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常菊
小學數學學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過多的數學理論和公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降低學習的興趣,而有效的課堂首先需要充滿活力的新課導入方法,才能夠使學生在一開始投入課堂學習時就極度專心和融入,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由此可見,新課導入的方法是開啟學生求知欲望的鑰匙。而探索充滿活力的新課導入情境創設方法是當前數學教師需要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尤其需要注重新課導入的有效性與靈活性,有效利用情境這把“鑰匙”,為學生開啟新知識的大門。
一、情境導入的必要性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提供一種立足現實的、
立體形象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獲得情感、知識和能力的全方位發展。由此可見,情境導入新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情境將課堂知識激活,使學生對知識的開啟和認知從抽象走向形象,從晦澀走向生動,更加靈活地投入知識學習的過程,品味數學的奧秘。
二、小學數學課堂新課導入時的情境創設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情境創設是最有效的導入新課的方式,它能夠讓學生燃起對新知識的渴望,也讓學生重拾對課堂的熱愛,從而激起學生更加強烈的學習熱情,在靈活生動的方式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思維特點,通過多樣的情境創設導入新課程,實現良好的新課導入效果。
(一)游戲情境導入,激活課堂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保有濃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對世界和生活充滿好奇,對于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更加喜歡一探究竟,而這就是開啟知識學習最寶貴的能力。游戲是小學階段學生最為熱衷的活動,他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抱有趣味的心態,希望事物能夠像游戲一樣走進他們的生活。因此,教師應當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他們喜愛的游戲元素,創設游戲情境,導入數學新課,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測量”內容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度之間的關系和變化,可以以這樣一個游戲情境導入新課。比如先讓學生進行走路游戲,看誰在規定時間內走的步數最少、走出的距離最遠,教師記錄每位學生走路的距離是多少米,讓學生數一數自己的步數,這樣就讓學生對自己的一步跨度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后教師再問學生:誰能想出辦法,不用尺子測量就能夠知道操場一圈大概多少米?此時學生就會積極地去思索有什么辦法,而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步行比賽,學生繞操場步行一圈,對“米”和“百米”的知識也就大致有了一定的認識。等游戲做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測量的不同方法。
再比如,在教學“數學廣角——集合”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動物聚會”的游戲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扮演一種小動物,而后教師說:會飛的動物在這邊集合,會游泳的動物到那邊集合。在站隊的過程中,會存在學生兩邊跑的情況。教師此時就可以讓兩邊都會的學生在中間集合。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三個群體分別代表什么?繼而學生就能夠感受到“集合”的意義,并能很清晰地理解如何區分。通過這樣的游戲方式,導入新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知識探索的趣味環境,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挖掘原來可以這么簡單和直觀,繼而就幫助學生提升了課堂學習熱情,促使他們積極地吸收課堂知識。
(二)問題情境導入,激發思維探索動力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渠道,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以解題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本就有濃厚的求知欲,對他們好奇的事物會“打破砂鍋問到底”,而這樣的精神是引導思維的有效支撐,他們在別人提出的問題中能夠主動去思考,同時也能夠通過自己的提問帶動自己思維的活躍度,繼而主動去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師還可以抓住學生好問與好奇的特性,利用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內容,讓學生在問題中有所發現、有所明了,從而推動他們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挖掘。
以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開課前教師可以預設這樣一個問題: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而后借助方格紙,引導學生畫一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其中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兩條長邊之間的間距與長方形的高相等。而后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去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學生經過觀察和猜想,會發現借助方格的挪動,平行四邊形能夠和長方形重合,也就是說它們的面積相等。學生在探索和猜想的過程也就是思維激活的過程,他們看到了問題的興趣點,將思考和探索相結合,從而就愿意投入問題情境中去。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會提出疑問:這兩個圖形看上去都不一樣,面積可能不相等吧?這個思考就是問題情境引發的思考,立足于這樣的思考內容,學生開展探索,也在探索中證實了猜想。而后教師再引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S=a·h,學生就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公式了。
(三)演示情境導入,開拓知識認知空間
每一堂數學新課雖然開展的是新知識的教學,但新知識其實還關聯著相關的舊知識,往往與以往學過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但是學生學習時卻容易忽略舊的知識,而對新知識產生獨立的認知,甚至與原有的知識產生割裂感,這對數學知識的拓展和應用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而如果借助演示情境導入新課,將原有知識通過演示的方法進行延伸和拓展,而后引出新課知識,這樣就能夠自然地讓學生產生知識遷移與關聯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演示情境導入新課,用豐富的信息化工具為學生演繹知識的變遷,從而開拓廣闊的知識空間。
以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數字大到一定程度,就會使用獨特的方法去記憶,而無論多大的數都是從基礎開始的。教師可以創設演示情境,為學生演示數字的起源,展示出不同的計數方法,如最開始的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畫計數,在演示中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計數方法的不便與煩冗。再到后來的數字符號的產生,學生就能夠理解數字計算的原理,也理解數字計數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記錄需要向更加高位的方向邁進。學生在演示情境中“看到”了時代的變遷,以及數字的變化與發展,感受到了利用數字記錄和計算的重要性,從而能夠在開展大數的認識時有更扎實的知識基礎。
再比如,在開展關于“統計工具”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情境,將一段時間內的氣溫、濕度信息羅列給學生,并引導他們去觀察表格中數據變化的趨勢,學生會發現通過單獨的數字觀察,很難形成直觀的趨勢結果,此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演示統計圖的結果,學生就能夠直觀地看到統計圖顯示的數字變化趨勢,也能夠了解數據與統計工具之間的聯系。在這樣的對比演示情境中,學生非常明顯地了解了數據信息與統計工具的聯動作用,體會到了統計工具是建立在數學數據基礎之上的,而后激發出學習動力,繼而開拓知識領域。
(四)生活情境導入,煥活數學應用思想
數學是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也與生活密不可分。無論是應用題還是理論的佐證,都立足于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尋。而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將知識融入生活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對學生而言具有自然的親近感,比書本上冰冷的文字更有溫度,學生在充滿生活元素的數學課堂中學習,就能夠使數學思想踏實落地,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思想。因此,在新課導入時,教師還可以創設生活情境,用極具親近感的元素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讓他們看到生活中的知識,
從而煥活數學的應用認知,促進應用思想的建立。
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10支鉛筆”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按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6支的要求分配,并把分的情況記錄下來。在這樣的活動中出現與以往平均分東西時不同的情況——不是正好分完,而是還有剩余。在這個“有余數除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地參與了一系列活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說道“10支鉛筆,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1支”這種分法時,學生要面對一種新的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新的數學模型或學習新的數學方法,并練習用這種新的模型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用學生最為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引入課題,通過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動手探索的能動性,并且也幫助他們在學習知識之前就了解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性,繼而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渴望學習更多的生活數學知識。
三、結語
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開始。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也就意味著新課導入對成功的、有效的課堂教學來說異常重要。在實踐教學中,新課導入的方式千變萬化,但其根本都不會脫離對學生積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激發。情境創設方式是新課導入中非常靈活有效的途徑,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用心選擇與探索,為學生設計契合他們思維發展以及能力發展的情境,以靈活的方式煥活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付曉翠.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49):254.
[2]王君艷.以巧妙的導入為學生開啟數學的興趣之門[J].華夏教師,2018(7):23.
[3]王潔,李寶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成功“導入新課”[J].華夏教師,2017(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