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改善,對于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障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在少數民族院校引入小組工作的價值觀和方法,能幫助學生提高民族意識,創造性地探索民族院校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化教學實踐。小組工作模式提高了學生對教育鍛煉模式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參與民族活動的積極性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 關鍵詞 ]小組工作;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3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自身需要掌握一門專業知識之外,高校還應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在思想層面,要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民族意識,加強民族意識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感知,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使之更好地投入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此外,報告還指出高校大學生群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及實踐路徑探索與發展亟需提升,現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是傳統和僵化的,教學形式簡單,內容死板,成效差。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入手,對團體工作的價值觀和方法的引入進行了研究,以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社區意識,探索大學生民族社區意識形成的教育實踐新途徑。
1? ? 小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及理論依據
1.1? 小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高校大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院校培養人才的必然要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1]。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中國民族意識的教育實踐。針對民族高校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相應的有效措施,使民族高校大學生在民族關系、民族矛盾等問題上能夠有方法、有對策、有效地解決。
民族意識建設是高校解決學生民族問題的重要舉措,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新興力量,促進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工作[2]。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民族學生的民族意識,采取多種實踐與理論并存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民族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1.2? 理論依據
1.2.1 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關于生物體內部學習過程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如信息、知識和經驗的獲取和記憶、靈感的獲取、觀念與概念的關系以及問題解決等。認知學習理論家包括德國格式塔學派、瑞士皮亞杰學派、美國布魯納學派和奧蘇貝爾學派的重要代表。這一理論符合培養智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理論,更適合解釋較高的認知能力。根據認知理論,我們應該改變認知模式,改變錯誤思維,正確控制行為。這一理論的典型代表是埃利斯提出的ABC情感理論模型。它強調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關系,但必須在因果關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即“我們的信仰或我們對情況的評估和解釋”。個體首先對認知進行解釋,如果解釋合理,就能產生正常的情緒與規范的行為,如果解釋不合理,則會導致失常的情緒與失范的行為[3]。
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主要針對學生群體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形成觀點、提高學生的知識意識和理性認知理論。因此,學生要從理性的角度、理論的闡釋和實踐的體驗,結合小組工作的實踐,理解并深化對“中國民族社區意識的形成”的理解。這表明學生對一些問題有著深切的關注和相互認同,對社會的歸屬感也逐漸體現出來。中華民族意識的發展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1.2.2 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對人們內在力量和強大資源的審視。這意味著在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關注人力、資源和環境,而不是人類問題和疾病。優越感的核心是相信個人技能和內部資源能讓他們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小組工作者以優勢視角為主,作為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意識的實際活動的一部分,成立了少數民族學生民族特色意識提高小組,提高了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了解。
2? ?“團籽同學”成長小組方案設計
2.1 “團籽同學”的由來
將小組工作方法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際工作中,通過團隊影響力和獨特的工作實踐形式,帶領團隊成員提高中國民族團體意識。改變原有的非理性認知,引領組員形成正確價值觀和思想信念,進一步探索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路徑。開展成長發展教育小組名稱“團籽同學”,寓意小組各不同民族的成員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提升共同成長。
2.2? 分階段實踐
自2021年3月28日至2021年5月28,共進行七期小組活動,實踐內容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每期活動從不同角度對其作出準確解讀,活動舉辦前期召開工作人員會議,確定活動主題、內容、時間、地點等方案,并對小組活動中的具體游戲提前演練,最大程度降低錯誤的發生。活動中期由主持人把控全場,其他工作人員輔助完成,各司其職。活動結束后全體工作人員做整期活動反思并完善活動記錄。每期活動都回顧上一期內容,加深組員記憶,并在活動結束時商討下期活動時間。每期活動內容如下:
3? ?“團籽同學”成長小組實施效果
3.1? 項目實施中探索深化小組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本項目在以小組工作介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研究的同時,又從小組工作的特點出發,探究小組工作在意識提升項目中的主要作用。傳統意義上的小組工作主要以小組的形式再融入項目內容,一般由小組領導者組織進行相應的活動,多數側重于組織領導。而此次項目中,小組領導者以組員為中心,從多角度激發組員興趣,內容與形式也由組員商量討論而成。
在小組活動的前期,小組領導會用兩到三期的活動對活動進行相應的介紹,在組員充分了解活動主要內容后才實施,整期活動完成下來,組員對此次活動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小組工作新的嘗試給予肯定,也使組員更想去嘗試這種方法。但是這一次的嘗試是在征求組員同意以及做了準備工作才實施的,探索的道路依然在繼續,從實踐中探索深化小組工作方法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3.2? 豐富并具體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形式
在進行小組活動之前,小組領導者商量并討論如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有內容的基礎上創新其記憶形式及豐富其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離不開”、愛國主義、“五個認同”等內容。在這里,我們將“中華民族意識”分為三個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意識”。連起來便是“認識主體對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共同體這一客體的綜合感知和評價(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內容的實現形式上,小組領導者采取“客隨主便,主尊客意”的原則,采用了小組工作游戲的形式,設定每期活動目標,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容融入游戲中,從傳統游戲中結合時代特色,從身邊的故事出發,在交流中穿插個人經歷與想法,豐富并創新形式,從小組活動中體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
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小組工作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的實踐是一個學科結合與教育創新的突破和進步,小組工作的成員與小組工作領導者之間相互支持與幫助,結合專業技能,實現小組成員的成長與社會工作者能力的提升,同時還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創新,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大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 提升大學生專業化水平,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此次招募的組員雖然同屬一個民族院校,但異質性較強,組員分別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地區、不同年級等,此次實踐項目既區別于學院內部實踐,又能鍛煉并檢驗小組領導者的專業水平。以認知理論等理論為支撐,從理論出發探究提升專業化水平及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專業化水平的提升不只是教師授課和專業實習這兩種渠道,自我實踐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提升專業化的渠道。在此次實踐項目中,不論是小組領導者還是協助者,都在這次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提升了專業化水平,組員更是在小組領導者的組織與交流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深刻的認識。不論是用分解法去理解其涵義還是從游戲中體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獲益匪淺。這也為之后進一步探索小組工作介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形式打下了基礎。
4? ? 討論與總結
隨著社會工作逐漸融入高校教育體系,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最常用的三大方法被運用到不同場域的服務中。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將小組工作的服務方法運用到民族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服務過程中,需要通過專業的介入措施將小組工作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合,同時要注意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經過實踐,還可以結合教育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和隨機進入教學模式融入小組工作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將教育學理論、社會工作理論和民族理論合理運用到教育實踐中。
民族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團體為基礎的成長與發展教育,必須結合已累積的教育經驗,克服陌生感,建立自信,提高團體意識,收獲歸屬感,并從第一次破冰活動開始了解自己。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通過每一次活動、交流、討論和思考來提高自我意識和向他人學習。小組工作有益于學生獲取經驗,增強民族自信,使自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提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工作學科之間搭建學科聯系,探索出一套新型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余鳳.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J].中國民族教育,2021(01):24-26.
[2]楊子儀.促進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社會主義論壇,2021(11):59-60.
[3]楊沁蒙,郭曉蓓.小組工作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20(10):42-43.
[ 作者簡介 ]馬淑裴,女,云南省昭通人,西北民族大學, 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 項目名稱 ]本文為2021年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名稱:《小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21107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