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心理學教育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該群體的健康成長事關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成長息息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對于大學生而言也是意義非凡。本文認真分析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以及常見心理問題,從實際情況剖析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專業團隊建設等一系列改善建議,致力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
[ 關鍵詞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征;改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38
1? ? 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自我認知,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所具備的條件、能力素質、發展潛力等等的認知與評價,以及對自己與外部人、事、物等關系的認識。心理學家庫利曾說過,自我就像鏡子,它反映個體自己的行為,是經過無數次他人的評價所形成的的社會產物。我們說大學生群體時常感覺迷茫,其實這是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的體現,他們不再單單拘泥于外界對自己的安排和評價,而是發自內心地問自己“我要做什么”。自我意識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不可能讓大學生在一夕之間成長,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而是讓他們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去接納和改善。
1.2? 注重情感需求
這里所說的情感需求,不僅指戀愛關系中狹義的感情需要,而是指與物質生活相對的、側重于精神層次上的滿足。國際情感問題研討專家約翰· 格雷博士將人的情感需求大概分為七大類,分別是愛、關懷、了解、尊重、感謝、接受和信賴。相對于同年齡階段已經在社會打拼的年輕人,大學生更加追求情感層次的滿足[1]。大學生的情感需求紛繁復雜,但是可以通過多樣的途徑來滿足,例如志同道合的朋友、循循善誘的老師、極富意義的比賽等。
1.3? 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心理承受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抗壓力的能力、抗挫敗的能力、承受風險的能力等。大學生的心智雖然逐漸成熟,但并不代表其與心理承受能力有著必然聯系[2]。成長必定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已經半只腳要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他們所要面臨的問題和風險更是絡繹不絕,而與此相對比的是大學生相對不足的能力與經驗,此時會產生很大的落差,從而造成很多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1.4? 極富矛盾的內心
村上春樹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當我看著大海的時候,我總想找人談談,當我和人交談時,我又總想去看看大海。”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人的矛盾心理。大學生處在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階段,處在青年與成人世界的交界處,具有極富矛盾的內心。當代大學生一方面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貼著“佛”“喪”的標簽;一方面忙于人際交往,另一方面享受孤獨的狂歡[3];一方面追求自我,另一方面也被大眾的浪潮牽引……但在日新月異時代的洪流下,這種矛盾體現著大學生自己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交錯與融合。我們這個社會是價值多元的社會,大學生走在時代的前列,必然會接受更多樣、更新穎的思想[4]。
2? ?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2.1? 環境適應引發的心理問題
當代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前的生活起居幾乎都是由父母來料理,但進入大學后他們面對的不僅有繁多的學習內容,更有第一次離家生活的措手不及[5]。上大學前他們滿懷憧憬,上大學后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如何和他人一起生活、如何獨立自理、如何克服離家的思念等等。我們會發現大一新生面對新環境時極易產生不適感,如果調節不善,進而就會發展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6]。
2.2? 學習引發的心理問題
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時代,終身學習將會成為常態,“上大學等于放松”絕對是一個荒謬的理念。除了面臨日常課業考試的壓力,大學生在臨近畢業時也會面臨考研或就業兩個選擇,根據調查,我國近些年考研人數在逐年增加,2019年考研人數達到290萬,較2018年上漲21.8%。除了這些學習壓力外,很多大學生也面臨著學習動力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2.3? 人際關系引發的心理問題
我們常說大學不僅僅是學校,更是一個小型社會,在這里大學生不僅要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環境、形形色色的人群,學會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至關重要。根據調查,很多大學生沒有住校的經驗,與室友的相處成為一大難題,小到不同的生活習慣,大到不同的價值取向,如若處理不當極易產生矛盾,所以如何與同學相處成為每位大學生必須考量的問題。目前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善于交流溝通、缺乏交往技巧、相處時以自我為中心等,由此會引發自卑、孤獨、苦悶等感受,情況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抑郁情緒[7]。
2.4? 戀愛引發的心理問題
大學階段是學生成年的時期,學生會面臨戀愛方面的問題。很多人上大學前沒有戀愛經歷,戀愛心態不成熟,很容易出現雙方溝通不當、不能相互理解從而激化矛盾的狀況,進而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影響學業、人際交往、加重經濟負擔、影響身心健康等等。
2.5? 求職與擇業引發的心理問題
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即將進入社會,選擇去哪工作、選擇何種工作、如何進行求職、求職需要的技巧……這些問題層出不窮,往往令他們措手不及,很容易陷入迷茫與焦慮之中。近些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也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就業創業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再加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行各業的要求也在逐漸增多,種種情形更加加重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出現迷茫、焦慮、恐慌、自卑、失落等消極情緒[8]。
3?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 課程重視度不夠
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與進步,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大眾視野,心理健康也越來越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大學相繼開設和完善心理學課程,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在我國,從小學到高中很少有學校開設心理課程,所以在大學之前,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缺位的。根據調查,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心理課程開設主要集中在大一時期,后續并沒有持續跟進與深化,并且很多開課院系將此門課當作“擺設”,形同虛設,導致上課學生不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曠課、遲到早退現象時有發生[9]。
3.2? 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傳統
現在許多大學心理健康課程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教師長時間的單方面灌輸不利于授課積極性的形成,從而進一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如果教師還只是“填鴨式”地進行教學,自己也只是機械地被動接受,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與深度學習。不否認有一部分教師在具體課堂上有創新,但很多教師還是“照本宣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學業、人際、戀愛等等傳統的范圍,校園貸、網購成癮、信息焦慮、電子化人格多重等等也都逐漸出現在大學生身邊,相關的心理方面教育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10]。
