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如竹
新穎、有趣的作業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不斷探索的意識。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但存在隨意性,在難度、數量上也沒有一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很容易讓學生在一堆作業中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整體的語文教學。
布置語文作業,其目的是輔助教學,并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但是據筆者調查,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多年,語文教學從內容到設計上都已經很人性化,多了很多趣味性、人文素養的內容,符合小學生的天性和心理。但是老師不但在教學中對這些內容忽視,就是在作業設計中也更注重知識性,關注成績的提升,導致學生在缺少針對性、科學性的作業中逐漸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把學習當成了一種負擔。其實,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環節,近幾年的減負減壓政策指導著教學,老師在作業的量上有所減少,而
在質上有所提升,為學生設計了更有針對性、拓展性,能增長學生見識,提升學生語文思想和素養的作業。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在遵從一定原則的基礎
上為學生設計有效的作業,讓作業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助力,成為學生樂于參與和完成學習的環節呢?本人先結合作業設計的原則談幾點有效設計作業的策略,與君共勉。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遵從的原則
(一)多樣性原則
雖然作業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但是新課標下的語文作業還是沒能擺脫傳統教學手段,為了輔助教學,而使作業內容只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不但內容單一,形式也很單一,這樣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所以,為了提升作業的有效性,老師一定要結合小學生的天性和心理,從他們耐心不足、好奇心重、喜歡挑戰等這些特點出發,為學生設計多樣性的作業,從內容上、形式上讓作業走出單一、固化的模式。比如,學習了《竊讀記》中的生字,老師布置作業時不要只讓學生把每個生字寫幾遍,也可以讓學生給每個生字組詞,并至少找一個反義詞或近義詞;還可以讓學生結合一個字或一個詞寫一句話,或者讓學生在課外書中或者生活用語中找到這個字等。這樣的作業不但形式多樣、趣味性強,最終目標還是一致的,都能達到學生鞏固生字、熟練掌握生字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還能大大提升學生對生字用法和意義的理解,達到拓展性學習的效果。
(二)一致性原則
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有的老師從不與家長或學生溝通并尋求幫助,或者尋求統一的認知、支持和目標,在作業布置上也不會考慮家長或者學生的意見,覺得作業就是作業,學生與家長都沒有選擇,只有配合。可事實是,沒有選擇的配合,就與沒有選擇的學習一樣,是被動的,缺少一定的主動性,無論學生還是家長,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沒有創造性,更沒有熱情。所以,筆者認為,老師在為學生設計語文作業時一定要遵從一致性原則,要從作業內容、數量、范圍上與學生、家長達成一致,通過微信群或者QQ群與家長商量,這樣才能真正讓家長主動配合。當然,在與學生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但會有主人翁的意識,有強烈的參與意識,還會有更高的熱情和創造性,對作業的完成率不但高,而且質量一定比被動式作業要好很多。學習看似是學生一個人的事情,其實同樣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尤其是家長的配合與陪伴,所以,老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多與家長溝通,多與學生互動,達到一致性,才能實現有效性。
(三)層次性原則
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其實也是針對教學的層次性,這樣才能真正讓層次性教學發揮作用,實現其價值。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調查發現,大多數重視層次性教學的老師,并沒有在作業設計上考慮到層次性,都是實行統一性、同步性作業,致使作業完成率不高。針對性不強,讓有些學生覺得作業缺少挑戰性,在完成時沒有積極性;也讓一部分學生覺得作業太難,完成過程中障礙或困難太多,使他們失去信心,更沒有興趣。顯然,這樣的作業是沒有價值的,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與提升,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幫助也不大。針對這種情況和結果,作為小學語文老師,面對新時代的小學生,在作業設計時一定要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作業設計中,都要注意層次性、針對性,使教與練都因人而異,使不同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目標,并有不同的提升和成長。
二、小學語文作業有效設計的策略
(一)從基礎入手,使作業具有養成性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知道對小學生來說,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他們一下子獲得大量的知識更重要。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會覺得非常累,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要本著增強學生體驗感,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一目標,從基礎入手為學生設計作業,如讀、聽、說、看、思、寫等,這樣既能讓學生逐漸夯實基礎,積累豐富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養成運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和習慣,還能使學生學會思考,使學習更加深入、有效。比如,“看或讀”這類作業,老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外書或者課文背景資料,也可以讓學生看一些網絡上、電視上的紀錄片,新穎的博客短文,一些能提升學生見識、為學生作文寫作積累素材的綜藝節目,如《見字如面》《中國詞詩大會》等,這些都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尤其結合教學,為學生設計類似的作業,使學生能走出傳統作業所帶來的壓力,讓他們把學習當成一種娛樂、一種提升自我的機會,更快樂地學習,也更快速地成長。
(二)從實踐入手,使作業具有探索性
素質教育背景下,最怕的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學習的機器,接受一切灌輸來的東西,卻不懂得也不主動對這些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更不會主動思考、梳理知識,從結構上、性質上分類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這就充分說明學生還沒有從被動的學習慣性中走出來,他們那些潛在的學習能力和有可能養成的學習習慣和精神都被扼殺了。教學既然是教與練的結合,那么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不但要在教學中努力通過各種手段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喚醒他們的主動意識,也要在作業設計中有參與性、實踐性的元素,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性、探索性的作業培養研究精神、探索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比如,在給學生布置觀察類的作文作業或者是“我最喜歡的禮物”等類似的作業時,老師可以讓學生不要急著動筆,先去觀察某個事物,如小烏龜、一個盆景、一朵花、一個新書包等,先從外觀了解它,再通過觀察了解它的特點,如一朵花什么時候打花苞,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凋謝,它的顏色、花瓣的形狀、香味怎么樣等,通過觀察有了這些細致的認識,學生不但能高質量地完成作業,而且還能養成觀察、探究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敏感度,實現從任務式作業到探究性培養的轉變目的,大大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從個性入手,使作業具有針對性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個性化作業不重視,采用統一的方式方法,作業也追求一致性。受應試教育的壓力和成績論的影響,有的老師意識不到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教學,更意識不到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創造性才能被激發出來,在學習中進步也會更快,這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一些可能性。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老師在教學中已經融入了個性化的內容,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能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所以,為了發揮課堂個性化、層次化教學的作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也要從個性化入手,結合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如聽、看、觀察、畫、背、寫等,當然,內容也要有個性、有針對性,使學生敢嘗試、能完成,這樣既能使作業形式更加豐富,也能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
三、結語
總之,作業是任何科目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的手段和途徑。小學語文作業有效設計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從基礎入手,使作業具有養成性;從實踐入手,使作業具有探索性;從個性入手,使作業具有針對性”等方面,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勤于探索,擺脫固化教學思維的束縛,在作業設計中把知識性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變任務型作業為綜合性作業,使學生走出被動學習的狀態,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養成探索、研究、思考、分析的習慣和能力,從根本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以后的良好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俊虹.優化小學語文作業及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7):68.
[2]段愛萍.把握“領扶放”習作原則 提高教學效能: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研論叢,2014(7):55.
[3]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4):24-28.
[4]杜無龍.課堂教學的藝術策略:淺談啟發式教育學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刊),2011,8(2):122.
[5]蔣壽軍.例談小學語文作業與練習的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