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飛
摘 要:新課改的全面深化落實,使得學科素養成為高中教學所關注的重點。高中教育教學階段,歷史教學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歷史屬于知識內容較為繁雜的社會性學科,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對學生歷史學習具有重要教育意義。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實踐研究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有關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素養;教育實踐
新課改全面深化落實,對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高中歷史教學同樣因此發生明顯改變。高中教育教學階段,歷史學科屬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構成,需嚴格遵循新課改標準要求,對學科素養加以重點關注。鑒于此,在開展歷史學科教學期間,教師務必提高重視,嚴格執行新課改有關標準要求,讓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融入教學之中,使之成為常態,促使學生學科素養能夠得以真正提高,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歷史主題豐富多樣,教師可借助講故事的方法,促使學生加深記憶理解,培養其積極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與生活觀。歷史同當下生活聯系并不緊密,部分學生主觀意識認為歷史實用價值并不高,甚至認為學習歷史對未來發展與就業等并無重要作用,學生沒有加強對學習歷史的重視。而事實并非如此,通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可促使學生對現實認知發生明顯改變,通過閱讀、理解史實,可以使人更加明智,這對學生學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中歷史教學階段,教師應當對學科素養的發展培養保持高度重視,學科素養作為歷史學習的關鍵基礎,對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師應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和科學教育,促使其能夠對學科素養內涵做到充分了解,通過高中歷史教學的高質量開展,促使學生學科素養能夠得到真正提高[1]。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學期間,開展歷史教學的同時,重點落實學科素養教育,通過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實踐,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發展,這樣對學生歷史學習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原則
基于高中歷史學科本質而言,學科素養對教學有著重要影響作用,其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基礎知識,同樣對其思維能力的鍛煉強化有著重要促進,以此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鑒于此,高中歷史教學階段,教師務必對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保持高度重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則需堅持如下基本原則[2]。
(一)遵循教育教學原理。有關知識的學習掌握,涉及“認知—實踐—再認知”的循環過程,面對教與學兩方面,均需重點遵循這一規律。所以,高中歷史教學階段,對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教師務必重視遵循教育教學原理,基于教學標準,緊密聯系學生具體情況,對教學活動加以精心合理設計,充分保證科學可行,在教學活動期間,實現理論知識、實踐經驗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做到深入學習掌握,提升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為學科素養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
(二)貫徹落實新課標。隨著新課標的全面落實實施,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期間,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緊密圍繞學生主體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明確教學內容、任務及目標。高中歷史教學期間,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對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有著重要影響作用,所以,教學進度、目標保證合理可行,對學科素養培養尤為重要。所以,對于課前備課環節,教師需對教學內容加以合理明確,對于課堂教學環節,對教學任務加以合理明確,對于課后考核評價環節,對教學目標加以合理明確,促使歷史教學能夠得以高效開展,為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3]。
三、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實踐策略
(一)以學科素養為出發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環節,對教學目標加以合理設計,直接關乎教學質量、效果,而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同樣和教學目標息息相關,應當緊密聯系教學目標,以學科素養為出發點,對教學目標加以合理設計,為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為此,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針對學科素養內涵、特征,教師需對此做出深入理解,對各要素關系加以準確把握。同時,教師還需對新課標進行以深入探究,將教學目標和學科素養加以緊密結合。第一,保證貼切性,同教學內容、學生心理和認知水平保持緊密聯系。第二,保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需避免空洞,位于課堂教學環節,可順利有序操作執行。第三,保證跨度合理,有關教學目標,需要與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保持相符,促使學生能夠對此產生足夠的興趣,保證目標得以有效實現。
例如:以統編版“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為例,以學科素養為出發點,有關教學目標設計,教師應當重視設計相應的史料分析環節,通過分析史料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對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做出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并培養其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鍛煉培養其“歷史解釋能力”與“時空觀念”,為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學期間,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尤為重要,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有著重要教育意義[4]。
(二)以學科素養為背景,構建適宜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即通過構建情境,以提出問題的方式,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借助分析、理解與歸納等方式,實現目標的空間學習情境。構建問題情境,應該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結合現實背景,構建聯系緊密的歷史情境,位于情境之中,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做出更加深刻的學習理解,對提升學生高中歷史的學習效率有著一定的幫助。構建問題情境,應當緊密聯系生活,對學生學習掌握的知識內容加以綜合考慮,促使歷史問題能夠更加生活化,且通俗易懂,使學生能夠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也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歷史知識,有著飽滿的學習熱情,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師的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同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就此發生轉變,積極開展主動學習,完成對知識的深入學習掌握,有效激發內在學習潛能。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教師應當結合課堂教學知識,構建適宜的問題情境,為學生問題探究提供內驅動力,最終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例如:以統編版“兩次鴉片戰爭”為例,課堂教學環節,關于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此展開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對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教師提問明顯過于單一,如,“鴉片戰爭為何失敗?失敗具體原因?”答案多局限于清政府腐敗無能或是政府落后等。此時,教師若構建問題情境后,再次提問:“林則徐若并未被撤走,則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果?”通過新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所具有的關聯性展開深入探討,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所具有的必然性、偶然性,實現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此外,為實現對綜合能力的鍛煉培養,教師可提問“為何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中國人民是否深刻認識到失敗的真正原因?同學們從中獲得哪些啟示?”以不同問題,對邏輯思維能力加以鍛煉培養,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刻記憶理解,以此促進其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