3.3? 師資力量薄弱
近些年,我國為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查指標體系》中明確規定:按師生比不低于 1:4000 的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但在實際落實工作當中,很多高校遠遠沒有達到該目標。從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分布情況來看,其中教育培訓占26%,互聯網行業占5%,房地產行業占5%,咨詢服務行業占5%,金融投資行業占4%,其他行業占56%,我們發現將近七成的心理學人才并沒有選擇和專業對口的職業,這說明整個社會大環境對于心理學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并不理想。
3.4? 教育開展方式局限
雖然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斷加強,但教學形式還是只停留在課堂,日常開展的活動相對局限,甚至落實不到位,失去了實際意義。我們不能否認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系統性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畢竟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是有限的,很難具體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即使認同心理咨詢的必要性,但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時也很少去咨詢,這些從側面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實的不到位和局限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落實從來都不是一方的責任,只靠學校一方的努力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方共同協作,包括家庭、政府、學校以及社會中每個人,并且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推行。
4?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改善措施
4.1? 加強對學科的重視,豐富教學內容
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可以草率對待,需要遵循大致三大教育原則。一是系統性原則,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求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系統, 實現教育的規范化與系統化。二是學生主體原則。 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預防與調節。三是教育發展原則。學校需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資源,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對大學生健康全面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品質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在大一時期進行基礎心理學知識的教授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始而不是結束。在教授過程中理論固然重要,但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激發其興趣,所以應該理論聯系實際,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給出實質性的建議和方案,從而吸引學生的關注,引起學生共鳴?;A知識的學習是第一步,后續也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要不斷與時俱進。
4.2? 加強專業團隊建設
上文提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我國社會大環境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二是市場需要與實際培養方案的脫節,因此短時期內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很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現如今國家主要應該從實際的培養方案入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心理專業進行擴招。國內開設心理專業的高校僅有230余所,供給明顯低于需求,所以擴招亟待納入日程,但是擴招也絕對不是毫無目的地擴招,盲目擴招只會破壞原有平衡,加劇資源的短缺,所以在擴招的同時學校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專業水平的考核和管控,只有專業人員的素質有所保證,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對于學校來說,要積極做好人才引入工作,提高教師待遇,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投入教育事業。
4.3? 整合教育資源,多樣化開展活動
輔導咨詢是了解學生具體情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強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必要完善輔導咨詢體系。學校要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讓他們能夠正確看待心理問題,適當尋求幫助,而不是一味自己調節,因此,除了線下的咨詢室外,也可以開設線上咨詢通道,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每個班級應該設置心理委員、心理小組,定期召開心理座談會,關注班級同學的心理健康。學校應該多舉辦關于心理健康的特色活動,例如相關講座、競賽、征文、525心理月等等,同時院系官微、官Q也應該時常宣傳,培育良好的校園氛圍,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式教育。總之,學校應該建立科學完備的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這樣既方便管理,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測試,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動態,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獲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防患于未然。
5? ? 結語
大學是人生中重要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大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轉變學生觀念、防范學生心理疾病、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品格和積極的心理品質,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和大學有關,它的普及和落實從來都不是一方的責任,只靠學校一方的努力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更需要家庭、國家以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面對面”比“屏社交”更重要[N]. 南京日報,2019-05-06(A03).
[2]吳霞.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3]劉一瑋.大學生心理變化的新特點及教育策略分析[J].智庫時代,2018(44):21.
[4] 雷良燕,陳志遠.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解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8(06):102.
[5]馮海龍.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5(01):54.
[6]孫盼盼.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誘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9(46):40.
[7]解穎.關于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45.
[8]孫冠嬰.互聯網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問題的思考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9(23):23.
[9]鄭思嚴.“90后”大學生性格特點與教管模式的關系[J].經濟師,2018(02):35.
[10]孫明艷.試論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31):101.
[ 作者簡介 ]韓露函,女,河南鶴壁人,鶴壁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