經典藝術作品。藝術家采用了多種藝術表達方式,使用銅版畫、油畫、水彩畫等不同的繪畫藝術形式,詳細地描繪了農民群體的真實生活狀況。新時代的繪畫藝術家必須及時調整繪畫創作方向,采用全新的表現手法,明確自身的藝術使命,創作出真實性較高的作品。
關鍵詞:黑龍江農民題材繪畫;現代繪畫藝術;藝術鑒賞;藝術風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研究”(2020B015)研究成果。
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描繪了近代以來農民群體生活環境的變化歷程,具備顯著的人文主義藝術特征。創作者基于嚴肅的外部視角與豐富多彩的色調,描繪出黑龍江省農民群體堅韌、穩健的藝術形象,以農民的心理狀況作為藝術表現主題,展現了農民優秀的道德品質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的起源與發展
(一)農民題材繪畫的起源
聞名于世的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蘊含著我國東北地區人民特殊的藝術觀念,反映了黑龍江省各族居民的文化習俗。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地區藝術家以細膩、深沉的筆調描繪了北大荒農民辛勤勞作的狀況,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環境與生產方式[1]。黑龍江省農業在20世紀中葉獲得快速發展,位于北大荒周邊的農村地區林業較為發達,部分農戶會在種植水稻、大麥的同時利用木材制作精美的家具,并在家具或住房的墻壁上繪制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圖案,此類圖案記錄了不同時代黑龍江省勞動人民的個人生活經歷,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是我國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的起源。雖然其內容和形式在不同時期曾發生較大改變,但其取材對象、主題并未變化,仍具備獨特的時代價值,是該地區農民群體抒發情感抱負、展現藝術理想的主要途徑。民俗藝術家借鑒了黑龍江地區農民群體的生活經歷,創作出大量栩栩如生的美術形象,其中部分作品記錄了農村地區的日常生活與鄉村文化的發展歷程,如著名的《祖與孫》《放牛郎》等藝術作品。此類作品真實形象地描繪了農民的性格與生活習慣,體現了藝術家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第一階段
從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初期是我國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發展的起步階段。1949年黑龍江省美術協會成立,大量具備突出藝術創作能力與個人才華的藝術家前往黑龍江搜集藝術創作素材,繪制出很多膾炙人口、富有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例如由藝術家陳玉平創作的農民題材系列版畫,此類藝術作品描繪了白山黑水之間基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多選取凸顯勞動人民質樸、剛健品質的生活題材進行創作,藝術形象豐滿、立體,展現了藝術家所持有的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思想[2]。部分藝術家深入基層,在農民群體中進行調查研究,完成了關鍵的藝術題材搜集與編輯工作。畫家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將個人的藝術理念與社會素材結合,創作出了大量帶有真情實感、具有地方特色、反映當時農村地區實際生活狀況的經典藝術作品。這一階段,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處于高速發展狀態,藝術表現方式逐步成熟。
(三)第二階段
改革開放至今是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的成熟期。這一時期,選取黑龍江省農民群體生活勞動方式為藝術主題的油畫作品數量逐年增加,藝術主題、文化形象、繪畫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步入新世紀以來,黑龍江省開始涌現一批富有創新意識與題材編輯能力的優秀畫家,如杜曉東、鄭藝等人,創作出了《馳騁的心》《家鄉牧歌》等著名作品。畫家逐步放棄了傳統的描點繪畫技法,開始采用模糊化的藝術創作手法,在作品中繪制抽象性的藝術造型,從常見的藝術題材與生活化素材中精煉出更具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的物象造型,讓藝術形象具備立體感、動態感,忽略了不重要的細節,強化了農民題材繪畫的藝術表現力,體現了新生代藝術家的創作意識[3]。
