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誼

我愛風光迤邐的景色,祖國的大好河山熠熠生輝;我愛遠去的神秘故事,故事里蘊含著滄桑的歷史;我愛精雕細琢的傳統工藝,它們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我更愛民俗中的精彩表演,似乎在把往事娓娓道來,傳承一種精神……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做了兩個跟人文有關的課題,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英歌舞”,一個是“人文資源與語文實踐教學”。
為何我鐘情于“人文”二字,我想“人文”里面真正打動我的是人性化的內涵與感情,精彩的文化和往昔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既生動又觸動人心,更與我們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從這些故事中,我似乎找到了關于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的一些蛛絲馬跡。再者,優秀的人文塑造了一個民族多樣的性格,使我們能多角度地去解讀身邊發生的事、出現的風俗人情等。
大概是十年前,我開始接觸英歌舞。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浙大的哲學教授陳家平老師,他已經去世了,可我依然懷念著他的音容笑貌。感激他的牽引,促成了我對英歌舞的繼承與創新的研究,讓我由此步入了人文歷史的殿堂。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一直是富有生命力的課題,不管是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還是刺繡、編織等傳統手藝,傳統文化的優良精髓是它的獨特之處,也是它可以流傳的原因。當它與現代社會相碰撞時,能否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它能否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的重要因素。
英歌舞是潮汕地區傳統的民俗舞蹈,匯集了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演繹著梁山泊英雄豪舉,是勞動人民表達喜慶的方式。表演者所繪的英歌臉譜也頗具特色,它按照梁山泊好漢的不同形象去塑造,油彩絢麗,人物個性十分突出。正因為英歌舞內涵豐富,又能帶給勞動人民美的震撼,才得以流傳至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年輕一代的娛樂方式變得豐富多彩,對傳統藝術的關注和欣賞大大減少了。英歌舞富有內涵,需要一定的功底方能表演好;英歌臉譜圖案復雜,畫起來也需要一定的功夫;欣賞英歌舞還需結合《水滸傳》的故事內容,能夠沉下心來花時間學習英歌舞的年輕一代越來越少,非遺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個課題擺在眼前——如何創新英歌舞傳統文化,使它永葆生命力?
陳家平先生是為數不多執著于英歌舞的老者。他退休前在浙江大學做哲學教授,退休后和妻子兩人一起在浙大紫金港公寓生活,閑著的時候就研究起英歌舞的臉譜。在他家,可以看到很多五顏六色的臉譜顏料,他還收藏了幾件綠色綢緞的精美戲服。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大學生慕名來學習英歌臉譜。
回想少時,在普寧小城中娛樂節目并不多,而英歌舞是陳教授最愛看的表演之一。每到重大節日,祖母就牽著他的手到街上看英歌舞表演。在鑼鼓聲中,他看著表演者敲棒邁步,展現剛勁、奔放的舞姿。雖然個子小小的他在人群中被擠來擠去,但他卻樂在其中,等人群散去了還久久不肯離場。英歌舞者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小小的種子,培養了他對傳統文化的愛好,也培養了他如水滸英雄一般的剛強性格。
陳教授常常告訴我,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包括傳統文化。我想正因為他充分地理解了這兩者的關系,才會因著心中對普寧故鄉難以割舍的情懷,永遠懷著希望的念頭,耄耋之年仍不止步,用退休后的余力推動傳統文化向前發展。
