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



摘 要: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從傳統戲曲傳承的角度看,有“局內人”的傳承與“局外人”的傳承;從主體上看,除了國有劇團及其演員外,諸多政府單位、社會機構等作為社會群體在傳統戲曲的傳承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情況下,傳統戲曲的傳承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值得學術界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傳統戲曲;非遺傳承;社會群體;機制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舞臺藝術。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傳統戲曲的發展也迎來了良好的生存局面。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多個文件來推動傳統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使傳統戲曲的發展有了重要保障。
非遺的傳承都有具體的實施者,也就是傳承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指某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承人或傳承群體,即代表某項遺產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掌握著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技藝、技術,并且具有最高水準,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個人或群體。”[1]就戲曲的傳承主體而言,除了演員的個體傳承及國有劇團的群體傳承外,還有諸如藝術劇院、民營劇團、藝術研究院(所)、戲曲研究傳承中心、群眾藝術館、戲曲社等各政府文化部門及社會機構多個層面的群體傳承。不同的傳承主體在傳統戲曲的傳承中,因其性質不同而在機制及傳承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別。
一、藝術劇院
藝術劇院通常是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筑體構成的表演場所。[2]作為一種專業的演出設施場所,劇院從工程建設到運營管理都不同于一般類型的組織。劇院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且發展緩慢,我國的劇院作為一個經營性藝術產業,歷經停滯、緩慢復蘇時期,目前正在進入一個產業的巨變和高速增長期。在傳統戲曲傳承中,劇院除了為戲曲表演提供場所的支持以外,還為戲曲的傳承提供人員交流的平臺,為曲目表演提供相應的機會,助力戲曲的傳承。
作為傳統戲曲傳承的重要形態之一,劇院有四方面的特點。
第一,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不成熟。相較于其他行業而言,劇院發展歷程較短,還屬于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近幾年演出市場發展有明顯改善,但總體來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在經營管理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經營者及學術研究者去探索、解決,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面對兩類群體。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需要同時為兩類不同的群體提供服務。一類為專業群體,即劇團、演出方;另一類為大眾群體,即觀眾。第一類群體要求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不同的劇目、演出需要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服務;第二類群體要求提供規范化服務。賈筱瑜在劇院營銷戰略研究中提出,劇院是由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組成的,三者協調互動,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共同行動,才能使演出市場順利運營,實現演員、劇場和觀眾的良性互動,共同完成表演藝術的生產、交換和消費。
第三,運營成本高。劇院的建設、投資主體多為政府,且劇院興建初期,除了巨大的建筑、裝修投資外,在運營過程中,還需要投入大量安保、物業、技術設備、人員工資等維護運營費用,運營成本可見一斑。
第四,運營管理不規范,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因行業范圍較窄,發展不成熟,劇院在運營管理方面不規范也不成熟。如我國的國家大劇院,于2007年12月正式運營,至今已十余年,在運營管理及人員的能力、水平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要想發揮藝術劇院在傳統戲曲傳承方面的作用,就需要與劇團、演員和觀眾形成合力,不斷改進經營策略,與時俱進。劇院的生存完全靠自己的竟爭力來實現。可以預見,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劇院經營者面對的生存壓力,要增強競爭意識,加大科學管理的力度,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民營劇團
民營劇團是從事戲劇演出活動的重要社會文化團體,一般由團長、導演、演員、樂隊、劇務等演職人員組成。
民營劇團的演職人員來自工廠、機關、部隊、學校、農村等,沒有事業單位的編制,兩者之間因為身份的不同,在待遇上也相去甚遠。
目前,參與傳統戲曲傳承的劇團中民營劇團的占比更大。作為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代表性組織的民營劇團,更貼近群眾,更接地氣,對當地群眾極具親和力和文化滲透力。
民營劇團的演員主要來自藝校(戲校)或隨團學藝的學員。與國有劇團不同的是,民營劇團無法得到國家更多的財力、物力支持,多由出資人自掏腰包購置衣箱、舞臺車、道具、燈光等設備,劇團的經營以“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為主要特征,收入的多少直接與演出場次的多寡掛鉤,而演員的收入也主要來自戲金的分成。民營劇團主要活躍于民間的各類民俗活動中,根據活動的不同及老百姓的需求進行劇目的生產與表演,其劇目除了經典老戲之外,還有一些移植劇目,而較少有新的原創劇目。從戲曲整體發展的角度而言,盡管民營劇團的藝術生產與經濟運作存在一定的問題,遠不及國有劇團,但是民營劇團承擔了在廣大基層中傳播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的重任,同時也培養和維護了一大批新老戲曲觀眾以及潛在的戲曲傳人。
