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高溫干旱席卷北半球,美國也受到嚴重影響。美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嚴重的旱災,但讓美國人記憶最深刻、談之色變的,是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有“塵盆”之稱的大干旱,這場災害是整整一代美國人心中的痛。
這場旱災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面積嚴重的沙塵暴,美國有31個州受到影響。而且沙塵暴災害持續時間長,在中西部高原一些地區甚至斷斷續續經歷了長達8年時間。沙塵暴來襲時,沙化的土壤經熱風揚起猶如一堵黑色的墻,甚至可以連續幾天把太陽都遮蔽掉,被稱為“黑色風暴”。特別是1935年4月14日,下午兩三點鐘,在經歷了短暫的晴朗天氣后,美國南部大平原出現一股沙塵“黑云”,所到之處天昏地暗,汽車熄火,身處屋內的人們紛紛打開燈或點上蠟燭照明。而在外面的人們,即使離家只有幾米遠也找不到家門,大家尋找背風之處藏身,唯恐窒息。這場級別最猛烈、影響最大的風暴恰逢星期天,因此4月14日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天”。
在“黑色星期天”前后幾年間,美國發生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沙塵暴,成為一場巨大的生態災難。這場災害導致美國很多牲畜和野生動物,甚至不少人類的死亡。它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絕收,糧價暴漲,伴隨著經濟大蕭條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給許多家庭造成重創,以至于整整一代美國人談起上世紀30年代的“塵盆”旱災為之色變。
后來的許多研究表明,這場影響深遠的大旱災是天災也是人禍,是農業的災害,也是生態的災難。天災方面,美國的科學家曾使用現代衛星數據開發的計算機模型來觀察過去100年的氣候變化情況。研究發現,上世紀30年代,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表面溫度比常年偏低,而同緯度的大西洋表面溫度偏高,為大氣的流動創造了條件,減少了墨西哥灣的正常水分供應,并抑制了整個美國大平原的降雨。人禍方面,由于戰爭,世界市場上面粉和紡織品價格高漲,資本的力量讓很多農場主把牧場和林地改種小麥和棉花,科技的發展進步又加劇了人類對土地的過度開墾。綜合各方因素,導致美國的“糧倉”在上世紀30年代變成了一個“塵盆”。
大旱災對美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黑風暴”一路洗劫,將肥沃的土壤表層刮走,露出貧瘠的沙質土層,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嚴重制約了大平原日后農業生產的發展。旱災和沙塵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環保政策的出臺。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