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個地球日約為24個小時。可是在今年的6月29日,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卻比24小時少了1.59毫秒,成為原子鐘計時以來最短的一天。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縮短,意味著地球的自轉加速。根據《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年度會議報告》,科學家們認為此次地球的自轉加速是由錢德勒擺動導致的。
目前國際通用的標準時間叫做協調世界時(UTC),它是以原子時的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于世界時的一種國際時間計量系統。每當原子時和世界時兩者之差逐年積累達到0.9秒時,協調世界時就通過正負1閏秒的方式彌補誤差,同時保持時間尺度的均勻。
當前,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是23小時56分04秒。有學者研究認為,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自轉速度非常快,一天僅8小時;到了恐龍時代,地球的一天已有23.5小時;而恐龍時代到現在的1億多年時間里,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共變長約30分鐘,即平均每年變長約16.4微秒。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表示,伴隨著地球的動力學演化,地球自轉從幾十億年前開始就有減緩趨勢。研究表明,最近的減緩速率約為每世紀2毫秒。地月引力的固體潮汐拖拽作用,減慢了地球自轉。
根據原子鐘的精確測量結果,今年地球越轉越快,一天的時間變短了。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地球自轉在長期放緩的趨勢下,有著短周期的起伏,即地球加速旋轉。
比如,2020年出現了28個最短地球日。其中2020年7月19日,地球以24小時差1.47毫秒自轉一周,創下當年的最短地球日紀錄;在2022年6月29日,這一紀錄被打破。
平勁松說,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溫室效應加劇引發全球變暖,地球兩極和高海拔地區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約3毫米,地球上的物質進行重新分布,導致整體繞自轉軸的轉動慣量減小,地球的自轉加速。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