如果相關部門能夠給予民營劇團更多的政策扶持、經濟支持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幫助,民營劇團將會發揮更大的能量,推動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
三、藝術研究院(所)
藝術研究院(所)是具有科研性質的戲曲傳承主體,發揮著探究傳統戲曲傳承與創新規律、幫助戲曲創演主體進行藝術生產的功能。
目前,在傳統戲曲傳承方面,以中國藝術研究院為首的全國藝術研究院(所),紛紛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直屬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以昆曲為例,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昆曲的非遺保護主體單位之一,在昆曲傳承方面的成績主要是承擔了“昆曲與傳統文化研究叢書”(全10冊)的編寫工作,歷經十余年編纂出了《昆曲藝術大典》(2016)。2007年5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共同組織了“川昆搶救繼承展演暨中國地方戲與昆曲論壇”,演出了《墜馬》《巧配》《文武打》等傳統川昆折子戲。展演期間召開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就川昆相關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探索。
地方性質的藝術研究所,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設立的專門致力于本地區民間戲曲等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機構。例如,陜西省藝術研究所是全省唯一一所綜合性的藝術研究所,主要從事文化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兩大門類的專業工作。其中文化藝術理論研究主要是對戲曲、美術、影視、音樂、舞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等理論展開研究。
多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及地方戲曲院所通過與戲曲表演團體開展戲曲展演、學術研討、講座以及文集、資料集的出版等活動,不僅推動了傳統戲曲理論研究的發展,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模式也對戲曲藝術的傳承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群眾藝術館
群眾藝術館由各級政府設立,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并給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的機構。
作為具有綜合性藝術發展功能的組織,群眾藝術館為傳統戲曲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機會。群眾藝術館的主要工作內容有四個方面:一為搜集、整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二為編寫并推薦適合群眾業余藝術活動需要的演唱材料和業務學習材料;三為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文化館(站)、文化宮(俱樂部)的藝術干部工作能力,以便通過他們來培養群眾業余藝術骨干;四為組織并輔導群眾進行文藝創作,以推動業余群眾藝術活動的開展。
如陜西省漢中市文化館,定期舉辦“群文學堂”,將地方劇種漢調桄桄的老中青三代演員“請進來”,在做講座的同時進行唱腔的表演,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
此外,在傳統戲曲的傳承中,地方的群眾藝術館承擔了基礎且重要的工作:調查當地戲曲劇種的藝術現狀;搜集劇本、樂器資料;訪談老藝人;聽記唱腔樂譜;幫助地方劇團進行劇目創作與音樂設計……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戲曲志》等大部頭著作,離不開基層群眾藝術館藝術工作者們的艱辛努力與付出。
五、戲曲社
戲曲社一般是由高校、地方性的文化藝術部門組織,聯合或者邀請有民間戲曲功底的人員參與組成的社團。其除了民間戲曲曲目的演出以外,還承擔相應的藝術研究與創新工作。
戲曲社在傳承和研究戲曲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有的戲曲社是以特定的戲曲類型為研究和傳承對象,而有的戲曲社則以多種戲曲類型作為研究和傳承對象。后者如成立于2003年的南京師范大學光裕戲曲社,涵蓋京、昆、越、揚、豫、錫、評等多個劇種,通過各種類型的戲曲文化活動,在校園內傳播傳統戲曲文化、傳承戲曲藝術。從整體來看,這些戲曲社在傳統戲曲的傳承方面,都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高校戲曲社,本質上是由青年人自發組建的戲曲組織,它架起了傳統與現代、戲曲與觀眾的橋梁,在傳統戲曲的學校傳承、傳播及高校美育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成立的梨園戲曲社,該戲曲社的成立為高校戲曲愛好者們搭建了一個氛圍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合肥師范學院的戲曲類社團“徽韻戲曲協會”立足于本地劇種黃梅戲,同時涵蓋京、廬、豫等地方種類,舉辦了諸多關于戲曲的實踐活動與學術講座,培養了一批對傳統戲曲有強烈興趣的學生。再如上海幾所高校的昆曲社團——同濟曲苑、復旦大學昆曲社、交通大學采薇戲劇社、華東師范大學荷風曲社等,長期舉辦昆曲講座,均聘請專業昆曲團演員前來指導,培養了一大批高校昆曲愛好者,排演了諸多昆曲劇目,為昆曲的傳承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應該看到,學生戲曲社團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關注,如制度建設不完善、缺乏核心目標等,一些學生參與社團,僅是出于好奇或抱著娛樂的心態,于是淺嘗輒止,毫無收獲。這些問題對于戲曲在高校的傳承是極其不利的,需要從各個方面予以調整,使高校戲曲社團真正發揮戲曲傳承的作用。
六、結 語
傳統戲曲的傳承,需要“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通力協作,盡可能地解決社會群體在傳承過程中存在的機制及效果方面的問題,不斷研究分析大眾的審美需求,探索推動傳統戲曲良性傳承的合理化模式,為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更多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的措施。
(中國藝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 馮麗.劇院員工激勵機制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