陳教授先在浙江理工大學與學生共同創建了臉譜社團,又鼓勵在浙江傳媒學院這樣富有藝術氣息的院校中創建一個。當時我是粵語社副社長,也有心和社友們一起完成陳教授的愿望,但浙傳的粵籍校友們缺少經驗,我們沒有真正創建起社團來,而是在粵語社的分支下創建了一個英歌臉譜興趣小組,同時排練了《說唱臉譜》的舞蹈,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中進行了表演。在各種藝術節上表演時,陳教授多次對表演者現場指導并幫忙畫臉譜,英歌臉譜舞表演在浙江的大學文化圈產生了不少影響。可以說,說唱臉譜就是英歌舞臉譜的創新,它采用了英歌的臉譜和頗有京劇風味的舞蹈音樂,表演者一出場便受到了掌聲的歡迎,精致的臉譜和富有韻味的舞蹈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輕的觀眾。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英歌臉譜,2011年,在陳教授的幫助下,我帶著五位廣東籍的校友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歌舞課題。該課題通過了學校社科部的課題立項,是文學院僅有的三個通過立項的項目之一,十分難得。
在一個美好的夏日,蟬聲動人,我們如追夢人一般共奔赴廣東普寧,探索英歌舞的奧秘。這個課題得到了普寧電視臺和普寧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他們帶領我們深入普寧村落,采訪英歌舞的繼承人。我們親自穿上了鮮艷的五彩戲服,綁著傳統的鞋子,體驗英歌舞的表演魅力。離開普寧時,他們還贈送給我們《英歌舞》一書,至今我仍珍藏于書柜。
此行深入當地,接觸英歌舞和潮汕的風土人情,使我深深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的力量,它們根深蒂固,精彩紛呈,能把人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同時,潮汕人骨子里的認真和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執著使我深受感動。
說起第二個課題“本土人文與語文教學”的故事,要聯系到我的出生地。我來自于南粵的一個小城市清遠,那里山清水秀,風光無限。有起伏綿延的英西峰林、花團錦簇的楊梅梨花,還有如詩如畫的飛霞山、莊嚴肅穆的秦皇山等等。或許正是骨子里包含著對傳統人文的喜愛之情,我加入了清新區的民間協會,在民間文藝家的帶領下,深入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家鄉歷史文化。同時,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地發現,學生想要認識語文,走進語文的世界,來自身邊的事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假如能喚醒孩子心中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那將意義非凡。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我申請了人文資源與語文教學的課題,并擔任主持人。在課題研究中,我和團隊成員聯系教學實踐,分別以《我的家鄉》《家鄉的游記》《家鄉的傳統節日》為題,做了一個又一個的課例。比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這兒真美》的探究課時,我搜集了黎溪白水寨、娘娘潭等自然風光的美景圖,還有抗倭名將吳光亮故居等人文景點信息,通過例文教學、順序教學以及引導啟發,使學生了解家鄉的美景和人文歷史,并學會通過一定的順序來描繪家鄉之美。同學們對這節課很感興趣,特別是看到家鄉美輪美奐的景色圖片時,眼睛會發亮。之后交上來的例文中,也讓人充滿了驚喜。有個孩子寫道:“我愛我的家鄉,愛那里的一草一木。”還有孩子寫道:“我的老家黎溪,永遠是那么美麗,那么溫和,那么純凈!”這是孩子們多么真摯的表達啊!
為了更深入地開展課題,我們還很幸運地邀請到了當地民俗專家林超富老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講述本土的人文故事。林超富對當地的文史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研究,出版過《英德故事》等作品,他常年深入當地古村落,并挖掘了不少鄉賢、文物和摩崖石刻的資料。全場講座時間一個半小時,林老師通過展示一張張民俗圖片,講述了圖片背后的故事。特別是娘娘潭名字的由來,情節動人,引人入勝,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學生們通過聽故事,開動腦筋創作、思考,對家鄉的一點一滴更加了解,產生了深深的喜愛之情。
因為課題的影響和老師們的鼓舞,同學們開始關心周邊的人文景點、家鄉的歷史文化以及傳統的擂茶粥技藝等。課下,他們完成了精美的手抄報以及繪畫作品,還有同學為家鄉寫了一首抒情詩:“是什么聲音在呼喚我?/是什么美景迷住了我?/ 啊!是我的家鄉!”
人文是民族的,人文更是世界的,對人文的探究是一個永不枯竭的命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個日夜,仰望星辰,我將繼續探索人文的奧秘,哪怕只有星星點點的收獲,也是我人生中難得的芬芳……
(作者單位:廣東英德市黎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