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礦產資源的開發是一個重要項目。伴隨著采礦業的持續發展,采礦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不過在采礦活動進行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潛在的問題。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因礦山地質環境較為復雜,地質災害時有發生,若沒有做好全面的安全監測工作,極易發生一些風險事件,對采礦人員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同時也增加了采礦業的危險,不利于該行業的發展。基于此,在我國科技發達的時代下,相關單位應加強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力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相應的監測技術進行合理使用,在充分發揮其技能優勢的同時,為采礦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 關鍵詞 ]采礦業;監測技術;地質環境;地質災害
中圖分類號:P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57
我國擁有遼闊的土地面積,并且自然資源豐富。礦山的開采,是煤炭資源獲取的重要途徑。為了滿足人們對煤炭的需求,采礦項目數量不斷增多。為了達到安全開采的目的,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開始得到重視,相關地質工作者對此也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通過對現階段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解,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基本形成,相應的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及技術方法也逐漸得到使用。其中,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技術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尤其是在滑坡地質災害的監測方面,人們的認可度較好。與GPS定位技術相比較,GNSS技術的應用更具針對性,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區域增強系統的聯合作用下,能夠幫助監測人員獲取有關礦山地質的相關信息,通過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實現礦山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
1? ? 礦區山體變形監測概述
地質災害的出現在多數情況下會導致山體變形的發生。為了對這種變化進行監測,通常會選用兩種方式。一方面,將監測點設置在副井井筒錯縫間距處;另一方面,通過對山體地質的情況進行調查,選擇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設立監測點。為確保GNSS控制網監測系統能夠得到有效的應用,通常會涉及一個基準點、一個后視點的設立,一般在發生地質災害山體外的地質穩定段確定位置。此外,還需對9個變形監測點進行合理選擇,以滿足GNSS技術監測的要求[1]。
在礦區山體變形滑坡監測過程中,除了GNSS控制網監測系統的應用外,常見的方法還有地面大地測量、近景攝影測量等常規觀測方法。在早期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應用過程中,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需要對監測點的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在保障工作質量的前提下,達到地質災害監測的效果。盡管如此,對于現階段而言,關于礦區山體變形地質災害的監測,GNSS技術仍是最佳的選擇,相較于其他兩種監測方法,應用效果更為突出。其中,在大地測量常規觀測法應用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全站儀、水準儀兩種主要設備的使用,雖然具有一定的功能特性,但在整體山體變形地質災害監測中仍會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是高程數據與人工采集監測點二維方面存在的缺點[2]。在相關數據采集過程中可以發現,高程與數據平面兩者無法同步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采集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同時安全性能降低,這對于山體變形地質災害的監測來說,監測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因此該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一種常規監測方法——近景攝影測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會受到局限,關鍵在于攝影經緯儀焦距與縱向距離的控制,在具體使用中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導致數據獲取的精準度不高。一般這種方法在粗精度觀測中比較適用。除此之外,在傳統礦區山體變形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技術設備的使用步驟較為復雜,實際操作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并且還會涉及較多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外業工作量及投入經費增加。故有些時候地質災害的監測工作浮于表面,未得到真正落實[3]。如今,伴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整體提高,針對礦山地質災害所引起的山體變形,相關監測技術在不斷優化與改進,具有高動態精度與靈活布網特點的GNSS觀測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礦山地質災害監測中發揮出了較大的作用。
2? ? ?觀測法具體條件對比
關于礦山地質災害監測方法的使用,早期存在多種方式。其中,大地測量法監測技術在當時使用頻率相對較高,是一種常見的監測方法。通過對該技術的應用優點進行分析,較大的監測范圍以及地區苛刻條件的克服是一大優勢。另外,在大地測量監測技術具體應用過程中,憑借專業技術熱源,不僅能夠對指定地區進行監測,針對該地區以外的地質情況,也能發揮出一定的監測功能,具體是通過相關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完成相應的地質災害監測過程。從所獲取的監測數據調查情況來看,具體數值的準確程度較高,因此該技術對于山體地質變形的監測是具有一定應用效果的[4]。不過,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該技術也逐漸暴露出不足之處。因部分地區的外界條件較差,在長時間監測過程中,所獲取的數據數值會因此發生變化,從而造成一定的誤差,導致數據數值的實用性價值降低。除此之外,大地測量法監測技術的應用還會受到監測點位移變化的影響,使得監測工作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專業技術人員通常會改變策略,使用近景攝影測量法繼續進行監測。不過這種方法也并非最佳的選擇,其自身也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在于監測地區距離的遠近,當距離過遠時,所獲取數據的準確性便無法得到保證,故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無法在真正意義上發揮作用,這對于災害預防工作的實施也會帶來一定阻礙。基于此,在出現以上問題時,相關技術人員應提高重視,及時發現問題并想辦法進行解決。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拉近攝像距離的方式來提高監測數值的準確度,從而確保地質災害監測的效果[5]。
