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其主體性的有效發揮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然而,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城鄉二元結構對立、農民能力素質不足等因素消解了農民主體性的意蘊,給鄉村文化建設造成了一定困難。為提升農民主體性,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文化主體意識;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發展農民文化教育事業,增強農民主體能力。
關鍵詞 農民主體性;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65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文化興則鄉村興。農民作為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其主體性的有效發揮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農民主體性缺失已成為制約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問題[1]。鄉村振興背景下,探討鄉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的內涵,分析農民主體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探尋科學合理的解決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民主體性的內涵及特征
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是“人”,而解決好“人”的問題直接涉及農民的主體性問題,農民主體性能否得到有效發揮事關鄉村振興的成敗。
1.1? 基本內涵
理解農民主體性,首先要理解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2]。與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環境不同,人確立對自然的主體地位,積極把握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創造。在這種對象化活動中,人總是從自身的目的出發,通過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支配活動中的各種要素以達到掌握和占有對象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人是主體,并不說明人天然就具備主體性。1)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必須借助勞動實踐這一媒介才能實現自己的本質屬性——社會屬性,從而同動物劃清界限。2)人既然是社會存在物,就必然受到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的制約,人的主體性狀況也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面貌。3)人作為主體時,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群體的人。基于此,本文討論的農民是一個群體性概念。
由上可見,農民主體性是一個歷史范疇,處于一種動態變化中。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是指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性主體,在對鄉村文化進行改造和認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是農民展現出來的一種主體能力。
1.2? 基本特征
農民的能動性包括農民改造鄉村文化的自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文化急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要求農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承擔起自己的主體責任,積極投身到相應的建設活動中。
農民的自主性表現為農民對諸多活動因素的占有和支配,意味著農民確立了自己對鄉村文化的主體地位,擁有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并享受相關成果的權利,意味著農民作為既有能力又有權利的主體自覺地參與鄉村文化建設。
農民的自為性意味著農民的自我創造與自我實現。自為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態,側重于主體目的。農民從自身出發進行文化建設,通過對象化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活動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既創造出時代需要的鄉村文化,又享受鄉村文化所帶來的精神價值。
只有廣大農民樹立了鄉村文化建設是為自己而建的主體意識,具備了相應的主體能力和權利,農民主體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鄉村文化建設才會事半功倍。
2? 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然而在具體實踐中,農民主體意識薄弱、參與度低、作用發揮有限等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和農民自身能力素質不足。
2.1? 社會歷史條件制約
農民主體性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中,由于農民主體性長期處于被禁錮的狀態,農民具有很強的依附性。1)農民受制于地理環境的束縛,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發揮自己有限的主體性,形成了保守、封閉的心態。2)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的雙重壓迫下,農民的思想、行為、自由受到遏制,農民崇拜皇權、順從宗族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具有狹隘性、落后性的非規范性行為準則延續至今。直到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進行土地制度改革,解除了封建制度對農民的壓迫,農民主體性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萌芽。1949年以后,特別是1978年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讓農民的積極性高漲,參與鄉村事務的自覺性大大提高。但整體而言,當前我國農民主體性發展水平仍較低,農民依附思想仍較重。同時,農民的階級特性決定了農民主體性發展的長期性[3]。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才能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但只有農民首先具有主體意識,才有可能發揮出主體作用。
2.2? 城鄉二元結構對立
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導致城鄉發展嚴重失衡,二元格局下的鄉村文化建設具有明顯的實踐結構缺陷。
1)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缺失。城鄉二元結構下,每年有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進入二、三產業或采取“半工半耕”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同時,鄉村常住人口規模不斷縮小,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程度加深。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10年鄉村人口數量為6.74億人,2020年下降至5.09億人;而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13.26%上升至18.70%。以上數據表明,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陷入主體缺失的困境。
2)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較低,弱化了農民積極性。與城市相比,鄉村文化建設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相關資源明顯不足。如在行政制度上,長期“自上而下”的文化輸送模式弊端明顯,以供給側為主導的鄉村文化建設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側農民的需求。
3)鄉村文化邊緣化,農民對鄉村文化的信心嚴重不足。在經濟優勢下,城市文化強勢進入鄉村社會。“城市文化即先進、科學、高尚,鄉村文化即落后、愚昧、低俗”的文化價值觀影響著農民[4];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多種文化沖突下,鄉村文化始終處于弱勢地位,鄉村原本的公序良俗對村民的約束力明顯降低。農民對于鄉村文化的安全感、信任感、認同感和傳播能力下降,鄉村文化體系呈現衰敗之勢[5]。
2.3? 農民自身能力素質不足
能力素質是個體改變周圍環境的內在變量與核心因素,既關系著主體的發展,又關系著所關聯實踐的發展[6]。我國農民的個人認知、文化素質、知識技能整體偏低,在參與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集中表現為文化反思和吸納能力的欠缺。
