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 王洪全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教育;現狀;應對策略
隨著鄉村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強。但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教育資金、人才迅速向城鎮集中,鄉村學校永遠處于師資薄弱的地位,導致大批鄉村兒童不斷涌向城鎮學校。一些鄉村學校已經消亡,直到2012年國務院要求慎重穩妥撤并鄉村學校,鄉村學校的硬件才開始明顯改善。但這也阻擋不住鄉村兒童繼續向城鎮學校流動的局勢。“城鎮滿、鄉村空”仍然是教育的常態。
按現行政策規定:不足一百人的學校,公用經費按一百人撥付。一所學校一年經費也僅僅8萬余元,精打細算方能維持學校正常運轉,根本沒有財力進行學校軟硬件的改善,長此以往,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又加劇了好生源的流失。
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老化現象較重,年輕教師千方百計流入城鎮,老年教師從個人精力和知識更新上都不再適合于現在的學校教育,還擔任音體美、科學等學科的專業教師。由于課程雜而多,跨年級跨學科教學任務重,教師疲勞工作,導致情緒低落。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凸現不足,教學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因此,鄉村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中,未能將鄉村振興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理念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導致課程教學效果受限[1]。
首先,相關政府部門則要加強對鄉村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此期間,相關部門應給予鄉村教育單位足夠的資金支持,豐富教育資源,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構建完善的教育機制,力求促進鄉村教育得到全面、更好的發展。其次,針對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做好相應的工作規劃,提出鄉村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從而結合多樣化類型的鄉村教育,建立明確的資金、資源投入鏈,保障資金與政策的結合,切實幫助鄉村教育提高工作質量和效果。
新形勢下,大力提升鄉村教育資源的供給力度,能夠有效提高鄉村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強化教育改革工作效果,保障新時期的鄉村教育工作符合鄉村振興的要求。對此,可從以下兩個層面出發:
首先,以現代化建設為導向,重新構建鄉村教育評價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指導教師建立正確、先進的教學觀念,幫助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一方面加強教師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另一方面,鼓勵教師轉變教學思維;其次,注重城鄉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平臺,引導鄉村教師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培養的指向性,促進鄉村教師教學經驗和水平的提升[2]。
首先要樹立鄉村教育信念。特別是在鄉村教育處于困難的時期,更要深刻理解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使命是滿足鄉村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讓留在鄉村學校上學的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還要有一點鄉村信仰,人類來自大自然,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密感。對于教育來講,鄉村教育具有開放性,課程開放、課堂開放,山水田林都是教材;具有精致性,鄉村學校小而美、小而優;具有農技性,教育和生活連接,變得更簡潔,更容易被兒童接受;還具有源泉性,大自然就是兒童獲取成長和發展智慧的源頭活水。
第二,要確立正確的辦學目標。鄉村學校的辦學目標是把學校辦好,更加符合鄉村兒童成長的需要,讓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讓他們見到最好的自己。
第三,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作為教育工作者,眼睛要盯著學生,發現學生的需要,探尋學生行為背后的生理、心理、環境影響等各種原因。按照“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逐個解決影響兒童成長的不利因素,努力改善兒童成長的人際環境、學習環境,協調學校和周邊各種資源,豐富學校課程。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到有教育的味道和情致,學校發展的“路徑”就慢慢清晰起來,學校的發展“個性”就會彰顯出來。
結語:綜上所述,小規模學校具有獨特的價值,應成為鄉村學校教育的主流樣式。小規模學校須積極探索符合鄉村需要的、基于地方實際的學校教育,探索小規模學校特殊的教學與管理規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學校成為“小而精、小而優”的學校,從而更好地體現小規模學校的價值,走出制約小規模學校發展的瓶頸。
參考文獻:
[1]劉秀峰.應理性看待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學校撤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36(02):1-11.
[2]高毅梅.鄉村振興與農村教育扶貧的耦合[J].農業與技術,2022,42(07):165-167.
(作者單位:陜西省寧強縣胡家壩鎮龍王小學 李天佑 王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