在當前地質災害實時監測中,GNSS監測技術屬于比較先進的一種技術手段,與以往使用的監測方法相比較,不會出現之前所存在的問題,并且使用優勢更加明顯,監測效果得到了大多數監測機構的認可。目前,許多監測機構及單位已經將GNSS技術應用在了山體滑坡變形的監測過程中,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力量。合理使用GNSS技術,能夠在較長時間對山體滑坡變形情況進行監測,并且所獲取的監測數據準確度較高,可以幫助技術人員在第一時間對山體情況進行分析,以便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預防準備[6]。另外,在GNSS技術的應用下,還能夠對地質災害點的位移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為技術人員提供更多真實有效的數據信息[7]。另外,GNSS技術對監測設備的技術參數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對精度平面、高程進行定位。針對這些數值上存在的偏差,在對其進行參考時,不能夠將其作為唯一依據,具體還需要工作人員對山體地質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全面考慮后,對相關工作進行調整。針對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域,在進行監測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對監測方案進行合理規劃,保證其具備科學性和有效性。另外,在各項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對山體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監測點進行設置,完成地質災害實時監測網的構建。有了監測網提供的幫助,相關工作人員便可對山體地質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在地質災害來臨前預測,提前做好安全防護,以確保作業人員的安全[8]。
另外,對于災害易發區,在對監測預防方案進行擬定過程中,可以將多種方式相結合使用,至于觀測周期的確定,盡量與所使用的方法保持一致,從而達到良好的監測效果[9]。
3? ? GNSS判斷地質災害的原理
GNSS監測系統的建立,融入了物聯網通信技術、北斗高精度衛星監測應用技術,兩種技術相互結合,共同發揮出一定的作用。其中,在北斗高精度衛星監測技術的應用下,需要在監測區構建一個穩定點,一般選擇在遠離地質災害的非變形區進行設立。之后,在對北斗地面沉降監測點、裂縫點進行確定的情況下,完成GNSS參考基站的建立。根據監測項目的要求,在形變監測區需要布置監測斷面,并完成n個GNSS監測站的構建,以便監測到不穩定斜坡的水平位移、地面沉降等情況。在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下,可以幫助完成數據的傳輸,經過深度學習,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完成目標點的解算,對參考基站與觀測站之間水平和高程的絕對位移進行確定[10]。在此之后,長時間建立監測系統,可實時了解目標點的變化情況,從而實現地質災害的監測。
4? ? ?GNSS技術在滑坡監測中的應用探究
GNSS技術融入了現代多種高新技術,在礦山地質災害監測中,主要用于山體滑坡的監測。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地表位移監測是該技術發揮作用的關鍵。按照該技術的使用要求,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完成GNSS基墩的修建,之后按照具體的要求完成設備的安裝。具體內容包括:準備站桿和太陽能板,將太陽能板固定在站桿上面,將電源線引出,使用標記進行識別。待太陽能板固定完成后,于基墩上固定站桿。對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面進行調整,使其向正南方傾斜。將太陽能板、風機電源線與站桿進行連接,于GNSS站桿上放入蓄電池,并在設備中安裝SIM卡,將GPRS天線進行連接,一切安裝完成后,固定好天線罩。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操作下,完成數據信息的輸入,對地質監測系統進行構建。期間,針對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工作人員需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對其進行規范使用,投入地質監測工作中。在監測過程中,技術人員還應對氣象風險預報情況進行了解,使用合理的區域監測方法,在數據分析、預測評估過程中對地質情況進行評價,并通過多媒體將有關信息進行發布[11]。
5? ? GNSS技術在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中的應用
在地質災害監測過程中,地質形變是主要的監測對象。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兩方面的監測內容,分別為內部形變監測、外部形變監測。在傳統監測方法應用中,一般會涉及多種監測儀器,如:全站儀、測距儀、水準儀等,這些儀器的使用雖然能夠發揮出一定的功能特性,但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內容較為復雜,所涉及的工作量大,并且需要工作人員實地觀測,實際開展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除此之外,在具體監測工作開展中,所獲取的監測信息還會受到地形條件的影響,不僅需要較長的工作周期,還涉及較多的經費,從整體工作效率上來看普遍不高。而對于GNSS技術的應用,測距定位可通過空中衛星發射信號來實現,并且融入靜態差分相對定位技術,技術的先進與優越使其應用價值得到顯著提高[12]。與常規監測技術相比較,在應用GNSS技術下,員工在野外的工作量大大減少,并且不需要監測站點之間相互通視,在無線通信技術的支持下,GNSS觀測數據能夠快速地上傳,經過室內數據處理中心的相關操作,即便是在遠距離下也能夠實現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并且相關數據擁有較高的精準度,實現自動化監測的功能[13]。
6? ? ?結語
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對于我國采礦業的發展起著重要性作用,為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上的傷亡,我國相關部門應正視這一問題,加大礦山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力度,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使用GNSS技術構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全面掌握礦山區域的地形及地質情況,在地質災害發生前,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工作人員受到的傷害值將至最低,從而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葉險峰.基于GNSS信噪比數據的測站環境誤差處理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6.
[2]何杰.GNSS定位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3]劉韜.GNSS技術在滑坡穩定性監測中的應用研究與實例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4]喻小.基于GNSS監測的滑坡預測模型及預警判據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20.
[5]岳聰.基于GNSS技術的黃土滑坡變形監測數據分析及預測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0.
[6]張新偉,徐興全,劉俊明等.GNSS監測數據在滑坡預警中的處理與應用——以王家臺滑坡為例[J].城市地質,2021,16(03):294-300.
[7]張政.GNSS地質災害實時監測數據處理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8.
[8]張勤,黃觀文,楊成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中的精密空間對地觀測技術[J]. 測繪學報,2017,46(10):1300-1307.
[9]衣冠民.基于GNSS的地質災害監測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6.
[10]吳忠銀.滑坡災害中GNSS自動化監測預警系統技術淺析[J].西部資源,2021(05):197-200.
[11]萬凌川.GNSS實時相對定位技術及其在滑坡監測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8.
[12]劉清爽.GNSS與多傳感器組合在地質災害綜合監測中的應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13]韓冰.華北現今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形的GNSS分析[D].武漢: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20.
[ 作者簡介 ]龔小豐,女,重慶人,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607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地質災害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