小農經濟時代對農民技能的要求不高,由此產生的農耕文化符合農民的心理預期和價值取向,農民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自主維持著與這種鄉村文化的價值關系,形成一種共同體認知。而工業化、市場化打破了農民固有的生產模式,農民在城鄉日趨頻繁的互動中越發感受到一種迷茫。蜂擁而至的外部文化對越來越多的農民產生了影響:有的農民受外部文化所驅使,認為原有的鄉村文化都是落后的;有的農民對農村傳統的好文化也不理解、不熟悉;有的農民則完全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極端保守[7]。
同時,我國大部分農民長期處于“文盲”狀態,農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較短,受教育程度不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掃盲工作,文盲數量大幅度減少。2020年,我國文盲率已經下降至2.67%;但在全國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91年[8]。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與方法。顯然,農民在文化教育領域的缺失阻礙了農民主體性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農民的自我實現。
3? 提升農民主體性的路徑思考
面對農民主體性缺失的現實困境,要正確認識到農民主體性發展的長期性,把握好其動態特征,在清楚其缺失原因的基礎上積極采取行動,幫助農民提升自身的主體性。
3.1?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文化主體意識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強調了在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廣大農民服務,使農民不僅在物質上富裕,更要在精神上富有。只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喚醒農民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匯聚億萬農民的時代偉力,助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就是尊重農民意愿,以農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好農民的文化利益。政府要更加注重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文化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全面地保障好農民享受文化的權利,更注重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特別是在落實各項文化政策時,要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造性探索,尊重和理解農民的文化觀,站在農民的立場、傾聽農民的心聲、始終保持對農民法定地位和權利的敬畏之心,引導農民用科學的文化觀和價值觀武裝頭腦。
3.2? 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
隨著傳統鄉村文化活動的逐漸“退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被“嵌入”鄉村社會,成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具體包括落實在鄉鎮和村落轄區范圍內的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資源開發等[9]。過去的一段時期內,受制于二元社會結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遠落后于城市。因此,必須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項目上靈活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在行政機制上按照農民需求供給,在供給標準上提供差異化文化產品,以此保障好農民基本文化權益,進而激發農民內在活力。
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在設施建設、使用、維護等方面切實發揮文化陣地功能。特別是鄉村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風俗具有差異性,農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以農民實際需求為前提,避免同質化現象和浪費公共資源現象發生。2)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組織實施符合當地文化特征、滿足農民心理期待、豐富農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動。3)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社會,增強鄉村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政府要特別注意協調好農民和市場的關系,既要讓資本下鄉,又要讓農民增收。4)政府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輔助”角色,理解農民的文化觀,同農民平等對話,提高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度。
3.3? 發展農民文化教育事業,增強農民主體能力
農民的能力素質決定了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發揮程度。加強農民文化教育可以幫助農民有效回應時代呼喚,增強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自信心,實現農民自身的發展。
1)加大對鄉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延長農村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為其素質提高提供經濟保障和優質環境。青少年兒童對鄉村社會的風土人情有著直觀感受,加強他們對于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可以更好培育下一代鄉村文化建設者和接班人。2)加強農民成人教育培訓。通過建立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培訓相銜接的農民教育制度,使農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農民正確辨識各種文化的能力,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3)注重培養鄉村文化人才,特別是提高民間文化自組織程度,發揮“民間文化民間辦”的優良傳統,實現鄉村文化自我“造血”。
4? 結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涵蓋社會精英、鄉村士紳、政界商圈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轟動一時的鄉村建設運動,但最終以“運而不動”告終。百年后的今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鄉村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民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其主體性的有效發揮決定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與效果。盡管農民主體性的發展有其長期性,但并不意味著農民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無所作為,歷史已經證明了農民的主體力量。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必須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依靠農民主體力量,著力激發農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助力鄉村文化“振而即興”。
參考文獻:
[1] 劉碧,王國敏.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J].探索,2019(5):116-123.
[2] 詹艾斌.論人的主體性:一種馬克思哲學視點的考察[J].社會科學研究,2007(2):114-119.
[3]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盧婷婷,翟坤周.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文化建設:現實邏輯與動力機制[J].新疆社會科學,2012(5):105-112.
[5] 沈一兵.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危機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構:基于文化社會學的視角[J].學術界,2018(10):56-66.
[6] 周柏春.鄉村振興的主體維度分析:以農民為視角的考察[J].農村經濟,2019(9):25-32.
[7] 王春光.關于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文摘,2018(7):5-8.
[8] 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EB/OL].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2021-05-11.
[9] 韓鵬云.鄉村文化的歷史轉型與振興路徑[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4):1-9.
收稿日期:2022-04-16
作者簡介:姚楊(1996—),女,四川廣安人,在讀碩士。
E-mail:yaoyang10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