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呈現緊張態勢,這對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目前,為了緩解城市資源緊張,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各級城市紛紛開展城市外拓,加強對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部署工作,從多方面擴寬城市發展空間,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本文通過對城市空間外拓發展的必要性進行闡釋,分析城市空間外拓模式,探究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下的城鄉規劃措施。
[ 關鍵詞 ]城市發展;城鄉規劃;外拓型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01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得到了迅猛發展,面對人口激增、城市資源匱乏、城市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城市經濟發展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等問題,各級城市需要認真探究如何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在解決途徑的探究過程中,我國各級城市逐漸發現從城市戰略發展的高度,運用科學化的方式優化城市空間發展,達到城鄉規劃與城市發展的平衡,提高城鄉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的部署,從城鄉規劃層面促進城市空間有效運用,如何運用前瞻性、科學性的發展眼光,解決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下的城鄉規劃措施,是我國各級城市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1 城市空間外拓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城市經濟快速提升,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發展已經不再停留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層次上,而是向著“全球城市”的更高層次發展[1]。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經在我國城市發展中占據區域性城市體系的首位,且這些城市以國際化城市為目標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逐漸在我國城市競爭中獲取了優勢地位。中國在全球市場中逐漸從原材料生產地國家向最大消費國家轉變,其對外經濟形態也從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輸出地向原材料輸入地轉變。作為位居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前列位置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更需要運用前瞻性、科學性的眼光,審視和定位城市發展的戰略部署規劃,并將城市發展方向和城市空間拓展戰略相結合,以適應未來城市經濟發展。在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總體發展的基礎上,制定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下的城鄉規劃措施。規劃以城市發展空間為依托,構架國際性區域城市和區域性門戶性城市的城市發展框架,從而緩解城市舊城用地緊張和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境況,從城鄉規劃的角度完成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部署,達到解決城市化發展中城市空間應用不合理的問題,促進城市經濟全面發展,為城市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奠定良好基礎。
2 城市空間外拓模式
目前,我國各級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得到快速推進,城市市區內的用地緊張態勢日益嚴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用地緊張與城市人口激增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為了解決舊城區基礎設施配備和環境容量區域飽和的問題,降低城市承載壓力,城市在進行空間規劃過程中已經開始向外部拓展,也就是說城市空間拓展的戰略規劃問題已經成為城市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2]。
在城市空間外拓過程中,需要經歷“成長→蔓延→分離”三個階段,其中:成長階段,主要體現在以城市中心區域為服務、就業中心,逐漸向城市外圍進行拓展;蔓延階段,主要表現在城市居住空間會沿著城市交通主干線的蔓延線延伸,并快速形成城市邊緣的居民生活、工作聚集地,有效降低了城市主區域的承載壓力;分離階段,即外拓區域逐漸形成新的城區,集就業、服務、生活為一體,大幅度滿足本區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且居民逐漸降低對主城區的依賴性,新城區與主城區的中心關聯性逐漸增強,實現城市整體發展的目標。
在我國由于區域資源分布不均、區域跨度較大等問題,造成城市經濟發展出現明顯差異,基于此種情況,各城市的空間發展戰略部署也需要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從區域上看,我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各城市的城市空間規劃有明顯不同;從城市發展規模上看,國際性區域城市、地區性門戶城市和大、中、小城市在城市空間規劃上也有不同;從城市地域上來看,山地、平原、沿海城市在城市空間規劃上也略有不同。因此,城市如何規劃自身的空間發展,需要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如城市規模、性質、定位以及城市發展處于什么時期等,選擇符合城市發展的最佳空間規劃戰略方案,只有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才能夠全方面保證城市空間外拓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需求[3]。
3 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下的城鄉規劃措施
在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的城鄉規劃過程中,各城市需要以“因地制宜”為基本原則,結合城市發展的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部署,才能夠實現既滿足城市現階段發展要求的同時促進城市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使城市能夠長期處于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階段,從多方面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發展[4]。
3.1 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下城鄉規劃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雖然我國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都在向外拓型城市方向發展,其也主要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近遠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但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新舊城區發展不平衡、綜合協調不及時等問題[5]。就以廣州為例,為了更好地在經濟全球化中得到發展,提高自身的城市競爭力,廣州市在2000年對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進行了重新編制并得到了通過。在這份城市總體發展戰略中,明確地制定了外拓型城市發展需要從“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空間布局,從而全方位地保證城市在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在具體的規劃實施過程中,雖然新制定的城市空間布局對城市發展有突破性的助力,但在舊城區協調發展工作上仍顯不足,從后期發展中能夠明顯發現綜合發展的效果不理想,導致舊城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呈現滯緩情況。基于此種情況,在2006年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國內權威的城鄉規劃專家對廣州的外拓型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在年會上部分專家指出,廣州的空間布局明顯缺乏“中部規劃”,導致“空城”問題出現,這些建議得到了廣州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修正了城市空間規劃,將“中調”空間規劃納入到廣州外拓型城市發展空間戰略布局中。其中明確強調“調優、調高、調強、調活”的戰略部署,具體如下。