(四)第三階段
在現代繪畫體系中農民題材繪畫完成了角色的轉化與蛻變,將農村自然元素有機融入繪畫體系,在藝術語言及圖像融合的基礎上為農民訴說對人生、自然等方面的看法提供了載體,農民成為繪畫訴說主體,而藝術家將自己對農民的感知展現出來,透過繪畫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在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農民畫成為農民的代言人,來自賓縣的李曉艷、陳士龍及綏棱的劉新春、崔亞娟等人均是農民畫家。這些畫家既對繪畫有獨到的見解,又在農村風光的詮釋中注入了個性,以及他們對農村的喜愛之情,題材生動、技法多樣、風格鮮明,使黑龍江農民題材繪畫隊伍在新時代得到了不斷壯大。農民題材繪畫藝術發展離不開人民生活的改善,這說明經濟、政治對藝術會帶來影響。這一階段農民題材繪畫與核心價值體系緊密相融,在藝術領域獨樹一幟,展現出新農村的魅力,使新農村建設成果得以轉變為農民題材繪畫藝術發展的動能。
二、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的藝術特點及文化價值
(一)藝術特點
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在初始時與發展期主要以寫實創作手法為基礎,只是描繪出該地區農民群體的真實精神面貌;而改革開放以后,農民題材繪畫的藝術表達方式、主題架構逐步走向成熟,藝術家開始現代化的藝術創作形式,以綜合性的創作手法描繪立體、抽象的藝術概念,使得藝術作品具有了更強的個性與突出的鑒賞價值。從農民題材繪畫主體角度來講,農民從主觀視角切入選定藝術創作主體,并與其他主體區別開來,展現農村獨特的景致及鮮活的人物,真實地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農民的精神面貌,這成為農民題材繪畫興起的原因之一。在國民生活水平提升新常態下,農民畫在各地區不斷發展。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緊跟時代潮流,組建了規模龐大的藝術隊伍,傳承當地農民畫的藝術風格,同時,多角度挖掘農民題材繪畫藝術潛在價值,使有關繪畫作品不僅自然質樸,還能引入多元文化,賦予藝術新的生機,對人性的剖析更加深入與客觀,使農民題材繪畫藝術不再千篇一律,成為相關藝術特點的傳承與發展助力。農民題材繪畫作品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中流行的寫實主義的影響,其藝術特點表現為真實度較高、以客觀視角展現繪畫主題、富有文化張力與表現力。部分黑龍江省油畫藝術家深入鉆研西方古典繪畫理念與創作技法,在對作為取材對象的人或動物、自然景觀進行觀察后,使用細膩的筆法繪制藝術形象。進入新世紀以來,東北地區繪畫藝術獲得快速發展,部分先鋒派藝術家提出了全新的創作思想,采用了綜合化的藝術表現手法,突出了繪畫的整體畫面感,在繪畫主題中融入了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的創作理念[4]。
農民題材繪畫以黑龍江省農民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社會文化為主要的取材對象,展現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性。畫家通過精心描摹農村生活中的各類常見事物,記錄了農村生活中不同類型的關鍵事件,如勞動豐收、節日慶典等,此類藝術作品具有貼近日常生活、內容詳實有趣等基本特點。例如著名畫家趙明創作的《甜到心窩》這一經典作品便描繪了豐收時農戶的個人生活。這一作品描繪了黑龍江省農民在農田中收割麥穗、運輸糧食的景象,人物表情較為生動、立體,體現出歡快、愉悅的個人情緒,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狀況。創作者綜合運用了富有情調的綠色系、金色系等對比度較強的顏色,呈現出具備較強張力的色彩對比效果,歌頌了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變化。
(二)文化價值
農民題材繪畫明確、清晰地反映了黑龍江省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帶有較為突出的質樸、簡練氣息。部分藝術家深入農村,在體驗農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搜集可用于藝術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還原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提升作品質量,拓展了藝術創作路徑。農民題材繪畫是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結構、文化環境中取材的藝術形式,與農民群體的生活習慣、集體風俗、文化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創作者可靈活運用聯想、變形、夸張等藝術創作手段塑造藝術形象[5]。