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藏著解決人們精神生活難題的方法舉措,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07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4-0039-07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 多層次、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這一論述指明了我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遵循和實踐路徑。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內容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一方面,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我們要發展生產力,實現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富足打牢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的發展會促進物質生活的發展。“民富國強”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富裕”,也是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富強”。
1.精神生活需要: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馬克思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提出了批評。片面看到物質力量的作用,那就會陷入舊唯物主義的牢籠,“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2],失去了主觀能動性的一面;而片面看到精神力量的作用,雖然能夠“抽象”發展“能動”的一面,但也會陷入唯心主義幻象的枷鎖之中;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要從“實踐”出發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既看到物質的決定性作用,也看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在馬克思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把“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作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脫離了物質基礎的純粹精神活動是不存在的。而且,先進的社會意識會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為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論述中肯定了人類精神生活的獨特性和必要性,但其中卻并沒有明確包含共同富裕理論。共同富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尤其強調了精神文明發展對脫貧致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意義,“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5]那些認為只要物質文明建設強大了、精神文明建設就自然同步跟上了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樣做不但將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割裂開來,更違背了辯證法。脫貧致富不僅是在經濟上擺脫貧困,更是在心理上、精神上擺脫貧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去戰勝困難,提升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利用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加速奔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富強之路。
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物質生活富裕取得一定成果之際,習近平同志提醒我們注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性。這不僅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核心要義相一致,也是經典理論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充分說明了物質生活上的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上的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在物質生活較為富裕的情況下,人們精神生活的富足就成了新時代要回答的新課題。
2.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更加突出,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幸福生活作為最大的人權,“在發展中使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6]
第一,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更新階段,是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的社會。無論物質上貧乏抑或精神上貧乏都不是社會主義,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內容。鄧小平同志主張,“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7]
第二,促進共同富裕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已經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產生了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社會需求。“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不足以概括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狀況,如何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新需求是現階段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人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才能夠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滿足人們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美好生活向往。
第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習近平同志強調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8] 如果物質條件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那么精神富足和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核心要義。
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釋放了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9] 但就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而言,它既無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更無法實現精神生活富足。
第一,無法實現人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根據皮凱蒂的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是無法解決的:“r(私人資本的收益率)>g(收入和產出的增長率)”[10] 。這一差異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這充分表明了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不公平性。資本主義國家福利政策的實施,使得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有所緩解。看起來,福利資本主義似乎是一種“進步”,但其實并非如此。日本學者渡邊雅男就認為,“福利的充實并不一定意味著進步”。一方面,對于資本來說,“福利對資本的增殖和積累而言是負擔”,福利削弱了資本增殖的能力,因而只是資本的“外部的要求”,“是資本與勞動的某種妥協的產物”;另一方面,對于資本家來說,福利是“強制的結果、不得不接受的東西”[11] 。面對貧富差距以及由此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資本家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資本購買和提升貧困階層的“福利”,以維持社會穩定。
第二,無法實現人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寫作《正義論》的羅爾斯對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福利國家資本主義有三個缺陷:其一,無法維持較少受惠者的公平價值。福利援助僅僅是一種“社會最低保障”,是為了維持社會整體效用增長而不得不做出的某種資本的“犧牲”。其二,無法限制財富不平等,只是保護了某些人的利益。“有錢人和企業的利益極大地腐蝕了和影響了政客和其他政府官員”,頒布的法律和政策優先考慮那些處境較優者的經濟利益,這只會拉大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其三,無法保證機會的平等。效率的提升和經濟利益的增長是核心指標,較少受惠者的基本自由和自我實現的機會是無法得到公平對待的。[12]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福利政策來“收買”較少受惠者,他們無法實實在在地進入一個公平正義的合作體制之中,最終只能形成一個永久的下層階級。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的創新之路,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13]的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與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國家不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既保護了個人所有權,也能夠積累全體成員可共享的社會資源,可以促進全體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14]這段話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富裕”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富裕,“共同”是指全體人民共同創造并且共同享有“富裕”成果。首先,共同創造。共同富裕需要凝聚全體人民的力量,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創造更多的財富以供分配。其次,共同享有。并非如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片面對資本增殖的追求導致少數人擁有大量財富而多數人處在貧窮之中。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成果。再次,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奮斗。共同富裕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與福利國家用“福利”收買最下層階級不同,共同富裕旨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全體人民不僅在物質層面也在精神層面共同富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最后,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只會降低效率,導致共同貧窮。只有保持一定差異的公平才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每一個人的創造性,在創造更多財富可供分配的基礎上提升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讓每一個人得到更全面地發展。可見,共同富裕是對西方福利國家的超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現代化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區別。”[15]
