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25歲的彭桓武來到愛爾蘭都柏林,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任所長的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完成了關于介子的HHP理論的研究。
薛定諤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這樣盛贊彭桓武:“簡直不敢相信,這個年輕人學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1945年,彭桓武獲得英國愛 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48年,他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他的導師馬克斯·玻恩是愛因斯坦的好友,彭桓武在國外的物理學界可謂前途無量。
然而,彭桓武卻選擇了回國。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彭桓武說:“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彭桓武領導和參加了中國原子彈設計方案的制定,領導和參加了氫彈的原理設計和實驗。在完成國防科研任務后,他回到大學安心搞教育。
直到80多歲,物理學上那些繁雜的公式他都能毫厘不差地背下來。但是日常生活中,他卻是個忘性大的人,有人問他錢偉長戴不戴眼鏡,與錢偉長在清華大學同一小組做實驗達4年之久的他竟然回答不出來。國家獎勵給他的100萬元,他都捐了出去。
去世之前,他又留下遺囑,將工資積蓄近50萬元捐贈給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他在遺囑中寫道:“‘兩彈一星金質獎章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書贈理論所圖書館。請注意玻恩簽名贈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紀念意義。上網的電腦及相連的打印機各附件與桌子和轉椅,應歸還理論所,并告知公司停止上網……”
一個日常生活中忘性大的人,去世前連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座椅都交代了去向。這說明他不是記憶力差,而是心思都撲在了工作上。2006年6月13日,中國科學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第48798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彭桓武星”。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人,應該永遠被人民所銘記。(摘自《思維與智慧》 段桂陽/文)