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言
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占比明顯提高。解讀分析《公報》相關內容,幾個方面讓人印象深刻。
首先,基礎研究投入水平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21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達到1817億元,較上年增長23.9%,增幅創近10年新高。這與我國面臨的科技競爭形勢有關。目前,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雖然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達到了6.5%,但對比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8%以上目標,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相關部門要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對高校、科研院所、科學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原始創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扎實有力保障。
其次,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的重要戰略支柱,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去年研發經費超千億元省份數量較上年增加3個,達到11個,其中廣東、江蘇、北京和浙江的投入超過2000億元,研發經費規模已接近或超過部分歐美發達國家。推動國家實現創新驅動轉型,就是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區域創新中心,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發展。當前,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創中心示范引領作用顯著增強,而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研發投入躋身“千億省份”行列,投入增幅均在10%以上,也有力支撐了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再者,企業研發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2021年,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和高校這三大執行主體R&D經費分別為21504.1億元、3717.9億元和218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9.1%和15.8%,反映出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項目組織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F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也迫切需要企業創新來進行“答題”。隨著我國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等相關政策出臺落地,期待更多有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參與其中,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
當然也要看到,雖然我國已經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未來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整體來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44%,與美國、德國(3.14%)、日本(3.27%)、韓國(4.81%)等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基礎研究和企業創新方面的差距更為明顯。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科技投入由“大”到“強”仍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實現科技創新發展各項規劃目標、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