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文題速遞
結合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兒井的一兩個特征,整理出一個說明文片段。300字左右。
新疆地區多山地、盆地,氣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較多的降水,成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濕島”。這些水源因干旱區的高溫蒸發而大量喪失,為保護這些寶貴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創造出坎兒井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兒井,其實是一種井、渠結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的水資源利用方式。它依據山勢坡度,按引水路線在地面挖出許多豎井,并在地下將這些豎井連通成渠,使深層地下水逐漸轉變成淺層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澇壩(蓄水池),然后引至農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運行,不受地面高溫蒸發的影響,保持了水量常年穩定;經過地層過濾,井水也變得清澈甘甜。
關于坎兒井的來歷,比較流行的說法有三種:一是“井渠說”,認為坎兒井與漢武帝時期鑿井渠引洛水的史實關系密切。二是“西來說”,認為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擁有坎兒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傳來的。三是“本地說”,認為現存最古老的坎兒井通水時間距今已約500年,坎兒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產物。
不論坎兒井起源于何時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溫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有了坎兒井,他們就有了生存的基礎。
坎兒井的開鑿是十分艱苦的。在開挖線上,每隔數十米就要挖一口豎井。井下渠道開挖靠點油燈作業,總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還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從開挖處到出水處要挖多少豎井,每個豎井需挖多深,這都要有豐富的經驗。
坎兒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綠洲,平均長度在3000米以上。吐魯番盆地坎兒井的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可與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20世紀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兒井1784條,年出水量6.82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36.3萬畝。但隨著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設和機井的普及,加上開挖極為困難,坎兒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斷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兒井數量已銳減至614條,年出水量減少56%,灌溉面積減少52%。
目前,坎兒井的搶救工程已全面啟動,有越來越多曾經干涸的坎兒并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們已經認識到,與現代引水技術相比,坎兒井有著保護、凈化水資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優勢,其文化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改編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長河——坎兒井》)
寫作指津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觀察和比較。既要注意事物的總體面貌,也要觀察其局部。事物大都有主體部分或關鍵部分,而這往往最能體現它的特征,觀察時要特別注意。還要注意比較,例如同是圖書館,其外觀、內部格局會有所不同,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把握住所要說明的圖書館的特征,就容易把說明文寫清楚了。
除了突出每個事物的獨特之處,還要注意表現一類事物的共同特點。蘇州園林有一百多處,每處園林都有不同的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難找到共同點。葉圣陶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他就抓住這個共同點,讓讀者對蘇州園林之美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恰當引用資料,有利于說清楚事物的特征。這些資料包括數據、圖表、歷史文獻、研究資料等。例如《中國石拱橋》里引用《水經注》的記載,說明石拱橋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進行說明時,列舉了很多數據,使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具體、準確。
有時還可以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說明方法,既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又能避免作文枯燥乏味。例如《中國石拱橋》開篇便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一下就把石拱橋最“顯眼”的特征勾勒出來了。
總的來看,抓住事物的特征,可用到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觀察是思考的流露,是寫作的源泉。只有全面、用心地觀察,獲取第一手材料,才能更好地提煉出被觀察對象內在的、本質的特征。
2.比較法。比較是把握本質、分清是非的重要方法。善于比較,才能更清晰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3.借力法。想要寫好說明文,還需要借助外力,比如:查閱文獻、上網搜索、請教老師或專業人士等。
作品展示
吐魯番氣候極為干旱,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里很久以前就出現了大片綠洲。原來,吐魯番盆地分布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管般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絡。坎兒井主要分布在新疆東部的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盆地雖然酷熱少雨,但鄰近雪山,每到春夏時節,大量冰雪融水便會滲到戈壁灘下,形成地下積水,可以為生產、生活所用。
吐魯番人民勤勞聰明,他們利用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坡度大等特點,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坎兒井,把雪山融水從地下引到村莊和農田。坎兒井的主要渠道都修建在地下,水分不會因為炎熱、狂風而大量蒸發,所以坎兒井能一直保持流量穩定。
可以說,遍布盆地的坎兒井群就是沙漠中的“血脈”。
【作者何卓欣,河南鄭州中學】
●點評
這一段重點講了坎兒井水源的來源和吐魯番人民的勤勞聰明,從這兩個角度入手,說明了坎兒井水源豐富和流量穩定的特征。片段選點少,筆力集中,條理清晰地為讀者介紹了坎兒井,讓讀者對坎兒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坎兒井,《史記》中稱其為“井渠”,遍布于新疆吐魯番盆地,本地人也稱之為“坎兒孜”。
坎兒井的特別之處有兩處:一是結構很特殊。它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二是自流,無需動力。坎兒井通過地下渠道可以將地下水引至地面,用于灌溉和生活。因其具有水量穩定,水質好,自流引用,不需動力,風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簡單,技術要求不高等優點,坎兒井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作者賈晨陽,河南鄭州中學】
●點評
本段運用借力法(借鑒教材資料),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將坎兒井的特殊結構、成因、功用等準確精要地進行了說明。
坎兒井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又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并列,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關于坎兒井的來源,文獻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沒有文字記載,遺址、遺物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難以考證。
對新疆坎兒井起源的說法,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中國內地,與漢武帝時期鑿井渠引洛水的史實關系密切;第二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三種,新疆坎兒井由新疆本地人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自己發明。
【作者姜舒旭,河南鄭州中學】
●點評
這一片段主要介紹了坎兒井的來源,小作者除了參考已給出的材料,還查閱了其他資料,使說明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