多數農民題材繪畫均采用了當代視角,將農民群體視作一個整體進行藝術詮釋,重塑了農民的藝術形象,體現了農民群體在社會身份層面的多元化特征,展現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的變化,豐富了藝術鑒賞者的視角。例如陳小會所創作的《我教媽媽學電腦》,這一繪畫作品以新時期引進先進科技的農村為主題,描繪了農村地區人民的特殊生活方式,贊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反映了廣大農民學習新技術的熱情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作者通過調整構圖結構和繪制色彩強烈的線條,讓農民題材繪畫具備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強烈的時代特征。
三、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藝術發展策略
(一)選擇代表性的藝術素材
為提升黑龍江省農民題材繪畫的創作水平,促進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進步,新時代的藝術家必須做好取材工作,深入農村地區,觀察、分析農村不同職業的農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在繪畫作品中重點描繪農民群體的勞動形態、精神面貌。例如創作者可選取在常年在室外進行耕作的農民作為取材對象,在作品中詳細描繪農民被太陽照射后發黑、發亮的皮膚與強健的肌肉,并通過調整藝術形象的展現方式或背景構圖,凸顯作為基層勞動者的農民所具備的憨厚、淳樸氣質。創作者必須搜集大量可用的藝術素材,記錄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農民的個人經歷,調整環境、人物組合方式,突出藝術形象在氣質、造型等不同方面的差距,突出農民題材繪畫的真實性、客觀性[6]。創作者必須避免一味地描繪細節,要選擇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主題思想,讓農村農民題材被更多藝術鑒賞者所理解。在保證繪畫作品藝術質量的同時,優化具體內容,優選高質量的藝術素材,突出整體意識,展現繪畫藝術的生動性與活力。
(二)結合時代精神,描繪農民精神面貌
創作者必須要明確農民題材繪畫的時代背景,把握黑龍江農民群體所處的生活環境,把握其情緒變化規律,深入了解農民的行為動機,以自身的獨特視角觀察農民的生活,力圖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還原農民群體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與勇于奉獻的道德品質,讓作品的藝術理念表達獲得情緒、思想層面的支撐。創作者必須思考自身的藝術作品是否能夠展現農民的生活狀況、精神面貌,把握社會現實,選擇具備較強表現力的形式語言,將生命精神融入藝術作品之中,去除不必要的細節,盡可能地簡化無法映襯藝術主題的背景,重點刻畫農民在生活中展現出的真實面貌。
四、結語
我國藝術家創作的農民題材繪畫精確地描繪了某一時期黑龍江省農民群體的生活狀況,豐富了社會大眾的藝術鑒賞體驗。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變化,創作者必須秉承人本主義藝術理念,靈活裁剪藝術素材,在了解農民群體生活狀況的前提下,以靈活多變的創作風格塑造各類立體化的藝術形象,描繪出農民的真實面貌與所處的生活環境,再現新農村建設在精神文化、經濟發展等不同領域獲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藝凡,張修亮. 農民形象繪畫隱喻性研究 ——以《村醫圖》與《盲人的寓言》為例[J].美與時代(中),2021(6):117-118.
[2] 龍奕瑭. 勃魯蓋爾《冬狩》賞析和對中國鄉村繪畫的思考[J]. 文藝生活(上旬刊),2021(3):134-135.
[3] 梁華. 論畫家在農民題材繪畫創作中的感情根基[J]. 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6):28-31.
[4] 銀麗,張修亮. 鄭藝農民題材油畫作品中的形式語言探析[J]. 美與時代(中),2020(3):61-62.
[5]丁凌云.大地情結 農民情懷——王寶成的繪畫創作[J].美術觀察,2021(4):120-121.
[6]李公明.“新中國美術”與“現代性”敘事的關聯及研究——以農村題材的繪畫創作為中心[J].美術,2020(5):23-27,35.
作者簡介:朱雷,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畫技術材料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