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需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下面首先簡單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隨后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的途徑,以期提升教學質量,強化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就小學語文閱讀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操[1]。如此,他們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當看到一篇文章時才會利用自身的知識分析文章的句子結構、段落內容、中心思想,從而自覺運用語文知識,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另外,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在理解文章時可能會存在偏差,在閱讀時存在障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而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閱讀方法,才
能主動進行拓展閱讀。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的途徑
(一)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實現高效的學法指導,教師要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一切未知事物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但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對枯燥事物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如果在小學閱讀學法指導教學中還像之前那樣直接以問題和任務導入課程,學生不僅會降低閱讀興趣,還會出現不主動思考的問題。對此,教師必須給予重視,同時加強對多媒體等教學工具的運用,借助多媒體的圖片展示、動畫制作、音頻播放等功能,打造聲情并茂、生動活潑、色彩鮮明的課堂。
(二)幫助學生掌握精讀的思路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來說,精讀是最常見且實用的一種方法。學生對文章展開精讀和分析,可以更準確地學習主題思路和寫作技巧。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學法指導中應加強對學生的精讀指導,幫助他們在精讀中分析文章和閱讀的基本思路[2]。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學習精讀方法和形成基本思路。一方面基于文章的整體性,提醒學生對整篇文章展開全面閱讀,學生沉浸其中,對文章句段展開全面分析,避免出現斷章取義的問題,其基礎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基于文章的細節性,如寫作技巧、語言藝術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次對文章的寫作技巧、修辭手法展開分析,學會從細節處挖掘文章內涵、感悟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形成更精細的思維,必然可以更細致地掌握閱讀方法,從而建立更清晰的精讀思路。
(三)著重把握重難點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向學生傳授重難點的學習方法會消耗大量時間,部分教師選擇了直接將重難點知識規律告訴學生,忽略了對相關學習方法的深入剖析和講解。學生在該狀態下難以形成嚴謹的重難點閱讀思維,因此無法很好地增強學習能力和提高閱讀水平。為解決該問題,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微課等方式,如在微課中一邊講解重難點知識一邊介紹對應閱讀方法。微課具有凝練、便捷的特點,學生在其支持下能夠更準確地捕捉重難點內容并理清閱讀步驟,因此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學習方法。
(四)教給學生多種朗讀技巧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需要流利、正確、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并且發音要清晰、斷句要正確,不唱讀、不指讀。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中,要將朗讀文章的方法全面地教給學生[3],再組織學生大聲地將文章讀出來。久而久之,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在教師指導和監督下掌握朗讀基本方法,語言節奏的變化使其更準確地理解文章情感,其學習能力與語文領悟能力均能提升至更高層次。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對他們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開發他們的智力,讓他們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榮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121.
[2]馬瑞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教師,2020(S2):166.
[3]王亞惠.淺析如何構建小學語文多樣化精彩課堂[J].天津教育,2019(36):130-131.
作者簡介:張玉琴(1988—),女,漢族,甘肅山丹人,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