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數字藏品”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可在“95后”甚至“00后”等年輕人群體中,這卻是一個紅得發紫的話題。以前火的是炒鞋,現在火的是炒數字藏品(NFT)。隨著數字藏品在年輕人中走紅,“暗雷”也在一顆顆爆炸。曾經幾十塊的起始價炒到幾萬塊,最終卻又因無人接盤,之前花費了大力氣搶購的“牛頭馬”“敦煌名畫”等數字藏品一瞬間變成泡沫,只能砸在手里或低價賣出。(5月24日《成都商報》)
炒鞋、炒鞋盒、炒盲盒、元宇宙炒房……近些年,有關商品或概念的炒作一浪接著一浪,不少年輕人禁不住誘惑,興沖沖地跑步進場,想分一杯羹、賺點快錢甚至一夜暴富。可是,當炒作的熱浪退卻,泡沫破滅,幾人賺錢幾人賠?幾家歡樂幾家愁?
現在,數字藏品炒作似乎又在上演著擊鼓傳花的劇情,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所謂數字藏品,指向的是非同質化代幣,包含數字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數字紀念品等形式。相關平臺往往通過限量發行以及編號或頒發證書來保障每一個數字藏品的稀缺性和收藏價值。然而,這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上的保障,缺乏市場價值規律的支撐。
炒數字藏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年輕人一定要記住那些擊鼓傳花的血淚教訓,摒棄盲目浮躁的投資心態,一定要警惕數字藏品成為新版“數字鞋盒”。而學校、家庭也應加強對年輕人的關注和教育,引導年輕人樹立健康理性的理財觀、投資觀,增強風險規避意識。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對新市場、新現象、新問題的研究,針對數字藏品交易行為盡快探索建立監管規則,填補監管空白,給數字藏品交易套上監管籠頭,倒逼相關交易平臺守住法律底線,完善交易規則,規范交易管理行為,把數字藏品交易行為導入法治軌道,為投資者、收藏者營造誠信、透明、有序的交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