4.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內在統一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追求剩余價值,實現資本的增殖。勞動者除了具有勞動能力之外一無所有,為了生存所迫而被迫出賣勞動力。勞動力不再屬于勞動者,而是成為可供出售的商品,勞動者成為創造更多剩余價值的工具。資本家為追求價值增殖的欲望所左右,成為資本的奴隸。在資本面前,勞動者和資本家都異化為資本的工具,社會上形成了兩個對立沖突的階級,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社會主義公有制能夠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為消除勞動的異化打開出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將不再受到物的關系束縛,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16]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社會的發展將會實現人自身的解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17] 馬克思構想了那些從異化勞動中解脫出來、不再受限于“分工”成為全面發展之人的形象,“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18]恩格斯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的富足來描述全面發展的人,“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種可能性現在第一次出現了,但它確實是出現了。” [19]可見,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達成共同富裕,人們也能夠擺脫狹隘本性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
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物質文明的發展確實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展。
1.精神生活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精神生活發展有其獨立性,即便物質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人的精神生活也可能富足。反過來,哪怕人們物質生活非常富裕了,也可能在精神上貧困。商品經濟發展固然促進了生產力,但是其固有屬性中有一些消極的因素存在,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比如,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念還在影響人們的心靈,人異化為精致利己的“原子人”;消費主義讓人滿足于虛幻的價值,卻喪失了其置身于社會關系中的真正自我。商品的使用價值讓位給虛幻的“符號價值”,“名牌”成為身份的符號標識,“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20]。人們陷入了表面“豐盛”和物質生活富裕的虛幻之中,背后卻滋生著“人際關系的空虛”和“物化/符號化”的自我;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導致了拜金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商品拜物教。極端利己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仍然有著相當程度地影響力,阻礙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而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對抗那些落后的社會意識,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用,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用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消除那些讓人們精神陷入貧困的價值觀念的影響。
2.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拋棄背叛自己的歷史文化,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獨特性,就會消亡或者被其它文化和文明所吞沒。只有堅定文化自信,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延續文化的生命力激發文化的創造力,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創新了革命文化,為中華民族刻入了“紅色基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人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其中蘊含著非常多優秀的思想和理念,仍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習近平同志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2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進行了高度凝煉和概括。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并對之進行適當地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是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文化自信的靈魂
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每一個社會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價值觀,而社會要和諧穩定、國家要強大獨立、民族要凝聚團結就需要一套與經濟基礎相適配的、為廣大社會成員所共識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明確了評判“是非曲直”的共同價值標準,將這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確定下來,是一條“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經盛衰變遷但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在于貫穿其中的精神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2]首先,核心價值觀明確了文化的內在價值標準。核心價值觀是個人辨別是非的心靈尺度,是民族精神心理認同價值追求的內在凝聚力,是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其次,核心價值觀決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核心價值觀彰顯了文化的精神內核,一種文化所弘揚的核心價值是否承載了進步階級的文化理想、是否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這種文化能否吸引認同、延續生命力和發揮感召的關鍵。最后,文化自信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信。中華文明已經展現了自身的生命力,在歷史上對周邊很多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西方文明以其技術和力量的優勢強行席卷全球,中國依然能夠應對各種挑戰持續發展、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而重新崛起,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依然保持著生命力,對人民群眾的思想信仰有著堅定的凝聚力,對世界文化發展持續發揮著影響力[23]。綜上所述,文化核心在于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展現就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同志列舉了當代人類面對的突出難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而世界上的一些有識之士則認為,要想解決這些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重要啟示[24]。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賡續相繼。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條精神紐帶,將人們的精神家園串聯凝聚在一起。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習近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25]。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國民的道德價值準則處在基礎位置。其一,愛國主義精神是其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西方自由主義主張人是“原子化”的權利個人,而中國儒家則主張人是關系性存在的道德個人,家是安頓個人身心的重要一環。與西方作為強力具體化的人造海怪“利維坦”式國家(霍布斯)或者作為技術理性外在展現的科層制國家(韋伯)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將“國”理解為大寫的“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可以說,正是“家-國”關系的缺失,造成了個人主義的膨脹,產生了精神空虛的“無家可歸之人”。“敬業、誠信、友善”是對人與職業、他人和自然之間關系應遵循之價值準則的界定。第二,愛崗敬業是關于職業道德的價值。勞動是人的本質,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夠展現人的本質力量,達成“個人自我實現”。人們通常會將不勞動、不工作的狀態與自由和幸福相關聯,之所以形成這種錯誤認識的原因在于,那些外在強制性勞動還沒有“為自己創造出一些主觀的客觀的條件”[26],向“自由勞動”積極轉換,而那些厭惡勞動的人也會失去“自我實現”的寶貴機會。第三,誠信是個人道德的基石,誠是內在的真誠誠懇,而信則是外化信守諾言。誠信既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個人品質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交易中契約精神的內化表現。第四,友善是現代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的價值準則,也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人并不是單個人的抽象性存在,而是有著“類”本質的,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要改造那些異化了的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創造平等的社會關系。而友善就是要和朋友之間平等以待、互相幫助、彼此成就。“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核心價值觀實現了對個人的定位,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原子人”,而是在社會關系之中,與自然、他者和諧共生的關系性存在。