(三)以學科素養為基礎,組織開展合作探究
有關合作探究學習,即開展教學期間,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對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明確,彼此之間積極配合,構建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實現學習任務的順利有效完成。新課改背景下,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期間,合作學習能力也成為學生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素養之一,對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同樣尤為重要。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期間,教師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對學生基本學情加以全面分析,為其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彼此開展合作學習,共同開展思考探究,促使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全面提高,為學科素養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5]。在合作學習探究期間,對學生做出合理小組劃分,選擇相應的小組長,由小組長基于組員具體情況,合理分配任務,確保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得以順利有序開展。與此同時,各小組、小組成員之間,學習水平、能力傾向等方面,需保持相對平衡,促使學生通過彼此合作學習,碰撞思想火花,保持高效合作學習。學生通過手機整理有關材料,梳理總結自身觀點,并在組內完成彼此交流。合作探究學習期間,教師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其提供相應的空間、時間,充分保證合作學習效率。
以統編版“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有關君主專制部分內容,教師可給出問題“為何明代宰相制度被廢除”,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此開展組內探討與組間交流,通過討論,可能就會形成全新問題。如學生可能提問:“明代廢除宰相制度,到底是不是古代歷史發展所經歷的必然?”有關此類問題,教師可基于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引導學生再次深入探究,對有關歷史知識加以系統整理,并對此展開深入探究。如此,合作探究學習的高效開展,促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做出客觀評價,有效增強思辨意識,有關古代君主專制制度,對此做出客觀公正評價,對相關知識做出深入學習理解,促進歷史思維的拓展延伸,實現家國情懷的有效升華,以此為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奠定重要基礎[6]。
(四)以學科素養為載體,加深學生情感體驗
歷史是人文性質的學科,通過歷史教育,人們能夠“以史為鑒”,實現精神世界的有效豐富,促使人們文化底蘊得以更加深厚。所以,高中歷史教學期間,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在強調學生對知識、技能做到學習掌握的同時,能夠在歷史學習期間,實現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保持積極正能量的人生態度,培養健全優秀人格。開展歷史教學期間,教師除了對基礎知識進行傳授,還要重視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為學科素養教育培養提供可靠保障。同時,在培養學科素養時,教師切記要做到循序漸進。
歷史學科的本質決定著歷史知識體系的嚴謹,歷史事件應當客觀真實。為此,教師需要對課本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實現知識教授和情感教育的結合融入,且貫穿至教學全過程,并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主動接受情感教學的熏陶,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實現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理解能力的鍛煉培養,促進學科素養的發展提升[7]。
例如:以統編版“兩次鴉片戰爭”為例,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對教學目標、重難點充分明確的情況下,還需對情感教育點加以深入挖掘,即愛國主義教育,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科素養的真正提升。傳統教學模式下,此部分知識內容,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至于對其學習興趣產生一定的影響,情感體驗明顯缺失。鑒于此,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通過講述法,以語言結合語調的方式,并借助多媒體等,對歷史事件、人物等做出生動形象的客觀呈現,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完成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并獲得精神層面的熏陶,促使學生能夠獲得深刻情感體驗,保證學習效率的基礎上,促進其學科素養的發展。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對影片《鴉片戰爭》片段進行播放展示,通過片段截取的形式,緊密聯系教學目標,對此加以精彩講解。如此,促使學生能夠對此產生興趣,并形成情感共鳴。依托影片《鴉片戰爭》,結合教師精彩教學講解,促使情感教育能夠得以有效落實,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應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斗。除此之外,還可以角色表演的方式,構建相應的情境,結合客觀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做出價值判斷。組織開展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等活動,實現歷史教育、情感教育的充分結合,加深情感體驗,以此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真正提升[8]。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階段,學科素養的教育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務必要重視,認識到學科素養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性,緊密聯系新課標,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對教學方法加以優化創新,重點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科素養,為歷史學科奠定重要基礎,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雷.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2020(9):1.
[2]周足興.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的教育實踐[J].新課程,2020(42):17.
[3]郭秀麗.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科素養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111.
[4]張凌燕.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1.
[5]包良瑞.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討[J].高考,2021(15):41-42.
[6]鐘祖華.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8):1.
[7]何銀花.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解析[J].科技資訊,2021,19(25):107-109.
[8]夏瑋輝.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