3.1.1 調優:即從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居民工作生活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三方面進行優化。在現有舊城區延續“退二進三”的基礎上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針對現有舊城區人口、建筑密度進行調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密度優化,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工作生活環境質量;完善舊城區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配套,使其達到便民服務的標準。
3.1.2 調高:提高舊城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即在現有的應用空間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以質取勝的目標,達到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為高效服務為依托,聚集高級化的生產力要素,從區域經濟向總部經濟發展,盡快打造集互聯網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行業,實現將舊城區打造成為精品區的目標。
3.1.3 調強:即通過對現有城市經濟發展支撐和管理控制能力的強化,提高舊城區運轉效率,增強舊城區與新城區的溝通協調,實現全面發展。
3.1.4 調活:提高創新體制的機制優勢,激發舊城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生機。以舊城區的城市體系創新為契機,優化社會管理,建設新型社區,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從而發揮創新性新體制的機制優勢,使舊城區煥發生機。
在融入“中調”空間布局的同時還需要與原有的“八字方針”空間戰略部署相互結合,形成協調互動機制,從而達到從全局性的角度實現廣州市城市空間應用的優化和提升。
3.2 “中調戰略”的落實與城鄉規劃部署——以廣州市為例
廣州在開始落實“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外拓型城市空間戰略規劃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空間在外拓過程中與城市密集區之間的用地矛盾,但是具體落實中舊城區的經濟協調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極容易被忽視,導致舊城區經濟發展出現遲滯,發展水平與新城區出現差異。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廣州市通過以科學實施城市空間外拓戰略為依托,解決城鄉規劃和空間外拓之間的問題[6]。
廣州市充分落實“中調戰略”,對白云新城地區、白鵝潭周邊地區等4個區域進行空間規劃和建設,實現了改善中心區域的居民工作生活環境、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和品位、繼承發展城市歷史文化等,從多個方面提升廣州市舊城區的空間應用效率,達到鞏固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城市化進程發展的目的。同時,通過優化城市公路運輸線路,推進城市中心區域轉變,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解決了城市用地緊張等問題,提高了廣州市的城市空間使用效率。
此外,廣州市在落實“中調戰略”的同時也在進行“北優、西聯”,即拓展廣州市北部腹地,拓展西部與佛山空間資源的深度整合,依托“中調”的區域中心職能,促進城市由單一中心向多中心模式轉變,例如結合城市發展戰略部署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白云新城地區中心職能,實現將“調優、調高、調強、調活”落實到實地的目標,提升區域的服務功能和空間應用靈活性,利用白云新區的“北帶”的引擎地帶作用,向北拓展腹地[7]。
從白云機場北移工作開始逐漸拉開廣州市北部空間應用的序幕,拓展城市用地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廣州市首先面臨的就是白云新區的道路擁擠、城市邊緣地帶拓展延伸協調不夠的問題。因此,廣州市根據白云新區的實際道路規劃情況進行空間布局優化,通過優化城市中心位置,達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城市邊緣蔓延協調性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將城市的中心區域拓展到花都、從化、新白云國際機場的主要道路上,從而促進新區域的人流、物流集散地發展。
隨著廣州市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中城鄉規劃逐漸落實,白云新城地區作為廣州市在未來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有望在未來能夠成為廣州市新的集貿易、服務、文化、居住為一體的中心區域。廣州市在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定位和制定上,通過對區域、市域、“中調”及北部地區的分析和研究,逐漸提出將白云新城地區的發展戰略定位為“國際性的管理服務中心與總部基地”,逐漸將其打造為“世界級的文化交流場所”,保證其能夠在未來成為廣州市引領民眾時尚生活的高級社區[8]。從空間整體布局上,遵循“北商、南居”的用地規劃原則,結合城市中部現階段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同時利用東、西兩側的土地資源,結合現在的分布狀態進行科學合理的用地規劃優化,將該區域的用地規劃布局為“一帶、兩軸、四片區”,實現全面提高該區域的公共服務能力,使居民生活工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促進區域內的經濟符合城市經濟發展需求,最終實現區域發展定位的長遠期望。
4? ? 結 論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各級城市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發展的綜合情況,研究符合城市發展基礎的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堅持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為原則,依托城市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工作生活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結合城市近期、遠期的發展目標,從科學性、前瞻性的角度進行外拓型城市發展戰略中的城鄉規劃,從而保證城市的長遠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倉宇薇.淺析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J].現代農村科技,2020(7):112-114.
[2]劉德.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變革[J].城市建筑,2016(3):37.
[3]陳素平,駱莉.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2018(3):32-33.
[4]董武娟.面向新經濟的城鄉規劃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教學模式分析[J].安徽建筑,2021,28(11):110-111.
[5]孫安軍.空間規劃改革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8(1):10-17.
[6]林堅,喬治洋,葉子君.城市開發邊界的“劃”與“用”——我國14個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試點進展分析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7(2):37-43.
[7]葉炎珠.新型城鎮化背景下H大學建筑設計院競爭戰略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7.
[8]鄭德高,孫娟,馬璇等.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導向下的城市遠景戰略規劃探索——以武漢2049遠景發展戰略研究為例[J].城鄉規劃,2017(4):8.
[ 作者簡介 ]
周輝,男,安徽利辛人,宣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規劃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