與技術理性“鐵籠”而導致的人機器化、生活平庸化的社會不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更為和諧的共同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觀。第一,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一切階級社會之中,由于生產力發展不足,僅少數人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機會。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之后,才有可能實現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個性的個人”和“真正的個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價值是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目標的。第二,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而人民占有了生產資料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真正主人。在消滅了剝削和階級之后,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僅是指物質財富占有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地位和精神境界上的平等”[27] ,這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第三,公正就是公平正義。效率與公平的對立是人類一直面臨的價值難題。沒有效率不行,沒有市場自由競爭帶來的技術革新和產業革命,就沒有辦法提升生產力,也就無法生產出來足夠的財富以供分配。如果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都不牢固,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是無法穩固的。可是,沒有公平更不行,自私自利的理性“經濟人”無法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他們精于計算追逐個人私利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能構建功利主義的效率最大化的社會。在保護個人私有財產和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社會主義能夠減少經濟收入的不平等和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讓每一個公民都共享國家財富和社會資源,“社會主義公有制更加接近于分配正義的目標”[28]。第四,法治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厚植“家國情懷”,展現了與西方不同的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精神風貌。第一,富強,即民富國強,人民富裕國家強大。社會主義的富強價值觀不只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且要符合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公正價值要求。第二,“民主不是可口可樂”,西方某些國家在世界上以金錢和槍炮這些最不民主的方式推行“民主”,妄圖將其他類型的文明變成同一種“味道”。如此一來,世界只有一種模式、一種文明,這個世界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這才是最大的霸權。社會主義的民主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民主,其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29]第三,與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有其獨特價值,從古至今綿延五千年,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唯物史觀認為,社會主義的文明是一種先進的文明,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目標。共同富裕這個目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也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大同理想。第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是一個基本理念:“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君子和而不同”“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際關系的和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理想。這些關于和諧的思想和理念,既具有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又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和諧價值觀的現實實踐。馬克思所描述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對立狀態,而是和諧的狀態,“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30]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3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體現,是人民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要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有助于擺脫那些造成人民精神貧困的落后價值觀的影響,確保道路和方向的正確性,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個人層面培養和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有助于增進人民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文明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層面培育和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和差異性的社會需求,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國家層面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有助于物質和精神生活雙富裕的協調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先富”帶動“后富”,讓“榜樣”的力量形成“標桿”和“激勵”的作用,先進帶后進,完成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達到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
第一,要豐富個人精神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首先,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向英雄先進和美好事物學習。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于個人來說,向榜樣學習,取長補短,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其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個人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家庭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起點,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空間。所以,習近平同志強調了家庭、家教、家風的建設,“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32] 。再次,注重學校的德育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全過程之中。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引領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首先,融入日常實踐的行為準則之中。在具體行為準則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使之融入到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細微之處,成為基本道德和價值遵循。其次,融入日常生活的禮儀之中。規則是剛性的要求,禮儀是柔性的教化。要建立并規范一些禮儀制度,如升旗儀式、入黨儀式等;要充分做好重大的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的紀念慶典活動,增強人們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再次,融入到各種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之中。發揮文明家庭、文明宿舍、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鄉鎮等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33] 。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首先,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熔鑄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之中,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文明形態。每個國家統治的思想都要在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中尋找到根基。其次,不能封閉僵化,要汲取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為參照,但決不能以西方的東西為唯一“范本”,奉之為“圭臬”。再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抓住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根本所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這一目標上凝心聚力。
綜上所述,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繼承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在新時代中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14]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3][18][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6,531,537,285.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5]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48-149.
[6]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J].求是,2022(12):4-10.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8]習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N].人民日報,2015-03-01(1).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10][法]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陳劍,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61-262,589-590.
[11][日]渡邊雅男,高晨曦.論福利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9):20-27.
[12][美]薩繆爾·弗雷曼.羅爾斯[M].張國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227-229.
[1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15]魯明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邏輯生成與文明敘事[J].浙江社會科學,2022(4):4-13.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564.
[20][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25.
[21]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14-02-26(1).
[2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22-05-29(1).
[23]周銀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靈魂[J].紅旗文稿,2018(5):39.
[2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2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4.
[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27]包心鑒.平等的核心價值意蘊[N].光明日報,2013-04-27(11).
[28]張國清.分配正義與社會應得[J].中國社會科學,2015(5):21-39.
[29]周惠玉,劉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與培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29-34.
[3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32]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1).
[3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重點項目“《正義論》評注”(21FZXA008)
作者簡介:張鑫焱(1981—),男,河南洛陽人,浙大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